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犯罪生成模式
刑法社會學
刑事政策
中國刑法
比較刑法
教育背景
2015.9—2016.8 美國華盛頓大學法學院 訪問學者
2004.9—2006.7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博士後
2000.9—2003.7 北京大學法學院 博士
1994.9—1997.7 西北政法大學(原西北政法學院) 碩士
職業經歷
2003以來
復旦大學法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研究成果
專著
1.《公眾參與型刑事政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社會資本與刑事政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3.《熱點刑事案件理論解讀——刑法規範之外的視角》,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定罪量刑社會學模式》,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5.《犯罪生成模式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嚴打”的理性評價》,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7.《妨礙社會風化犯罪司法適用》,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譯著
8.《犯罪之形成——人生道路及其轉折點》(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演講集
9.《道德恐慌與過剩犯罪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合著
10.《刑法文化與犯罪預防控制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1.《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理論與基層檢察實踐的雙重考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2.《中國刑事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3.《罪刑均衡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4.《“嚴打”政策的理論與實務》,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
教材
15.《刑法學概論》,獨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16.《刑法學》,獨編,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7.《犯罪學》,參編,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18.《中國刑事政策學》,參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9.《經濟犯罪學》,副主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論文
1.“過剩犯罪化的道德恐慌視角分析”,載《法治研究》2014年第9期。
2.“刑罰福利主義不利於轉型期的社會穩定”,載《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6期。
3.“論犯罪信息公開”,載《人民檢察》2012年第7期。《刑事法學》(人大複印資料)2012年第9期轉載。
4.“犯罪治理過程中的市場機制”,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
5.“刑事司法過程中的公民參與”,載《人民司法》2012年第19期。
6.“積極的刑事政策論綱”,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12年第5期。
7.“公眾參與刑事政策評估實證研究”,載《刑事法評論》2012年第31卷。
8.“基於社會資本解釋範式的刑事政策研究”,載《中國法學》2009年第1期。
9.“面子維護與刑事錯案糾正”,載《刑法論叢》2011年第2卷。
10.“人際關係視角中的腐敗犯罪窩案現象分析”,載《現代法學》2011年第2期。
11.“社會網路分析之犯罪學意義”,載《法律科學》2010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2期觀點介紹。
12.“以一種積極的刑事政策預防弱勢群體犯罪”,載《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13.“定罪量刑的社會學模式”,載《現代法學》2009年第5期。
14.“刑事政策制訂過程中的公民參與”,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6期。
15.“嚴懲酒駕肇事犯罪觀念之反思”,載《法商研究》2009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2期轉載。
16.“證券犯罪刑事政策的價值追求和現實選擇”,載《政治與法律》2008年第6期。《刑事法學》(人大複印資料)2008年第9期轉載。
17.“許霆惡意取款案的一個理論解讀:定罪量刑模式視角”,載《中國刑事法雜誌》2008年第4期。
18.“逐級年齡非正式社會控制理論及其借鑑意義”,載《青少年犯罪問題》2008年第2期。
19.“論刑事政策過程中的公民參與”,載《刑事法評論》2008年第23卷。
20.“預防校園慘案之治本與治標措施”,載《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21.“微博‘隨手拍’:公眾參與犯罪治理的一種可行性途徑”,載《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1年第11期。
22.“論犯罪飽和性生成模式”,載《刑事法評論》2006年第19卷。
23.“論媒體對定罪量刑產生負面影響的作用機制”,載《現代法學》2006年第6期。
24.“論量刑歸因”,載《法學家》2005年第4期。
25.“死刑量刑法理學模式與社會學模式”,載《北大法律評論》第6卷第2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6.“中國刑法文化對定罪量刑的影響”,載《河北法學》2005年第4期。
27.“論犯罪生成模式與犯罪飽和性生成模式”,載《法學雜誌》2004年第3期。
28.“論定罪量刑中的法官情感”,載《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29.“刑法文化視野中的定罪量刑問題”,載《刑事法評論》2004年第15卷。
30.“現實基礎與理性思辯:評嚴打刑事政策”,載《刑事法評論》2003年第12卷。
31.“論犯罪均衡系統”,載《法商研究》2002年第1期。
32.“二十世紀末中國城市嚴重刑事犯罪的特徵、原因與對策”,載《犯罪研究》2002年第1期。
33.“試論黑社會性質組織概念節特徵”,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34.“治安違法與治安犯罪一體化探討”,載《河北法學》2002年第4期。
35.“反‘黑’特別司法制度研究”,載《法學家》2002年第4期。
36.“論環境刑法中的疫學因果關係”,載《中外法學》2001年第3期。《刑事法學》(人大複印資料)2001年第7期轉載。
37.“失范行為不等於經濟犯罪”,載《中國律師》2001年第9期。
38.“論罪刑均衡功能性蘊涵”,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01年第5期。《刑事法學》(人大複印資料)2002年第1期轉載。
39.“試論電子商務犯罪表現、原因及防控”,載《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4期。
40.“澳門反黑立法對策及借鑑”,載《人民檢察》2001年第11期。《刑事法學》(人大複印資料)2002年第3期轉載。
41.“試論罪刑均衡經濟性蘊涵”,載《刑事法評論》2001年第9卷。
42.“犯罪化學反應方程式:犯罪生成的一種可能模式”,載《犯罪學論叢》2009年第7卷。
43.“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rime Prevention”,載《中國法學》(英文版),2010年3月。
課題
1.《引入市場機制與犯罪治理創新》,主持人,2012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2.《公眾參與型刑事政策:一種新型的刑事政策模式選擇》,主持人,2012年教育部規劃項目。
3.《基於社會資本解釋範式的刑事政策研究》,主持人,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
4.《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主持人,2007年上海市社科規劃一般課題。
5.《證券犯罪比較研究》,主持人,2006年公安部委託課題。
6.《犯罪生成模式研究》,主持人,2005年上海市社科規劃一般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