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禧成,鐵道信號工程專家,教育家,我國鐵道信號事業的開拓者。他最早提倡運、機、工、電設備合理配置,以提高行車效率;首先指導 雙線機電聯鎖閉塞(今稱半自動閉塞)工程;組織創建新中國鐵路第一個進路式繼電集中聯鎖工程—粵漢線衡陽站,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他倡議在高校創辦鐵道信號專業和鐵道信號器材專業,為我國鐵路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禧成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無錫
- 出生日期:1896年10月5日
- 逝世日期:1976年10月21日
- 職業:鐵道信號工程專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 主要成就:中國鐵道信號事業的開拓者
人物生平,人物簡歷,人物貢獻,改進鐵路號誌,鐵路樞紐規劃,編寫教科書籍,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汪禧成,字孟賀,別號道中。1896年10月5日出生江蘇無錫。父汪廷襄,30歲留學日本明治大學,參加辛亥革命,任孫中山臨時總統府秘書,北京交通部路政司調查科長。汪禧成自幼聰穎,1909年無錫俟實國小畢業,1911年常州中學畢業,1918年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前身)土木科畢業,被公派留美。他選了當時在我國尚是一片空白的鐵道號誌(今稱信號)專業。同年9月到美國通用號誌公司(General Railway signal Co.)實習鐵道號誌製造一年,在孔勃倫(Cumberland)油管公司實習測量製圖5個月。翌年擔任留美南洋同學會(今交大校友會)秘書,1920年任副會長。同年到美國聯合號誌公司(Union Switch & Signal Co.)實習機械聯鎖與電空集中聯鎖設計及安裝工程。在實習中他對使用多族曲線服從雙曲線函式分布的各種參數軌道電路送、受電端電流變化規律在實踐中進行定量分析發生興趣,為此,汪決心進一步充實理論以便更好地指導實踐,隨入康乃爾大學深造土木及電機,學習勤奮,成績優異,曾獲校英語演說第一名。1921年7月以《鐵道行車控制的研究》論文獲得碩士學位,堅定了他終身從事鐵道號誌與行車及站場相結合,以提高行車效率的志願。為取得實踐的驗證,他又在美國雷定鐵路新澤西實習電氣集中及自動閉塞工程6個月,於1922年1月返國。在美學習4年,養成了他從實踐出發,追求先進技術,熱情工作,善於利用數學理論進行定量分析的能力。
汪禧成回國後,被派到北京交通部路政司考工科任調部辦事,兼鐵路技術統一委員會會員,從事鐵路行車控制技術標準規章的審定工作。1932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為改進京漢鐵路號誌,派汪任漢口京漢鐵路工務處技術課長。負責馮村及新樂二處橋樑建設工程,1934年7月調任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技術標準審訂委員會主任技術員。1937年3月升專任委員,掌握全國鐵路工務、號誌及電信技術標準與規範等工作。鐵道部技術廳1938年遷桂林,汪參加新路工程處,審核湘桂、湘黔、敘昆及滇緬鐵路建立號誌計畫並代理技監。汪禧成兼滇緬鐵路督辦公署技術委員會委員、行車效率工程處總工程師、處長。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攻占瀾滄江橋進入緬甸,工程被迫停工。1943年3月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成立鐵路技術標準委員會,汪任委員兼主任秘書、訊號處總工程師、處長,籌劃驅逐日軍後各線鐵路號誌5年復興規劃,同時兼中央大學的特約教授,講授鐵道號誌工程。抗日戰爭勝利後,交通部遷往南京。1946年2月汪被調兼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工程計畫團號誌主任工程師,與美國號誌專家費尼(Phinney)合作,草擬全國主要鐵路線號誌工程與新建計畫。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7月上海鐵路局聘汪禧成為專門委員,同時被聘為上海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研究上海鐵路樞紐規劃。1949年9月到1950年10月間被鐵道部聘為電務局專家。在審定我國第一版鐵路行車技術管理規程時,他提出將提高行車效率列入鐵道信號設定目的條文中的建議得到採納。
1 9 5 0年起,汪禧成任唐山工學院(即唐山交通大學,現西南交通大學)電機系主任,並創議建設鐵道信號專業。從此汪禧成為能夠培養鐵道信號人才而感到慶幸。1951年9月,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鐵道信號專業併入北京鐵道學院(今北京交通大學)電信系,1952年全國院校系科調整,北京鐵道學院鐵道信號專業併入哈爾濱鐵道學院,汪隨即調入哈院繼續任教。他第一次開出機械化駝峰與軌道電路兩門課,並發表了軌道電路圖解教學法研究論文。 此後哈院電信系又併入北京鐵道學院,因而汪禧成又轉至北京鐵道學院,任電信系二級教授,直至1976年10月21日突然中風,卒於北京積水潭醫院,享年80歲。
人物簡歷
1911年 畢業於江蘇常州中學。
1918年 畢業於上海工業專門學校(今上海交通大學)土木科。
1918年9月 先後在美國通用號誌公司、孔勃倫油管公司、聯合號誌公司、雷定鐵路新澤西站等處實習。
1921年7月 獲康乃爾大學碩士學位。
1922年1月 回國,任北京交通部鐵道技術統一委員會委員調部辦事(即在原單位支薪,在部工作)、京奉鐵路今京瀋鐵路)號誌(即今“信號”)工程處山海關號誌副稽查。
1925—1929年 任唐山到山海關雙線號誌副工程師。
1929—1932年 任京寧鐵路(今京瀋鐵路)號誌工程師。
1932—1937年 任京漢鐵路工務處技術課長。
1937—1938年 任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鐵路技術標準審訂委員會專任委員。
1938—1947年 任交通部技正,兼任綜合設計考核委員會主任秘書,滇緬鐵路督辦公署行車效率工程處長、總工程師,南京國民政府工程計畫團號誌主任工程師。
1947年 任上海中國建國公司工程師。
1948年 任麥克洛公司號誌顧問工程師。
1949年 任上海鐵路局專門委員,兼上海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
1950—1953年 任鐵道部設計局顧問工程師。
1953—1976年 任哈爾濱鐵道學院教授。北京鐵道學院(今北方交通大學)教授,電信系主任。
1959年 後被選為北京市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
人物貢獻
改進鐵路號誌
1932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為改進京漢鐵路號誌,派汪任漢口京漢鐵路工務處技術課長。負責馮村及新樂二處橋樑建設工程,1934年7月調任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技術標準審訂委員會主任技術員。1937年3月升專任委員,掌握全國鐵路工務、號誌及電信技術標準與規範等工作。1936年正當他準備大展宏圖之際,如由他經手規劃的粵漢全線通信工程,材料已到正待施工;膠濟鐵路張店(今淄博市)的駝峰調車場及博山、青島、濟南三方向聯絡線的自動閉塞工程,鐵路局已批准並選派了專人主持;隴海線全線比利時庚款號誌工程正擬審定;將滬寧線沿用的雙重進站號誌改建為遠方號誌(現稱預告信號)及通過號誌的建議已被採用;擬設計及組織調度集中控制工程等,均為“八?一三”淞滬戰爭所迫而停頓。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後,鐵道部於11月遷漢口,汪出任簡任技正(相當於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迄至1947年,他一直主持鐵道號誌工作。日機狂炸武漢後,鐵道部技術廳1938年遷桂林,汪參加新路工程處,審核湘桂、湘黔、敘昆及滇緬鐵路建立號誌計畫並代理技監。在日軍狂炸桂林後,技術廳遷重慶與交通部合併。汪於1939年1月在昆明川滇鐵路公司號電室工作,組織領導利用美國進口舊鋼軌設計製造岔心、尖軌、轉轍器等及設計昆明總站、敘府等站線路布置及電信設備。其間汪還奉命設計海防到河口的滇越鐵路號誌工程,在工余為技術人員教授法語,為到越南工作作準備。日軍攻占海防,敘昆鐵路因此停工。1940年汪回重慶兼中國運輸公司董事會秘書。1941年3月兼交通部綜合設計考核委員會主任秘書,既審查設計又考核交通部各附屬單位的業務狀況。當時打開海外通道極為重要,只有緬甸一條通路,而滇緬公路運輸能力又不足。滇緬鐵路正由四個工程局分段施工測量,並設督辦公署(今總局),由部長曾養甫親自掛帥。候家源擬設揚旗處,汪力主設行車效率工程處,被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採納。隨調汪兼滇緬鐵路督辦公署技術委員會委員、行車效率工程處總工程師、處長。該處於1941年7月開始籌備,10月遷雲南彌渡辦公。汪提出技術科下分設運量、站場、電氣號誌、機械號誌、電信、電力等6個股,並明確分工協作,先搞好站場設計,再搞好號誌設計。這種組織系統,反映了鐵路號誌控制系統與控制對象的辯證關係。即先對控制對象——車站上列車運動規律進行充分了解,在站場設計基本合理的前提下,再加合理的號誌設計,這樣的號誌控制系統,才能正常運轉以保證行車安全、提高行車效率。這也是他不用號誌工程處而採用行車效率工程處的明確認識,奠定了鐵路行車效率工程的基本學科內涵與發展方向。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攻占瀾滄江橋進入緬甸,工程被迫停工。1943年3月重慶國民政府交通部成立鐵路技術標準委員會,汪任委員兼主任秘書、訊號處總工程師、處長,籌劃驅逐日軍後各線鐵路號誌5年復興規劃,同時兼中央大學的特約教授,講授鐵道號誌工程。汪禧成對學生說:“搞好鐵道號誌設計,首先要從便利運輸出發,搞好站場軌道布置,即根據目前運量設定軌道,預留將來發展餘地,主要是隔離高速行車與低速調車活動,然後控制制動距離與平均化區間行車時間,簡化各種運量的沿線軌道布置,注意標準化,以提高行車效率”。他進一步闡明了行車效率工程的條件和要求。
抗日戰爭勝利後,重慶交通部遷往南京。1946年2月汪被調兼任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工程計畫團號誌主任工程師,與美國號誌專家費尼合作,草擬全國主要鐵路線號誌工程與新建計畫;調研舊有工廠號誌設備製造能力,準備由美國貸款進口號誌器材恢復生產。在設計滬寧線調度集中的自動閉塞完成後,1946年12月美國馬歇爾主張停止借款,工程計畫團撤銷,汪不得不轉入私營中國號誌公司。1947年3月他辭去交通部簡任技正,轉中國建國公司,1948年10月公司結束,同年11月任外資麥可洛公司鐵路號誌工程師,辦理審核美國貸款1100萬美元,以購置浙贛、漢口及株洲機廠材料。在南京解放前,交通部遷廣州。汪禧成留在上海迎接解放不去台灣。
鐵路樞紐規劃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7月上海鐵路局聘他為專門委員,同時被聘為上海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研究上海鐵路樞紐規劃。1949年9月到1950年10月間被鐵道部聘為電務局專家。在審定中國第一版鐵路行車技術管理規程時,他提出將提高行車效率列入鐵道信號設定目的條文中的建議得到採納。同時他還兼唐山工學院電機系主任,並創議建設鐵道信號專業。從此汪為培養鐵道信號人才而感到慶幸。為支援解放大軍南下,基建計畫中列有鄭州樞紐站繼電聯鎖工程項目,而鄭州樞紐線路布置當時還是過去封建割據局面形成的各自為政的狀態,列車運轉秩序紊亂,時常堵塞,影響列車運行。石志仁副部長召集鄭州局及有關局會議,請汪禧成主持進行調研,經大量調研材料分析論證,他提出鄭州站須徹底改建,並擬定了總體規劃方案,但因工程浩大難以進行。隨後他又對株洲、衡陽及廣州樞紐進行研究論證,認為衡陽站經局部改造後,即可裝設進路式繼電集中聯鎖設備。提高行車安全和運輸能力。 1950年10月,汪被聘為鐵道部設計局顧問工程師。同時,經鐵道部批准,衡陽站改造工程計畫實施,由汪主持組織信號及器材設計班子。衡陽站改造工程遇到重重困難。信號工程建設在一缺器材,二無設計,三少資金的條件下,他奔走於北京、上海、衡陽等地,動員學校、現場、信號製造廠的工程技術人才,報效祖國;呈部取回海關扣壓的中國號誌公司從美國進口的鐵路信號主要器材,並進行仿製。他還動員剛從美國回國的朱琪昌工程師奉獻出自己的專利。該專利產品能使進路上道岔逐一轉動,而不是一齊動作以節省電源,因採用了最新網路狀聯鎖結構,可少用繼電器達1/3,而且提高了可靠性。衡陽鐵路局組織施工,工程完成後,衡陽站的進路式繼電集中聯鎖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編寫教科書籍
汪禧成在鐵道部工作期間,一直主張:“儘量採用行車效率工程與鐵道通信、信號技術以提高運輸能力,儘量推遲建設雙線以緩解對鋼軌的需求,以節約投資費用,適應建國初期百廢待興的生產力發展。”這些主張很有遠見,非常符合當時國情。1951年9月,唐山工學院鐵道信號專業併入北京鐵道學院電信系,1952年全國院校系科調整,北京鐵道學院鐵道信號專業併入哈爾濱鐵道學院,汪隨即調入哈院繼續任教。他第一次開出機械化駝峰與軌道電路兩門課,並發表了軌道電路圖解教學法研究論文。 1953年10月哈院電信系併入北京鐵道學院,汪任電信系二級教授,繼續參加軌道電路教學工作及繼電半自動閉塞研究。1954年蘇聯專家艾列爾來校幫助工作,為解決那時教師學習邏輯代數的困難,汪開出簡明扼要的“矩陣運算工程”課程,提高教師們深入定量運算概念的水平。在蘇聯專家講課基礎上,他與黃宏嘉、吳文瀧等教授合編了《自動控制與遠程控制理論基礎》教科書。
1957年汪禧成參加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起歷任北京市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
1958年他確認為教授(高教二級)兼北京鐵道學院電信系主任,時已花甲之年,但舉賢薦能不遺餘力,與黨總支書記協作無間。1959年他還親自起草及修改系工作總結,傳達學校教學會議精神,強調協作貫徹教學計畫精神。1960年在鐵道部電務局召開的專業設定會議上提出工廠搞科研的優越性,建議成立鐵道信號器材製造專業,該專業成立後,招生三班,學生親手做成安全型繼電器模型及組匣式電氣集中,大大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後又在電信系設立信號工廠為學生實習創造機會。“文化大革命”中,在參加勞動之餘,仍努力從事編寫《運算微積引論》 。1976年10月21日突然中風,卒於北京積水潭醫院,享年80歲。
主要論著
1 汪禧成.北寧鐵路雙線聯鎖閉塞區間內軌道接觸器安裝位置與行車安全及效率的影響.中國鐵道季刊(英文),1932.2 汪禧成.機械信號互銷冗餘聯鎖方陣表被英國鐵路採用,並列入教材.1929.3 汪禧成.軌道電路圖解教學法.北京鐵道學院研究論文.1953.4 汪禧成,黃宏嘉,吳文瀧等.自動控制與遠程控制理論基礎.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