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名茶

江西名茶

江西名茶是指江西省的優質名茶、創新名茶、文化名茶等。婺源婺源茗眉、井岡山的井岡翠綠、撫州的雲林茶通天岩茶、上饒的上饒白眉、廬山的廬山雲霧、修水的雙井綠寧紅功夫茶等都是江西省內各市縣具有代表性的優質茶,其他的還有得雨活茶狗牯腦、林生婺綠、曉起毛尖、梅嶺毛尖、武夷源貢茶、浮瑤仙芝、小布岩等,也是省內較有名的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西名茶
  • 地點:江西
  • 類型:茶
  • 簡介:創新名茶、文化名茶等
婺源婺源茗眉,井岡山井岡翠,撫州雲林茶,上饒上饒白眉,廬山廬山雲霧,修水雙井綠寧,
婺源茗眉產於江西省婺源縣。這裡是江西省主要綠茶產區之一。特別是海拔1000餘米的鄣公山,地勢高峻,峰巒起伏,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四季雲霧不絕,具有栽培茶樹的優越自然條件。婺源歷來產茶以量多、質優而著稱;當時婺源隸屬安徽省,聞名中外的“屯綠”,部分產品就產在婺源。
婺源茗眉是以上梅州茶樹良種和本地大葉種的鮮葉為原料,經精細加工而成,該品種芽葉肥壯,滿披白毫,產量高,芽葉萌發早而勻齊,含有效成份豐富。受到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評。創製的當年(1958年),就在全國名茶評比中被列為全國名茶之一;1981年又被列為全國優質名茶;1982年榮獲江西省優質名茶獎;1986年又被評為商業部優質名茶,並用此茶為原料窨制茉莉花茶,榮獲國家銀質獎。
婺源茗眉的鮮葉要求嚴格。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采白毫顯露、芽葉肥壯、大小一致、嫩度一致、無病蟲為害的芽葉,忌采紫色芽葉,要求在晴天霧散後采,保持葉表無露水;要細心提采,不用指甲掐采,以免紅蒂。
加工工藝十分細緻,分鮮葉攤放、殺青、揉捻、烘坯、鍋炒、復烘六道工序。鍋炒是形成婺源茗眉獨特品質的關鍵工序。其法是將鍋溫保持90℃左右,投葉約1公斤,四指併攏,手掌張開,拇指朝上,小指向鍋,利用腕力和臂力將茶葉沿手心徐徐推起,當茶葉由上自由翻落時,兩手捧茶輕輕搓條和抖散,周而復始,炒至六成乾,白毫顯露出鍋,用烘籠烘乾即可。
婺源茗眉由於茶樹生長條件優越,茶樹品種良好,採制精細,成茶品質甚優。外形彎曲似眉,翠綠緊結,銀毫披露;內質香高,鮮濃持久;滋味鮮爽甘醇,為其特點。
井岡山位於羅霄山脈中段,是風景秀麗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五百里井岡,氣勢磅礴,峰巒疊翠,峽谷溪流,嶙峋怪巧,雲海瀑布,溫泉溶洞,高山田園,十里杜鵑等綺麗多姿的自然風光,構成了8個風景區,230餘個景物景觀。這裡,春天山花爛漫,夏天雲海如洋,秋天紅葉輝映,冬天銀裝素裹,全年四季如畫。我國當代文學家郭沫若遊覽了井岡山小井龍潭瀑布,即興賦詩一首,詩曰:“井岡山上有龍潭,瀑布奔流疊作三。樵徑斷殘成絕境,軍工開拓免垂氈。三潭交響千峰靜,一井蒼穹萬木酣。土地歸農思雨露,潛龍焉肯鎖深嵐。”井岡山的風景美,井岡山的茶葉更美。
井岡翠綠是江西省井岡山墾殖場茨坪茶廠經過十餘年的努力創造而成的。1982年被評為江西省八大名茶之一;1985年分別被評為江西省和農牧漁業部的優質名茶;1988年被評為江西省新創名茶第一名。由於產地為井岡山,色澤翠綠,故名井岡翠綠。
井岡山產茶,流傳著一個美麗的神話。相傳很早以前,天上有一位仙姑名叫石姬,她看不慣天上權貴的淫威,不願與仙為伍,決定離開仙境來到人間。她雲遊了無數名山大川,最後到了井岡山的一個小村。到該村幾戶人家,家家泡了自己做的上等好茶,熱情接待,她深受感動;同時又看到山村風景特別秀麗,於是不想離開,長住了下來。石姬向村民學習種茶與制茶。經過幾年努力,石姬種的茶樹長得非常好,製作的茶葉品質也特別可口。從此,這個村生產的茶葉名聲越來越大,銷區越來越廣,村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為了紀念石姬的一片誠心,後人就把這個村叫做:“石姬村”,這個村所在的山窩叫做“石姬窩”,經流這裡的一條溪叫做“石姬溪”。不僅石姬村產茶,井岡山的花果山、桐木嶺梨坪一帶均有茶葉生產。
井岡翠綠的鮮葉標準為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多采自穀雨前後。鮮葉采後,略經攤放,經過殺青、初揉、再炒、復揉、搓條、搓團、提毫、烘焙八道工序製成。
殺青:每鍋投鮮葉特級為0.25公斤,一級為0.5公斤,鍋溫為140~160℃,炒至葉質變軟,葉色變暗,折梗不斷為止。
初揉:在特製的竹盤中進行,揉至茶葉成條,茶汁外溢為度。
再炒:目的是彌補第一次殺青的不足,鍋溫為120℃,時間極短。
復揉:使茶條進一步揉緊即可。
搓條、搓團和提毫:均在鍋中進行。待茶葉有刺手感,白毫顯露出來,即可出鍋進行烘焙。
烘焙:用烘籠,烘溫70℃左右,烘至足乾,稍經攤涼,包裝存放。
井岡翠綠的品質特點是,外形條索細緊曲勾,色澤翠綠多毫;香氣鮮嫩;湯色清澈明亮;滋味甘醇;葉底完整嫩綠明亮。該茶放入杯中沖泡,芽葉吸水散開,宛如天女散花,徐徐而降,再等片刻,芽葉散開更大,又如蘭花朵朵在水中盛開,栩栩如生,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

撫州雲林茶

雲林茶產於江西省金谿縣黃通鄉雲林源的東西兩側高崗上。這裡峻岭連綿,群峰起伏,竹木蒼翠,雲霧繚繞,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方圓數十里,每座山都有茶樹生長。相傳清代乾隆年間,太傅朱志韓把家鄉所產的雲林茶獻給乾隆皇帝品嘗,乾隆飲後,頓覺齒頰留芳,十分喜愛,倍加讚賞。從此,雲林茶被列為貢品。
過去,雲林茶多分布在竹木林中和山谷之間,十分零散,當地民眾稱其為野山茶,年產量僅約100公斤,銷往南昌、撫州、臨川等地。本世紀50年代開始,這裡墾荒種植,建立了新茶園,茶葉生產有了很大發展。近年來,在傳統的雲林茶基礎上,改進了加工工藝,茶葉品質有了很大提高。1983年以來,連續被評為江西省撫州地區優質名茶,1985年被評為江西省優質名茶之一。該茶外形色澤翠綠,白毫顯露,條索細緊。除了滋味甘醇鮮爽,湯色碧綠清澈以外,特別突出的是香氣清幽高雅,頗似春蘭初放。正如詩人所讚揚的:“憑君汲井試烹之,不是人間香味色”。當然這是詩人用誇張的筆調稱頌此茶。但也足以說明,像如此品質高雅的茶葉,是不可多得的。
該茶製作十分講究,鮮葉一般在穀雨前開採,以一芽一葉初展為主。採回後,及時薄攤於白紙上或乾淨的盛具中約6小時,然後炒制。整個加工過程分殺青、揉捻、炒坯做條、提毫、再烘提香等五道工序。其再烘提香工序非同一般。採用低溫長烘,最後在起烘前,又將溫度突然升高,高溫烘約3分鐘。所謂“開始磨冷烘,最後用突火”,如此烘法,茶香特好。
通天岩茶產於江西省石城縣通天寨的通天岩。這裡山勢險峻,石山聳峙,怪石嶙峋,岩赤如霞,呈現紫色砂礫岩區的特有景色。沿著寨西小道蜿蜒而上,登石階500餘級,前面有一巨石聳立,其形“上合下開,高廣約兩尋丈,內如合掌,外若兩大指之合,頂泐新月形,並有異常光輝”,通天岩由此而得名。這裡山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代山頂四周所砌之牆,至今猶存;相傳元朝至正末年,義軍陳友諒所部踞守此寨,為朱元璋所破。通天岩右側,一石筍拔地而起,直抵雲霄,名曰:“石筍雲霄”,蔚為奇觀,為“琴江八景”之一。
茶園多分布於重岩疊翠的深谷幽壑之中。這裡植被繁茂,雲霧繚繞,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8.3℃,年平均降雨量1674毫米,空氣濕潤,土層深厚。在這裡種植的茶樹芽葉肥厚,內含有效成分特別豐富,為制茶提供了優良的物質基礎。
通天岩產茶歷史悠久。據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石城縣誌》記載:“謂縣南十五里通天岩有異茶,善制者往往攜囊就採制,清芬淡逸,氣襲幽蘭,絕勝寧芥贛儲。”可見遠在清代,這裡所產茶葉的品質,就遠超寧都縣林芥茶和贛縣的儲山茶了。
通天岩茶採制精湛。在穀雨前開採,鮮葉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經殺青、初揉、炒青和復揉、烘乾四道工序製成。
殺青鍋溫為150~160℃,每鍋投葉量0.5公斤左右,歷時3~5分鐘;初揉工序主要是使茶葉初步形成細條,然後再入鍋炒青,並進行復揉,此時實質上是邊炒乾邊理條的過程,炒至茶葉五成乾,茶葉初具條索,即出鍋進行烘焙。在烘籠中烘焙約1小時,烘至足乾,下烘收藏。成茶外形條索緊結,色澤潤綠顯毫;香氣清高幽雅,湯色清澈,味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
該茶早先由僧人在寺院附近山岩上零星種植、採制,主要是在大馬欄、小馬欄、張天窩、茶窩裡等處,其中以小馬欄所產品質最佳。如今有關部門正積極創造條件,大力進行茶園基地建設,力爭多產通天岩茶,使這顆明珠放射出更加瑰麗的光彩。

上饒上饒白眉

上饒市,素以"山郁珍奇"、"上乘富饒"著稱。這裡背靠國家級風景區三清山,面對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資源豐富,山川秀麗,交通便捷。三清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也是一座具有1600餘年歷史的道教名山。其因玉京、玉虛、玉華 三峰"如三清列坐其巔"而得名,有南清園、玉京峰、三清宮西華台和梯雲嶺等景區。這裡東險、西奇、北秀、南絕,如同世外仙境。秦牧先生晚年登三清,留下 "雲霧的家鄉,松石的畫廊"的讚譽。
好山好水蘊育出好茶--上饒白眉,其主產區就在上饒市的上饒縣。
上饒縣產茶歷史悠久。唐代詩人孟郊在《題陸鴻漸上饒新開山舍》一詩中說:"驚彼武陵狀,移歸此岩邊;開亭擬貯雲,鑿石先得泉。"說明茶聖陸羽曾在上饒建屋居住。據明代《廣信府志》記載,陸羽的山居,就築在上饒城北的茶山寺。其鑿石開出的泉水,後人稱之為陸羽泉,"以土色赤,又名胭脂井";其所建小亭,名為"觀泉亭"。
1983年,有關科研人員在原有茶樹良種的基礎上,在上饒縣尊橋鄉茶場新創製成功上饒白眉茶。1995年,上饒白眉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金牌"獎,並被評為中國名茶。
上饒白眉根據採摘技術和鮮葉幼嫩程度不同,分為三個等級:銀毫、毛尖、翠峰,總稱白眉。上饒白眉成品外形肥壯,條索勻直,白毫特多,色澤綠潤;沖泡後香氣清高,滋味鮮濃。尤其是銀毫,外形雪白,沏泡後芽葉在杯中雀躍,品味無窮。

廬山廬山雲霧

中國著名綠茶之一。巍峨峻奇的廬山,自古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山從平地起,飛峙江湖邊,北臨長江,甫對鄱陽湖,主峰高聳入雲,海拔1543米。
山峰多斷崖陡壁,峽谷深幽,縱橫交錯,雲霧漫山間,變幻莫測,春夏之交,常見白雲繞山。有時淡雲飄渺似薄紗籠罩山峰,有時一陣雲流順陡峭山峰直瀉千米,傾注深谷,這一壯麗景觀即著稱之廬山“瀑布雲”。蘊雲蓄霧,給廬山平添了許多神奇的景色,且以雲霧作為茶葉之命名。
據載,廬山種茶始於晉朝。唐朝時,文人雅士一度雲集廬山,廬山茶葉生產有所發展。相傳著名詩人白居易曾在廬山香爐峰下結茅為屋,開闢園圃種茶種藥。宋朝時,廬山茶被列為“貢茶”。廬山雲霧茶色澤翠綠,香如幽蘭,昧濃醇鮮爽,芽葉肥嫩顯白亮。
廬山雲霧茶不僅具有理想的生長環境以及優良的茶樹品種,還具有精湛的採制技術。在清明前後,隨海拔增高,鮮葉開採朔相應延遲到“五一”節前後,以一芽一葉為標準。採回茶片後,薄攤於陰涼通風處,保持鮮葉純淨。然後,經過殺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製成成品。
由於廬山雲霧茶品質優良,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歡迎。除暢銷國內市場外,還銷往日本、德國、韓國、美國、英國等國,尤其是隨著廬山旅遊業的發展,廬山雲霧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凡到廬山的中外遊客,都買些廬山雲霧茶,以便饋贈親友。1959年,朱德同志到廬山品嘗此茶時,欣然作詩稱頌:“廬山雲霧茶,味濃性潑辣,若得長時飲,延年益壽法。”

修水雙井綠寧

雙井茶:宋代名茶,也是貢茶之一。產於江西修水。此茶形如鳳爪,湯色碧綠,滋味醇和。昔日黃山谷曾以此茶為貢品。詩人歐陽修寫過“雙井茶詩”,詩曰:“西江水清江石老,石山生茶如鳳爪,穿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茶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廿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猶須三日夸。”
歐陽修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窮臘不寒春氣昌,雙井茅生先百草。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斤茶養一兩芽。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寶雲日注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 北 苑 茶蔡襄北苑龍茶著,甘鮮的是珍。四方惟數此,萬物更無新。才吐微茫綠,初沾少許春。散尋縈樹遍,急采上山頻。宿葉寒猶在,芳芽冷未伸。茅茨溪上焙,籃籠雨中民。長疾勾萌拆,開齊分兩勻。帶煙蒸雀舌,和露疊龍鱗。作貢勝諸道,先嘗只一人。緘封瞻闕下,郵傳渡江濱。特旨留丹禁,殊恩賜近臣。啜將靈藥助,用於上尊親。投進英華盡,初烹氣味真。細香勝卻麝,淺色過於筠。顧渚漸投木,宜都愧積薪。年年號供御,天產壯甌閩。 雙井茶,產江西修水,宋代名茶。 如今雙井茶產生了“雙井綠”和“潯水雙井”兩個新品種。 北苑龍茶,產福建北苑,是北宋聲譽很高的貢茶。
寧紅茶寧紅工夫,簡稱寧紅,是我國最早的工夫紅茶之一,主產江西修水縣。修水紅茶的產生,始於清道光年間。《義寧州志》記載:"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寧茶名益著,種蒔殆遍鄉村,製法有青茶、紅茶、烏龍白毫、茶磚各種"。因當時修水縣屬"義寧州",故所產紅茶,稱為"寧紅"。"寧紅"最盛時期為清光緒十八到二十年(1892-1894)年,輸出量每年達三十萬箱,修水占百分之八十,即達二十四萬擔.
修水縣作為"寧紅茶"出口生產基地,經中外專家鑑定,品質已達到國際高級茶標準。多次獲省級和國家獎勵。"寧紅"以其特有的風格而稱譽於世,特級寧紅成品茶,緊細多毫,鋒苗顯露,略顯紅筋,烏黑油潤。鮮嫩濃郁,鮮醇甜和,湯色紅艷,葉底紅嫩多芽。正如威廉o烏克斯《茶葉全書》所述:"寧紅外形美麗緊結,色黑,水色鮮紅引入,在拼和中極有價值。"又說:"修水縣所產紅茶為名貴之拼和茶,外形灰色而有芽頭,條子緊密,湯色佳良"。
寧紅產區位於江西西北邊隅,幕阜、九宮兩大山脈蜿蜒其間。山多田少,地勢高峻,樹木蒼鬱,雨量充沛。土質富含腐殖質,深厚肥沃。春夏之際,雲凝深谷,霧鎖高崗,茶芽肥碩,葉肉厚軟,造成寧紅工夫優良的自然品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