汪吉麟(1871—1960)又名汪藹士,江蘇丹陽市珥陵鎮人,寄居北京。常用“畫吾自畫”的印章,印證了他突破陳規,敢於獨創,自成一家的精神風貌。汪吉麟一生愛梅、植梅、詠梅、痴心畫梅。
人物生平,藝術特色,畫梅題詩,
人物生平
丹陽市珥陵鎮人。珥陵是丹陽四大古鎮之一,古時稱珥村。丹金漕河橫貫珥村,汪吉麟就生長在東岸上有兩層樓閣的富裕人家。家裡人把汪吉麟從小送到就近的私塾讀書。私塾屋前有幾株古梅,屋後有一片翠竹。課餘時間,小汪吉麟喜歡在梅樹下玩耍,一時高興起來,偶爾也胡亂畫幾筆梅花,正巧被私塾先生看見,大為驚異,認為汪吉麟有敏銳的觀察力,將來一定會有很大的藝術發展前途。於是,私塾先生把家藏的《芥子園畫譜》贈給汪吉麟作為範本,培養了他的繪畫興趣,並潛心著重指導。
汪吉麟果然不負恩師的希望,將書中的“六法、六要”等畫訣印之於心、形諸於手,把《芥子園畫譜》畫得滾瓜爛熟。汪吉麟十二三歲能詩,善畫。當地人稱讚汪吉麟為奇才。私塾先生告誡汪吉麟,要師造化、廣交朋友、突破成規、另闢蹊徑,才能夠出人頭地。若干年後,汪吉麟為了生計,寓寄北京,從此走上了職業畫家的道路。 在北京,由於汪吉麟的畫法與眾不同,有許多人來求畫,名聲日益大噪,被世人讚揚備至。汪吉麟與人為善,喜交畫友,先後與陳師曾、陳半丁、胡佩衡、王夢白、于非闇、溥心畲等著名畫家來往甚密,商討畫學,切磋藝事。
1917年,齊白石55歲,第2次赴北平以賣畫、刻印為生。當時齊白石在京尚無名氣,汪吉麟請齊白石刻印數方。因此齊汪相識,兩人意氣見識相投,遂成莫逆,經汪吉麟的引見,齊白石又結識了陳師曾等在京的文化名人及畫家。齊為汪刻“畫吾自畫”印章時,齊白石曾請教於48歲的汪吉麟,汪吉麟勸告齊白石不要做“青藤門下走狗”,要自創畫法。齊白石聽取了汪吉麟推心置腹的話,一改冷逸孤高的畫格,取民間繪畫色彩的濃艷熱烈入於水墨,化大俗為大雅,筆墨韻味,渾融一氣。齊白石著名的“衰年變法”便始於這一年。《白石詩草》云:“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時也。”1922年,齊白石60歲,其畫由陳師曾帶到日本,參加《中日聯合繪畫展》,齊白石的畫引起了日本畫界的轟動,其畫銷路非常好。從此,齊白石名聲大振。可以說,齊汪的相交是畫壇一大幸事也。
1925年,齊白石63歲,著名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拜齊白石為師專學草蟲。同年秋天,齊白石對梅蘭芳說:“你姓梅,理所當然要畫好梅花,當今畫壇,梅花畫得最好的是汪吉麟先生。”於是,經齊白石推薦梅蘭芳拜汪吉麟為師,學畫梅花。抗戰期間,梅蘭芳拒絕日偽邀請演戲,閉門謝客,專心習畫,後因生活困難,一度靠賣畫為生。1945年春,梅蘭芳經王夢白、汪吉麟、齊白石等人的幫助,在上海辦畫展取得成功。
著名的大畫家張大千,也非常敬重汪吉麟,汪吉麟長張大千28歲。他們經常雅集、吟詩、唱和、作畫。大風堂珍藏縱42.5厘米,橫176厘米的石濤蘭竹手卷,籤條為張大千手書,王師子引首,黃賓虹、汪吉麟、謝玉岑等跋。
1932年秋,62歲的汪吉麟與34歲的張大千合作畫了《梅下高士圖》,縱173.5厘米,橫79.8厘米,張大千運用細而圓潤簡疏的流利線條,了了數筆,刻劃出一位高士儒雅端莊的神態,容貌清癯,席地而坐,面對梅花,凝神遐思,吟詩作詞。汪吉麟補畫的梅乾從右邊躍出,蟠曲的古枝,稠密綻開的花朵,顯得格外璀璨。畫面的置陳布勢,疏密、動靜、張斂,天人合一,啟人高志,發人浩氣。此圖可見汪吉麟與張大千的志同道合非同一般。此畫曾於1995年出現在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公司春季書畫拍賣會上。
2004年5月15日,嘉德春節藝術品拍賣會上,第138號拍品,縱74.5厘米,橫32.5厘米的《竹溪帆影》圖備受收藏界關注,畫上題為:“伯敏仁兄方家屬,汪吉麟寫竹,張爰?大千 補成。”畫面中間偏左一大片茂林修竹,鬱鬱蔥蔥,下方峰迴路轉,清溪曲水,潺潺有聲,長流不息。右上方鼓起一艘風帆,背景平沙遠坡,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汪和張經常合作,相互推崇,相互謙讓,被畫界傳為佳話。
1937年-1939年之間,當時15歲的鄭岷中仰慕汪吉麟的大名,拜汪吉麟為師學畫。1946年後,他在紫禁城博物館做過研究員。現為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古琴研究會副會長,曾發表過許多有關書畫和古琴方面的文章。
1951年10月22日,北京新華社發表了著名作家老舍給志願軍指戰員的一封信:《我們的心隨著你們的心興奮地激跳》……那些年老的畫家們也組織了抗美援朝書畫義賣展覽會。91歲的齊白石老人,81歲的汪吉麟 先生,77歲的陳半丁先生,以及其他的六七十歲的老藝術家們,都晝夜趕製作品,拿去義賣,捐獻全部收入買飛機大炮。
人們讚賞汪吉麟畫的梅花,更佩服汪吉麟的愛國主義精神。1960年10月23日,汪吉麟老人駕鶴仙去,享年90歲。
藝術特色
以梅為題材作詩繪畫,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梁代。張僧繇畫《詠梅圖》,梁簡文帝蕭綱作《梅花賦》:“既玉綴而離珠,且冰懸而雹布,標半落而飛空,香隨風而遠度。”還有“梅花特早,偏能識春”的詩句。當時,張僧繇畫的是人物畫,梅花只是配景而已。在唐代,有許多名家喜作梅花詩,如杜甫有《江梅》、白居易有《新栽梅》、柳宗元有《早梅》、張九齡有《庭梅詠》。其時,花鳥畫雖然已經獨立成科,畫梅花的題材逐漸豐富,但畫圖中都以禽鳥或其他花卉組合。宋林和清,一生未仕,隱居西湖孤山,寫下了不少詠梅詩,其中《山園小梅》的:“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詩句膾炙人口,千古傳頌。專題畫梅,實際上是從宋代開始的。歷代傳承記錄專事畫梅的畫家很多,但真正畫得好的畫家卻寥寥無幾。歷代畫梅高手如宋楊補之、元王冕、明陳錄、王謙、清汪士慎、李方膺、吳昌碩等,他們畫梅雖各有風格,但不離其宗源的演變。
《華光梅譜》出現在宋代,這說明宋代畫梅的理論和技法,達到了一定的完善程度。千百年以來,代代相傳,備受推崇。據說此梅譜是華光寺僧所傳,楊補之記之。楊補之畫梅的“倒暈素質法”是先用墨勾花朵,然後用淡墨暈染質地,在深色底上襯出白花。生動自然,野逸多姿。
元王冕畫梅千叢萬簇,更顯風神綽約,珠胎隱現,開密枝繁花畫梅之先河。著有《梅譜十要》。
明陳錄號稱如隱居士,以煙霧橫遮梅枝,使所作梅花更添幾分神秘,幾多清逸。王謙畫梅氣勢磅礴,鐵乾劍枝,雖花有萬蕊,但疏密有致。
清汪士慎畫梅自跋:“閒貪茗碗成清癖。老覺梅花是故人。”梅影橫斜,淺清秀雅,其寒香冷氣都溢於紙中。李方膺畫梅蒼勁渾古,亂頭粗服,“揮毫落紙墨痕新,幾點梅花最可人。”痴稱梅為平生知己。吳昌碩畫梅突破陳規,朴茂雄健,枝幹交錯有序,以氣韻生動見長。
現代汪吉麟常用“畫吾自畫”的印章,印證了他突破陳規,敢於獨創,自成一家的精神風貌。汪吉麟一生愛梅、植梅、詠梅、痴心畫梅不下千幅。汪吉麟畫梅的特點是濃墨不落滯板,淡墨不覺輕浮,渾厚凝重,立體感強,不類古人,也從不因襲,別具一格頗有新意。
他所畫的梅花,既重形式又重意境,多種用筆,多樣用墨,變形求新,別出心裁。畫面的構圖是運用八卦式的方法,老乾蟠曲,六面出枝,前後上下穿插自然,勁健多姿,千花萬蕊不感堵塞,繁枝密花盡顯空靈。淡墨勾花,濃墨點蕊,枝梢花朵的顏色深淺相宜,每簇梅花四面顧盼,蒼潤秀雅,清氣襲人,生機蓬勃,欣欣向榮,畫出了梅花的玉姿暗香及詩人的清逸心境。把梅品、人品融匯在一起,顯示了淡泊而高雅的君子氣質,體現了時代的精神。
古人云:“畫梅須高人也,非高人畫梅則俗。”汪吉麟閱歷資深,博學多才,把文學和人格融於畫梅之中,筆情、墨趣、形態、神意四合統一。其詩傾寫胸臆,自出機杼,格調高雅,冠古而絕今。汪吉麟畫梅花獨樹一幟,山水、花卉、魚蟲無所不能,也很精湛,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南京十竹齋都把汪吉麟的畫掛在玻璃櫥窗里作為鎮店之寶對外展銷,可見其名甚揚。其藝術簡介略見《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中國畫會會員錄》、《江南書畫展覽冊》、《中華美術界當代美術家列表》、《德嘉藝苑近現代書畫簡介》和《中國現代書畫家辭典》。
畫梅題詩
一、凡艷斗朝霞,不是桃花色,枝寫超山古,絳留宋家雪。
二、為梅常寫止,梅亦笑吾痴,同是歲寒友,相看不入時。
三、骨格清寒不染塵,喜於淡處著今身,灑痕紅山瞿曇畫,亦有孤山本色真。
四、清癯寒瘦越精神,管領孤山幾許春,最好一枝疏升明,也無俗氣也無塵。
五、清高氣味乾坤外,瀟灑風情水石間,羞與群芳爭嫵媚,自甘寥落傲煙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