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友農(1939--2015),原名汪有龍,曾用名為樂、幼農,室名逍遙樓、寧國府、稻香書屋等,安徽南陵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數十年在南陵師範和合肥學院從事美術教育工作,曾任安徽省中師美術中心教研組秘書長、安徽省書畫函授學院特聘教授。汪友農曾師從著名女詞人丁寧和著名國畫大師黃葉村,擅詩詞、精翰墨、懂鑑賞、喜收藏,工山水、人物、花鳥,博釆眾家之長。整理了諸多黃葉村生前的藝術主張,主編有《黃葉村畫選》、《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黃葉村》等作品。退休後寓居深圳等地。2016年5月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一汪友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汪友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安徽南陵
- 出生日期:1939年3月
- 逝世日期:2015年2月
- 職業:畫家、美術教育家
- 主要成就:美術創作及美術教育
- 代表作品:《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一汪友農》(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
- 原名:汪有龍
- 字號:字為樂、號幼農
- 號稱:逍遙樓主
- 畫派:新安畫派
年譜簡編,人物經歷,創作歷程,作品風格,代表作品,
年譜簡編
1939年3月,生於安徽南陵
1945年,就讀私塾
1949年,因家境突變輟學
1955年,就讀南陵中學
1957年,跟隨嶺南畫派大家黎雄才寫生月余,所作作品《小步橋》等入選南陵首屆美展並獲一等獎,初顯其繪畫才能。
1959年,師從著名女詞人丁寧成,打下詞學功底。
1962年, 師從安徽著名花鳥畫家張貞一。
1965年,師從安徽著名畫家黃葉村。
1971年,因繪畫成就調入南陵師範學校擔任美術教員。
1986年,調入合肥師範(即今天的合肥學院)任教。
1999年,退休後活動於深圳、合肥兩地。
2015年2月,因病辭世
人物經歷
汪友農出生於安徽南陵的一個書香門第,6歲讀私塾,10歲因家境突變而輟學。1955年,汪友農考上南陵中學,因文章優異而獲稱讚,同時又擔任校課外美術小組組長。20世紀50年代初,因其父汪寄清在黃山管理處工作,18歲的汪友農假期至黃山,有幸隨嶺南畫派大家黎雄才寫生月余,即有作品入選南陵首屆美展並獲一等獎,初顯其繪畫才能。1959年,其父親調入安徽省圖書館古籍部工作,與著名女詞人丁寧成了同事,汪友農因而得拜丁寧為師,打下了良好的詩詞功底。
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他的詩歌常為其畫注入詩情。然而造化弄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汪友農的出身令其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高中畢業即回鄉務農。後雖到南陵縣糧食局做宣傳工作,但不久便被解僱,過上漂泊生涯,側身漆工、民間畫工之列。雖然汪友農在南陵新華書店做契約工時,其創作的《哺育》深受著名畫家張貞一賞識,並成為其入室弟子。但命運多舛,“文革”中汪友農又被下放到農村。正如孫克所言:“也許,這正是命運對他堅毅、信念的壓力和考驗。”
坎坷的經歷反而激發了汪友農的學習熱情,他白天勞作,晚上讀唐詩宋詞。1971年,闖蕩多年的他因改畫領袖像而得以調入南陵師範學校任美術教師,之後創作了大量作品,得到廣泛好評,由於他“勤于思、善於學、勇於變”,開啟了自己藝術之路的全新篇章。
自從1986年汪友農調到省會合肥師範(今合肥學院)任教,他的生活由跌宕轉為平順。1999年退休後,汪友農活動於合肥與深圳兩地。
創作歷程
汪友農繪畫創作,早期以人物畫為主,關注現實生活,努力反映時代,先後創作有《重任在肩》、《護林》、《稻是隊里的》、《迎春》等。畫法風格是水墨寫實一路,在表現人物內心情感的同時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情趣。1965年,汪友農經張貞一引薦得拜“安徽五老”之一、畫家黃葉村為師。黃葉村認為,汪友農把人物和花卉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畫面與眾不同,構思新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在黃葉村建議下,汪友農開始主攻山水畫創作。此前,汪友農的山水畫受嶺南派黎雄才的影響,畫法接近於嶺南派的“折衷中西”,在空間處理上也往往有焦點透視的影響,但在黃葉村的引導下,他開始潛心研究中國歷代山水名作,特別是對新安畫派的優良傳統予以挖掘、吸收和消化,汲取新安畫派注重“臨”寫、力避“摹”描的精髓。從此,汪友農的山水畫發生了重大變化,美術評論家薛永年認為:“這一變化體現在他從重視自然到努力學習中國山水畫提煉自然的傳統。”
汪友農的修養還體現在他的詩歌創作。他的詩歌不少是反映現實生活的新詩,選入《安徽詩歌選》的《拔河》就是描寫魚米之鄉的體育活動。對於山水、花鳥、人物、書法、詩詞皆能的汪友農,中國國家博物館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萬章評價說:“他的山水可以排到第一,人物可以排第二,花鳥可以排第三,當然他同時也兼善書法,這一點跟他的老師有所不同,他的老師黃葉村同時又兼善篆刻,他們是各有所長,而且還都有非常豐富內涵的學養。”
在汪友農晚期山水畫中,家鄉風景占了較大比重,比如《春到皖南》、《南陵丫山》、《綠到鄉間》、《九華山》、《夫妻樹》等。“這些作品,或畫黃山,或畫皖南,或畫蕪湖,或畫南陵,雖然未必寫實境,但具有皖南山水的秀麗,還有自己親身經歷的雪泥鴻爪,不期然而然地注入了深厚的感情。”薛永年評價說。美術報總編輯助理、評論部主任謝海也說:“當一個人離開自己的故土的時候,他只能是回憶,只能是畫他的鄉愁,儘管沒有風景可以借鑑,也看不到那么多原作,但是他看到了印刷品,然後他來臨摹,臨摹了很多新安畫派畫家的畫,這是他的興趣,逐漸形成了晚年畫作的地域特色。”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全國很多卓有成就的藝術家退休後會選擇寓居深圳繼續藝術創作。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說:“汪友農先生就是一位寓居特區多年,成果斐然的中國畫家。晚年他隨子女客居深圳,潛心於中國畫的研究與創作,尤其致力於傳承新安畫派文脈,博採眾家之長,並形成自己鮮明的藝術風格,他不僅是一位尊師重道的傳統守護者,更是一位詩書畫全能、人物山水花鳥兼善的中國畫家。”
汪友農數十年來在中國畫領域的探索,特別是對新安畫派的潛心研究幾乎從未系統地展覽或出版過,部分作品是在病逝前匆匆補題款識,還有一些作品尚未完成;經過其女兒,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汪田霖的細心整理,於2016年5月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了《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汪友農》卷,並在當年7月在關山月美術館學術編輯部副主任黃治成的協助下,策劃了“夢廻新安——汪友農中國畫藝術展”。“通過畫集和展覽,我們可以看出一位老藝術家數十年篳路藍縷的心路歷程,也為我們研究傳統藝術的當代傳承提供了一個具體而生動的案例。”
作品風格
工人物、山水、花鳥,深研傳統,畫作章法謹嚴,兼工帶寫,清新秀雅。
代表作品
《哺育》、《重任在肩》、《稻是隊里的》、《迎春》、《春到皖南》、《南陵丫山》、《綠到鄉間》、《李白南陵行》、《九華秋色》、《山村古木》、《天堂寨》、《南陵丫山》、《夫妻樹》、《飛天》、《西山行》、《牧童橫笛》、《吾放牛兒上雲天》、《鵬程月月紅似錦》、《不群》、《荷塘溢彩》等。
主編《黃葉村畫選》(薛永年作序),安徽美術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主編《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黃葉村》(薛永年、孫克作序)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出版。
作品名稱 | 創作時間 |
《小步橋》 | 1957年 |
《哺育》 | 1965年 |
《重任在肩》 | 1972年 |
《稻是隊里的》 | 1975年 |
《山村古木》 | 1982年 |
《九華秋色》 | 1982年 |
《迎春圖》 | 1984年 |
《江南春意》 | 1985年 |
《流水人家》 | 1991年 |
《弋江秋色》 | 1993年 |
《山前屋後》 | 1994年 |
《賜福》 | 1995年 |
《皖南漁隱圖》 | 1996年 |
《夕陽飛霞》 | 1999年 |
《梳理》 | 2000年 |
《夢回黃山》 | 2001年 |
《天堂美景》 | 2003年 |
《荷塘溢彩》 | 2004年 |
《墨中有色》 | 2005年 |
《綠到皖南》 | 2006年 |
《峽江帆影》 | 2006年 |
《天堂寨》 | 2007年 |
《南陵小工山圖》 | 2008年 |
《色在有無中》 | 2009年 |
《老來喜艷色》 | 2010年 |
《牧童橫笛》 | 2011年 |
《鵬城月月紅似錦》 | 2011年 |
《李白南陵行》 | 2012年 |
《夫妻樹》 | 2012年 |
《涇縣江南第一漂》 | 2012年 |
《皖南風貌》 | 2013年 |
《大雁南飛》 | 2013年 |
《老來喜艷色》 | 2013年 |
《飛天》 | 2014年 |
《詠梅圖》 | 2014年 |
《夢來石》 | 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