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水文地質學(第二版)》是2018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作者是C. W. Fetter 著 周念清 黃勇 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污染水文地質學(第二版)
- 作者:C. W. Fetter
- 譯者:周念清、黃勇
- 出版時間:2018年9月14日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040324549
- 定價:69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污染水文地質學(第2版)》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飽和介質、非飽和介質中的水流和溶質遷移規律,地下水中無機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的性質,以及污染場地的 修復。書中詳細地介紹了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類型和來源,污染物轉化、阻滯和衰減等。多相流中的污染物問題和污染物遷移的解析以及數值方法等。探討了地下水取 樣和土壤監測時的監測孔設計、施工和監測儀器的安裝等問題,最後介紹了地下水和土壤受到污染後的場地修復技術。
《污染水文地質學(第2版)》可供水文地質、水環境污染修復與治理和水文學及水資源等專業的大學生使用;也可供水利、土木、交通和石油等學科的科研人員、 大學教師和相關專業的研究生,以及從事環境保護專業的技術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前輔文
第1章 緒論
1.1 地下水資源
1.2 地下水污染物類型
1.3 飲用水標準
1.4 風險與飲用水
1.5 地下水污染物來源
1.5.1 類別Ⅰ: 排放設施
1.5.2 類別Ⅱ: 儲存、處理或處置設施
1.5.3 類別Ⅲ: 物料傳輸設備
1.5.4 類別Ⅳ: 其他有計畫作業的排放後果
1.5.5 類別Ⅴ: 為受污染的水進入含水層提供管道
1.5.6 類別Ⅵ: 因人類活動導致或加速的天然排放
1.6 地下水污染源的相對排序
1.7 地下水污染的長期性問題
1.8 數學和流體運動方程回顧
1.8.1 導數
1.8.2 達西定律
1.8.3 水頭和滲透係數的標量、矢量和張量特性
1.8.4 變形介質中流體運動方程的推導
1.8.5 數學符號
參考文獻
習題
第2章 飽和介質中的物質遷移
2.1 引言
2.2 濃度梯度作用下的遷移
2.3 對流遷移
2.4 機械彌散
2.5 水動力彌散
2.6 溶質遷移的對流-- 彌散方程的推導
2.7 擴散與彌散
2.8 對流-- 彌散方程的解析解
2.8.1 求解方法
2.8.2 邊界條件和初始條件
2.8.3 濃度的一維階躍變化(第一類邊界)
2.8.4 一維連續注入流場(第二類邊界)
2.8.5 第三類邊界條件
2.8.6 一維段塞注入流場
2.8.7 連續注入均勻二維流場
2.8.8 段塞注入均勻二維流場
2.9 橫向彌散作用
2.10 試驗確定彌散度
2.10.1 實驗室試驗
2.10.2 野外試驗
2.10.3 單井示蹤劑試驗
2.11 彌散的尺度效應
2.12 溶質遷移的隨機模型
2.12.1 簡介
2.12.2 非均質性的隨機描述
2.12.3 溶質遷移的隨機方法
2.13 野外尺度彌散的分形幾何理論
2.13.1 簡介
2.13.2 分形數學
2.13.3 分形幾何和彌散
2.13.4 滲透係數的分形標度
2.14 表觀縱向彌散度和野外尺度關係的回歸分析
2.15 溶質遷移的確定型模型
案例研究: 加拿大安大略省Bordon 垃圾填埋場污染羽
2.16 裂隙介質中的溶質遷移
2.17 小結
本章符號
參考文獻
習題
第3章 溶質轉化、阻滯和衰減
3.1 引言
3.2 化學反應類型
3.3 吸附過程
3.4 表面反應平衡
3.4.1 線性吸附等溫線
3.4.2 Freundlich 吸附等溫線
3.4.3 Langmuir 吸附等溫線
3.4.4 平衡阻滯對溶質遷移的影響
3.5 非平衡(動力) 吸附模型
3.6 疏水(有機) 化合物的吸附作用
3.6.1 簡介
3.6.2 土壤或含水層有機碳上的分配
3.6.3 由$\bm K _ ow $ 估計$\bm K _ oc $
3.6.4 由溶解度估計$\bm K _ oc $
3.6.5 由分子結構估計$\bm K _ oc $
3.6.6 多溶質效應
案例研究: 木餾油在水中的溶解
3.7 均相反應
3.7.1 簡介
3.7.2 化學平衡
3.7.3 化學動力學
3.7.4 化學反應中的Tenads
3.8 放射性衰變
3.9 生物降解
3.10 膠體遷移
案例研究: 加拿大安大略省Borden 砂質含水層在天然地下水梯度下反應性和非反應性溶質的大尺度野外試驗
3.11 小結
本章符號
參考文獻
習題
第4章 包氣帶中的水流和物質遷移
4.1 引言
4.2 作為多孔介質的土壤
4.3 土壤膠體
4.4 雙電層
4.5 鹽度對土壤滲透係數的影響
4.6 包氣帶水流
4.6.1 土水勢
4.6.2 土壤水分特徵曲線
4.6.3 滯後現象
4.6.4 土壤水分特徵曲線繪製
4.6.5 土水勢的測量
4.6.6 包氣帶的滲透係數
4.6.7 Buckingham流動定律
4.6.8 Richards方程
4.6.9 氣相遷移
4.7 包氣帶中的物質遷移
4.8 物質遷移平衡模型
4.9 物質遷移非平衡模型
4.10 陰離子排斥
案例研究: 溶質和濕潤鋒面的相對運動
4.11 包氣帶優勢流動路徑
4.12 小結
本章符號
參考文獻
習題
第5章 多相流
5.1 引言
5.2 基本概念
5.2.1 飽和度
5.2.2 表面張力和濕潤性
5.2.3 毛管壓力
5.2.4 相對滲透率
5.2.5 兩相流的達西定律
5.2.6 流體勢和水頭
5.3 輕非水相液體(LNAPLs) 的遷移
5.4 NAPLs 的揮發
5.5 漂浮物厚度的測量
5.6 潛水面升降對LNAPLs 分布的影響
案例研究: 噴氣燃料的泄漏------ 潛水面下降對產物回收的影響
5.7 重非水相液體(DNAPLs) 的遷移
5.7.1 相對遷移率
5.7.2 包氣帶中的遷移
5.7.3 飽和帶中的垂直運動
5.7.4 飽和帶中的水平運動
案例研究: 潛水面以下一個儲存罐泄漏的四氯乙烯的移動
5.7.5 裂隙中的DNAPL 流
5.7.6 DNAPL 的溶解
5.8 LNAPLs 和DNAPLs 的監測
5.9 小結
本章符號
參考文獻
習題
第6章 地下水中的無機化學物質
6.1 引言
6.2 濃度單位和活度
6.3 化學平衡和質量作用定律
6.4 氧化-- 還原反應
6.5 pH和Eh 的關係
6.5.1 pH
6.5.2 Eh和pH 的關係
6.5.3 Eh-- pH圖
6.5.4 Eh -- pH 圖的繪製實例
6.6 金屬絡合物
6.6.1 陽離子的水合作用
6.6.2 絡合作用
6.6.3 有機絡合劑
6.7 非金屬無機污染物的化學性質
6.7.1 氟化物
6.7.2 氯和溴
6.7.3 硫
6.7.4 氮
6.7.5 砷
6.7.6 硒
6.7.7 磷
6.8 金屬的化學性質
6.8.1 鈹
6.8.2 鍶
6.8.3 鋇
6.8.4 釩
6.8.5 鉻
案例歷史: 美國德克薩斯州Odessa 地下水的六價鉻污染
6.8.6 鈷
6.8.7 鎳
6.8.8 鉬
6.8.9 銅
6.8.10 銀
6.8.11 鋅
6.8.12 鎘
6.8.13 汞
6.8.14 鉛
6.9 放射性同位素
6.9.1 簡介
6.9.2 放射性核素陽離子的吸附
6.9.3 鈾
案例歷史: 美國俄亥俄州Fernald 地下水的鈾污染
6.9.4 釷
6.9.5 鐳
6.9.6 氡
6.9.7 氚
6.10 地球化學分帶
6.11 小結
本章符號
參考文獻
習題
第7章 地下水中的有機化合物
7.1 引言
7.2 有機化合物的物理性質
7.3 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與命名
7.3.1 烴類
7.3.2 芳香烴
7.4 石油和煤焦油
7.4.1 石油餾分
7.4.2 煤焦油
7.4.3 與石油產品和煤焦油有關的地下水污染
7.5 官能團
7.5.1 有機鹵化物
7.5.2 醇
7.5.3 醚
7.5.4 醛和酮
7.5.5 羧酸
7.5.6 酯
7.5.7 酚
7.5.8 含氮有機化合物
7.5.9 含硫含磷有機化合物
7.6 有機化合物的降解
7.6.1 簡介
7.6.2 烴類的降解
7.6.3 氯代烴類的降解
7.6.4 有機農藥的降解
7.7 有機分子生物降解實例
7.7.1 簡介
7.7.2 氯代乙烷和氯代乙烯
7.7.3 芳族化合物
7.8 地下水中的有機物分析
7.9 指紋法分析石油餾分和煤焦油
7.10 小結
參考文獻
習題
第8章 地下水和土壤監測
8.1 引言
8.2 監測孔設計
8.2.1 一般原則
8.2.2 監測孔套管
8.2.3 監測孔過濾器
8.2.4 自然井和濾層填充井
8.2.5 環形封孔
8.2.6 保護性套管
8.2.7 過濾器的長度和位置
8.2.8 監測孔設計小結
8.3 監測孔的安裝設施
8.3.1 污染淨化措施
8.3.2 鑽探方法
8.3.3 在污染土層中鑽探
8.4 樣品採集
8.5 監測孔的安裝
8.6 監測孔成孔
8.7 監測孔施工中的記錄工作
8.8 監測孔和鑽孔的廢棄
8.9 地下水監測多層採樣裝置
8.10 無鑽井情況下的地下水取樣方法
8.11 井孔取樣
8.11.1 簡介
8.11.2 洗井
8.11.3 取樣設備
8.12 監測孔的低流量淨化
8.13 土壤蒸氣監測
8.13.1 簡介
8.13.2 土壤蒸氣監測方法
8.14 土壤水取樣
8.14.1 簡介
8.14.2 空吸滲透儀
8.14.3 空吸滲透儀的安裝
8.1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場地修復
9.1 引言
9.2 控制污染源的方法
9.2.1 固體廢物
9.2.2 清除與處置
9.2.3 包圍
9.2.4 水動力隔離
9.3 抽出-- 處理系統
9.3.1 概述
9.3.2 捕獲帶
9.3.3 捕獲帶的計算
9.3.4 最佳化抽水-- 注水系統
9.3.5 污染羽的永久穩定化
9.4 抽出地下水的後處理系統
9.4.1 概述
9.4.2 無機污染物的處理
9.4.3 溶解有機物的處理
9.5 非水相液體的回收
9.6 泄漏地下儲存罐的清除
9.7 土壤蒸氣抽提
9.8 曝氣法和生物漱洗法
9.9 生物修復
9.9.1 簡介
9.9.2 烴類的內在生物降解
9.9.3 烴類的增強式生物修復
9.9.4 有機氯化物的生物修復
案例研究: 氯代乙烯的強化生物降解
9.10 組合方法
案例研究: 在地下水盆地上採用抽出-- 處理地下水修複方法的有效性
案例研究: 回收地下水位以下的池化DNAPL
案例研究: 在汽車製造廠油庫場地內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復
9.11 小結
本章符號
參考文獻
附錄A 誤差函式值
附錄B Bessel函式
附錄C W(tD,B)值
附錄D 指數積分
附錄E 單位縮寫
附錄F Visual MODFLOW 軟體說明(自斯倫貝謝水務)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