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魚之殃

池魚之殃

池魚之殃是一個成語,讀音是chí yú zhī yāng,比喻因受牽連而無端遭到的禍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池魚之殃
  • 出處:《呂氏春秋
  • 近義詞殃及池魚、池魚遭殃、池魚之禍 
  • 拼音:chí yú zhī yāng
  • 解釋:因受牽連而無端遭到的禍害
解釋,出處,成語故事,用法,示例,

解釋

比喻因牽連而無端遭到的禍害。

出處

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出處:《剪燈新話·三山福地傳》:“汝宜擇地而居,否則恐預池魚之殃。”

成語故事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出自北齊· 其意可解如下:
從前,有個地方,城門下面有個池塘,一群魚兒在裡邊快樂地游著。突然,城門著了火,一條魚兒看見了大叫說:“不好了,城門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魚兒都不以為然,認為城門失火,離池塘很遠,用不著大驚小怪。除了那條魚兒之外,其它魚都沒有逃走。這時,人們拿著裝水的東西來池塘取水救火。過一會,火被撲滅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幹了,滿池的魚都遭了殃。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火——水——魚是有聯繫的,池塘的水能滅城門的火,這是直接聯繫,魚兒與城門失火則是間接聯繫,它是通過池水這箇中間環節而發生聯繫的。比喻無端受禍。
其事本於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馬有寶珠,抵罪出亡,王使人問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於是竭池而求之,無得,魚死焉。此言禍福之相及也。” 後人加以附會,演化為“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太平廣記》卷四六六引漢應劭《風俗通》:“城門失火,禍及池魚。舊說:‘池仲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又云:‘宋城門失火,人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魚悉露死。’喻惡之滋,並傷良謹也。”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

示例

出自高陽《百花洲》:“但受~的唐寅,卻因為前一年鄉試主考梁儲的揄揚,曾經拿自己的文稿去請教過程敏政,被當作一次罪名而黜為'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