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蛋雕製作技藝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地方傳統技藝,江門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蛋雕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其採用各種雕刻方法、技法、形式和模式在禽蛋蛋殼皮層表面上鏤刻造型,加工禽蛋,運用諸如陰刻、陽刻、線刻、浮雕、影刻、點刻、拼雕、套雕、襯雕、鏤空、鑲嵌等複雜多變的雕刻技法雕刻出精美的藝術品。江門蛋雕製作技藝屬於微雕範疇,由於材質的差異性,形成了自有的雕刻技巧,具有獨特的工藝價值。通過在蛋雕上融入僑鄉文化元素,可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往的一個亮點,助力本土旅遊業發展。

2021年2月9日,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經江門市人民政府批准入選江門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門蛋雕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21年2月9日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
  • 遺產編號:Ⅷ-29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雕刻工具,雕刻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早在先秦時期,《管子》等多部典籍中都有關於蛋雕的記載。蛋雕的起源,是與民間習俗分不開的,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崇拜的象徵,吉祥的象徵,具有特別神奇的力量。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
蛋雕作品展示
蛋文化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遠在明清時期,民間在喜慶婚娶、祝福慶壽、喜得貴子時,為圖吉祥如意,就有贈送紅雞蛋的習俗。經過多年演變,彩蛋工藝逐步提高,人們將雞蛋鑽孔掏空,在蛋殼表面雕刻精美圖案,形成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的藝術珍品。蛋雕是傳統民間手工藝品,項目傳承歷史至少追溯至百年,是在雞、鴨、鵝以及蛇、鴿、駝鳥等的蛋殼外身上以民族傳統技法或西洋畫等技法,亦可以刀代筆、以針線代筆表現各種圖案。
廣東的蛋雕最早在潮汕出現,在原有基礎上有了不少創新,如腐蝕鏤通彩蛋等,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製作特點,還體現在作品形態多樣、製作工藝最佳化、雕刻工具拓展三大方面。作品選送賽普勒斯、日本等國展覽。隨著技藝日臻成熟,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規模和數量,出口東南亞、歐美等國。之後,蛋雕技藝逐步在廣東省內各地傳播。第三代傳人孫開福在珠三角傳播,為中國南派蛋雕重要代表人之一。李發彬為第四代傳人,是江門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從藝以來,繼承了前輩的蛋雕技巧,蛋雕作品多次在省、市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並有多家媒體對其事跡予以報導。並開設“心藝蛋雕”工作室,致力於蛋雕技藝在江門的傳承發展。

工藝特徵

傳統蛋雕在雕刻技藝上有獨特之處,主要採用刮、劃、刻、削、鑽五種技法;在創造過程有獨特之處,刀刀皆險,其驚險度在其他藝術品中是很少見的;在構圖上也有獨特之處,讓欣賞者產生“指轉景移”的藝術體驗。在此基礎上,江門蛋雕還具有以下特徵: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
蛋雕作品展示
傳統蛋雕基本保留了蛋的形狀,而江門蛋雕還可以改造成球型、心型、橄欖型,製作成籃球、相框、車掛等作品,讓蛋雕貼近生活,有利於普及和傳承。
在鏤空作品內側加上一層硬化物質,將其加固,使其容易遠程運輸和保存,克服人們對蛋雕作品易碎的心理陰影,同時在每一件作品的外面塗上一層防氧化塗層,既使作品看上去有光澤,也緩解了作品氧化時間,利於作品長時間的留存。
業界所有人在掏蛋過程中都是運用注射器,江門蛋雕採用了吹耳球掏蛋,工作過程愈加方便、快捷,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1、線刻法:線刻浮雕是古老的浮雕技法之一,通過陰刻的線條將形象表現出來,這種技法保留了線條的韻味,起伏微妙,繪畫效果突出。有的線刻浮雕,對局部特別是線條的體積稍加雕刻,形成淺淺隱隱的起伏變化,產生了奇妙的立體效果。
2、影雕法:是指主要運用刀刃部分來進行雕刻。是影象雕刻常用的一種基本技法。用刀要求平和均勻,過度自然柔和,流暢而不能出現溝痕。如表現人物肖像面部的明暗、山水風光中的雲霧、花瓣深淺的自然過渡等。
3、鏤空雕刻法:一是在構圖上要考慮到鏤空作品的特性,即畫面的巧妙連線。二是要明確鏤空的秩序,先易後難、先小後大的順序進行。三是電動工具的速度、方向、手握蛋的拿捏輕重較為關鍵。四是鏤空作品困難之處,是在整體作品完成百分之九十後尤為關鍵,因為蛋殼的所有拉力基本流失,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

工藝流程

雕刻工具

1、雕刻刀:平刀、半圓刀、角刀、修光刀、掏肉刀、特小刀等,用於浮雕作品。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
雕刻工具
2、電磨工具:電鑽及各種型號的磨頭,用於鏤空作品。

雕刻流程

1、構圖根據創作思路畫出創意稿,在蛋殼上畫出等分線、平行線進行構圖定位。蛋雕構圖有:單面構圖、雙面構圖、三面構圖、360度構圖,由於蛋殼是曲面的,在構圖上要依據弧線畫在蛋殼上,否則圖案會變形。
2、雕刻用刀尖輕輕的刻畫出圖案的輪廓線,然後依據圖案的造型和層次,運用各種刀法從高光部位遞減式進行初步的雕刻,雕刻出理想目標圖案。
3、清理裝飾在雕刻切割過程中,常會造成蛋殼表面的污潰,因此需再度清洗,並將蛋殼內膜清理乾淨並進行裝飾。
4、拋光打磨根據作品需要,利用拋光塊在圖案上搓磨,直至達到光亮理想的效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在雕刻藝術的眾多門類中,由於蛋雕材料與普通材料有很大差別,素材大到鴕鳥蛋,小到鵪鶉蛋,蛋的形狀、大小、厚薄程度不同,手法和力道也會有所不同,使蛋雕藝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雕刻技巧。蛋雕是一門融合了繪畫、雕刻、書法等多項技法於一體, 又以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雕刻技法,經過選蛋、打孔、清液、構思、畫樣、刻輪廓等十幾道工序才能體現出藝術效果的綜合性藝術門類。江門在這方面仍然比較缺乏,此項目正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空缺。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
蛋雕作品展示
蛋雕文化在民間有深厚根基,有較高的傳播性與觀賞性,可在蛋雕上進一步融入僑鄉文化元素,促進與海外、港澳的交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交往的一個創新性抓手。
江門正著力拓展旅遊產業,但缺少具有江門特色、設計精巧的旅遊工藝品。蛋雕作品可推向市場,與江門知名景點相結合,成為推廣旅遊品牌的特色工藝產品。
江門蛋雕歸屬於中微雕的範疇,且易學難精,加上材質易碎,雕刻過程中必須具備較好的細心、耐心和恆心,是磨練個人意志和品質的一門技藝,蛋雕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愛,普及蛋雕可以使青少年從電子產品和手機中解放出來。同時蛋殼作為生活中的廢棄品,通過藝人的雕琢打磨變身為具有欣賞和收藏價值的工藝品。通過此門技藝還可以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提升環保理念,具有很好的社會價值,在保持活態傳承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傳承狀況

第三代傳人孫開福為中國南派蛋雕重要代表人之一。李發彬為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一直以來,他都在致力於將蛋雕技藝與江門本土文化相結合,體現地域特點,宣傳江門歷史人文之美,為江門旅遊業助力,努力傳承這項小眾而有意義的民間技藝。

傳承人物

李發彬,1974年出生於四川瀘州,1994至1997年在部隊服役,中共黨員,1998年來江門工作。業餘時間喜歡蛋雕製作,為助理工藝美術師、江門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廣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是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在繼承前輩技藝的基礎上形成了自身的製作特點,經過努力,其蛋雕作品多次獲得市級、省級、國家級獎勵,並被各大媒體轉載、報導。李發彬積極傳播江門蛋雕製作技藝,收徒面授,多次赴廣州輕工學院、廣州市藝術博物院開班授課。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
李發彬在雕刻中

社會影響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李發彬蛋雕作品《蓬江故事》入藏江門市蓬江區博物館。
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李發彬蛋雕作品《江門八景》入藏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
2015年,珠三角工藝美術邀請展,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李發彬蛋雕作品《福壽康寧》獲金獎,《四君子》《凝眸》獲銀獎。
2016年,珠三角工藝美術邀請展,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李發彬蛋雕作品《樂動人生》獲銀獎。
2017年,珠三角工藝美術邀請展,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李發彬蛋雕作品《江門八景》獲金獎。
2019年,“深圳·金鳳凰”工藝品創新設計大賽,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李發彬蛋雕作品《四君子》獲優秀獎。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江門蛋雕製作技藝第四代傳人李發彬雕刻出一系列戰“疫”主題蛋雕作品,贈送江門市支援湖北醫療隊。“逆行者的背影”“向白衣天使致敬”“平安歸來”……一幕幕刻骨銘心的畫面記錄在一個個蛋雕作品中,致敬“最美逆行者”,為奮戰在一線的抗疫人員加油,李發彬通過一枚小小的蛋殼,向奮戰在一線抗疫者致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