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彭山張十八鉛鋅銀礦床地球化學和成因研究

江西彭山張十八鉛鋅銀礦床地球化學和成因研究

《江西彭山張十八鉛鋅銀礦床地球化學和成因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蔣少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彭山張十八鉛鋅銀礦床地球化學和成因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蔣少涌
  • 依託單位: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張十八鉛鋅銀礦床是我國近年來找礦勘探的重要發現之一。最新勘探成果表明,該區新發現延長達數千米的層狀鉛鋅銀礦體,有望成為我國的又一個超大型鉛鋅銀礦床。儘管找礦工作取得很大進展,但理論研究相對滯後,對礦床成因有不同認識。一種觀點認為該礦床屬燕山期岩漿熱液成因;另一種觀點認為該礦床是新元古代海底噴流熱液沉積形成的Sedex型礦床。這兩種不同的成因模型對該區找礦有明顯不同的指導作用,即是順層找礦, 以及如何去尋找噴流中心及塊狀硫化物富礦體?還是圍繞岩體找礦及如何去尋找熱液脈狀富礦體?為此,本項目將在深入開展區域地質和礦床地質調查研究基礎上,系統開展該礦床的地質-地球化學研究,包括賦礦地層研究及識別是否有熱水沉積岩、隱伏花崗岩研究、蝕變岩石學研究、流體包裹體研究、成礦物質來源研究、成礦年代學研究(硫化物的Rb-Sr定年、硫化物和碳酸鹽礦物的Sm-Nd定年),以期為解決該礦床的成因提供幫助。

結題摘要

本項目對九瑞-彭山地區錫銅鉛鋅礦床地質及成因開展了深入研究工作,提出礦床的岩漿熱液交代成礦模式, 其中彭山錫鉛鋅礦床為高分異的I型花崗岩漿熱液交代成礦; 而九瑞銅多金屬礦床為埃達克質岩漿殼幔混合成礦。在山上灣地區發現數條近東西向的岩脈,發現有較強的蝕變作用及銅礦化作用,對岩石成因及侵位年齡開展了初步研究。洋雞山-丁家山-望夫山發現矽質斷層磨礫岩,並認為其發育與該區燕山期的構造-岩漿-成礦事件有關。 彭山錫鉛鋅礦床的地質及成礦階段研究表明,彭山多金屬礦床的形成,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地質作用過程, 主要可以分為6個成礦階段, 即雲英岩階段、早期矽卡岩階段、螢石-矽酸鹽-錫成礦階段、晚期矽卡岩階段、石英錫石-硫化物階段和碳酸鹽階段。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表明,礦床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組成為接近於零值的小正值(5.8‰~13.4‰), delta34S具有典型的塔式效應,並且無論是岩體中及近岩體的錫礦化還是遠離岩體的鉛鋅礦化,其硫同位素組成均相近,這說明成礦物理化學條件或硫的來源具有一致性。無論是鉛鋅礦化還是錫礦化,可能均受岩漿及後期熱液作用的控制。礦床中鉛同位素研究表明, 長石鉛和礦石鉛的數據點大部分落在造山帶演化線附近,其中花崗岩長石鉛相對富放射成因鉛特徵,推斷花崗岩體可能在燕山期由深部地殼物質發生部分熔融形成。而對於礦石鉛來說,該區內不同礦床的變化範圍,說明不同礦床具有不同比例的岩漿鉛與地層鉛的混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