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堂基

汪堂基(1883年-1952年),安岳細席創始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堂基
  • 出生日期:1883年
  • 逝世日期:1952年
  • 主要成就:安岳細席創始人
  • 出生地:四川安岳
個人生平,技藝傳承,安岳細席,

個人生平

汪堂基自幼聰明好學,由於家庭人口多,生活困難,幼時跟隨父親汪鴻鼎(1854年—1938年)在學校生活,因他父親在教書,就在其父身邊讀了5年老章便回家編織蔑席。當時,只能編織粗篾蓆子,手工單一,只有簡單的“人”字紋,而無花紋,直到1912年,汪堂基才研究發明出精美的安岳細席。

技藝傳承

1898年以前世上只有粗席流行。元壩覃家溝的覃氏人家只能編織粗席。1898年夏天,汪鴻鼎在雲南教書,暑假帶回了雲南產的細竹扇,手工比較精細,有木瓜紋。汪鴻鼎將竹篾扇子交給他兒子汪堂基,叫他好好想想,動腦子,將粗篾蓆子,編織成細席,並且要有各種圖案及花紋。
汪堂基天賦好,腦瓜子靈活,經過幾個月的反覆試驗,幾經周折,把竹扇撤了又編攏來,編了又撤,反反覆覆,終於研製出了製作細篾條的一套程式,編出了枕頭、枕席,辦出的篾條就象一匹匹細絲條,光滑油浸透亮的細席。到1912年,他已經能編織規格為200×100厘米、180×60厘米等大小規格不等、花紋不同的細席,並且可以把細席摺疊成一本厚書一樣,放進手提包內。到了老藝人汪子上、汪安然他們兄弟的時期,即公元1930年後,就可以編織成紋賬席,鴛鴦席,八駿圖案的細席、枕頭,手提包了。重慶、上海、廣州的商販都相繼來到安岳元壩訂購細席。大批的竹編工藝品運銷到全國各地。
老藝人汪堂基,毫不保守,不僅教會了他的幾個兒子汪子上、汪安然等兄弟,而且還教會了鄰里鄉親。1949年前,老藝人汪堂基他們一家人先後搬了三次家、1935年,從觀音鄉(護建鄉)搬家到圓壩鄉 的覃家溝,1947年又從覃家溝搬到現 在的老家牛角沖。鄰里鄉親都來拜師學藝,汪堂基都一一教會他們,尤其是他的兩個兒子中汪子上辦的篾條就象真絲一樣柔軟光亮,望汪安然編織的細席工藝精湛,造型新穎,圖象清晰,豐富多姿,可隨意摺疊,便於攜帶和運輸。

安岳細席

產自四川省安岳縣元壩鎮(原元壩鄉桂樓村)。安岳細席,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公元1947年(民國36年)前後,四川安岳縣的李家、元壩、和平、觀音鄉(護建鄉)一帶,編細席的約有500戶,產品銷往成都、重慶。1952年元壩竹編老藝人汪子上(1912 年4月—1996年11月)、汪安然(1914年3月—)、唐華軒等聯合成立細席生產合作社,生產高檔細席。1983年高達12.2萬張,運銷歐、美、東南亞、中東和日本、香港等地。
早在1925年前,安岳縣內已能編織精美細席“龍鳳席”。尤其在1932年(民國21年),安岳精美細席獲得四川省勸業展銷會甲等獎。1952年,汪堂基的兒子及及其徒弟——元壩竹編藝人汪子上、汪安然、汪子明、唐華軒等聯合成立了細席生產合作社,專業從事高檔細席生產,以後,又向成都世藝美術服務部請教,使細席工藝更加精美絕倫。1953年和1957年安岳獻給毛澤東主席的兩張工藝席,一張是席面編織的“抗美援朝”4個大字,一張是席面編織的牡丹、松樹、白鶴;1956年獻給賀龍元帥的工藝細席,席面編織的是“趙子龍大戰長板坡” 。中共中央辦公廳就此精美工藝覆信讚揚。1957年以後編織的“毛主席在天安門揮手致意” 、“南京長江大橋全景”等細席、枕席、桌席、帳檐、條幅、枕頭樣品。1965年送敘利亞參加“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展出,1981年先後分別在美國羅馬尼亞香港、北京展出,受到國內外同仁的讚賞。其中,“毛主席在天安門揮手致意”7尺條幅保存在首都展覽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