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名詞,就是指人們在多大程度上預期他人會對他們產生刻板印象,它使人們會生活在刻板印象威脅中,體驗較低的幸福感,但也可以為個體的自尊提供緩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污名意識
- 外文名:stigma consciousness
- 拼音:wu ming yi shi
- 所屬學科:心理學
定義,來源,積極性與消極性,套用,
定義
指人們在多大程度上預期他人會對他們產生刻板印象。
來源
達特茅斯學院的羅伯特·克萊克和安傑羅·斯特塔讓一些女大學生覺得自己變醜了,讓化妝師在她們的右側臉頰一直到耳朵和嘴,製造出大塊“傷疤”,並告訴她們通過化妝將她們變醜是為了看看別人的反應。事實上,實驗的目的是要看看這些女生在感到自己怪模怪樣後,會如何想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的。化妝後,實驗人員會給被試女生一面鏡子讓她看到自己丑陋的面部,鏡子拿走後,化妝師會聲稱使用一些“保濕霜”使“疤痕”固定,其實是去除了“疤痕”,而女生並不知道。接下去,“被醜化”的女生對同伴觀看自己的方式變得十分敏感,她們將談話夥伴評價為比較緊張、冷漠、一副屈尊俯就的樣子,而這只是因為女生自我評價變了(因為她以為自己臉上有疤痕),進而曲解了別人的行為。羅伯特·克萊克和安傑羅·斯特塔發現了“有時我們會錯誤的認為他人的反應是針對我們的獨特性而來的”這一現象。
積極性與消極性
把自己看成是流行偏見的受害者這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消極意義在於:那些認為自己屢屢成為受害者的人會生活在刻板印象的威脅、想像中的對立等壓力中,因此體驗到較低的幸福感,積極的一面在於:也可以為個體的自尊提供緩衝,如果某人骯髒不堪,他會說“噢,人們並不是針對我個人”。
套用
當周圍都是白人時,黑人有時候覺察到人們針對他們獨特之處所做出的反應。很多人說自己被目不轉睛地盯著或者被人怒目而視,遭遇刺激人的評論,或者很差的服務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