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研究

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研究

《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研究》是2019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研究
  • 作者:陳饒
  • 出版時間:2019年8月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字數:501千字
  • ISBN:9787564166793
  • 定價:88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研究》針對江淮東部地區城鎮的發展歷史展開研究,意圖在中央倡導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基礎上適時總結過去的城鎮發展歷史、城鎮化經驗,思考城鎮發展的演變歷程,應能更好地明確發展思路,為進一步健康持續的發展提供歷史借鑑。
全書分為先秦、秦漢、隋唐宋、明清四個大的歷史階段,對江淮東部城鎮的發展歷史進行歷時性論述,並從形成區劃、城鎮分布密度及城鎮形成機制三個方面對各時段的城鎮發展歷史進行全面分析和歸納總結。
《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研究》通過分層的方法對影響區域城鎮形成與發展的各歷史要素進行分類提取,並對各要素進行縱向與橫向的疊加比較分析,構建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的空間網路,進而總結江淮東部城鎮體系結構。
《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研究》對每個城鎮體系的發展現狀與問題進行闡述,並對城鎮體系的變遷和特點,城鎮的內部空間形態變遷進行逐一剖析,基於歷史的視角對每個城鎮體系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旨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實現歷史文脈的延續。

圖書目錄

緒論1
1.1研究緣起與意義1
1.1.1中國古代城鎮區域性研究的必要性1
1.1.2江淮東部地區城鎮發展歷史研究的緊迫性2
1.1.3中國區域城鎮歷史研究方法的探索性2
1.2研究的時空範圍及對象3
1.2.1研究時間範圍界定3
1.2.2研究空間範圍界定3
1.2.3研究對象6
1.3相關研究現狀綜述7
1.3.1中國古代城市歷史研究7
1.3.2中國區域城市歷史研究的現狀9
1.3.3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的研究狀況11
1.4研究方法和技術路線13
1.4.1研究方法13
1.4.2技術路線16
2先秦江淮東部地域文化形成與早期城市起源18
2.1早期江淮地域文化演進與城邑起源18
2.1.1江蘇境內先秦地域文化的演進18
2.1.2石器時期江淮聚落分布與文化演進20
2.1.3商周時期江淮聚落、城邑的空間分布與文化演進23
2.2江淮早期聚落空間分布特點及其形成機制25
2.2.1自然地貌決定聚落西密東疏的分布格局25
2.2.2岸線砂堤形成與江淮聚落的分布26
2.2.3江淮東部經濟的初步發展28
2.3早期江淮聚落與城市的空間形態29
2.3.1水對江淮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29
2.3.2江淮先秦城邑與水鄉文明的初步形成32
2.4本章小結34
3秦漢江淮東部初步發展與城鎮體系初步形成35
3.1秦漢時期江淮東部行政區劃及建置沿革35
3.2秦漢江淮東部遺址與早期城市的空間分布38
3.2.1遺址的空間分布38
3.2.2城市的空間分布與密度變化38
3.3秦漢時期江淮東部聚落及城鎮的形成機制40
3.3.1自然地理變遷40
3.3.2道路交通發達促進運西地區的發展44
3.3.3經濟產業發展逐漸豐富47
3.3.4移民對江淮人口、城鎮、意識文化的影響50
3.4本章小結55
4隋唐宋江淮東部快速發展與城鎮體系基本形成56
4.1隋唐宋江淮東部行政區劃及建置沿革56
4.2隋唐宋江淮東部城鎮的分布、密度及發展情況58
4.2.1城鎮的空間分布與密度58
4.2.2具有經濟意義的城鎮網路初步形成60
4.2.3江淮東部“運河城鎮帶”形成60
4.2.4宋金江淮防禦工事與軍事城堡建設61
4.3隋唐宋江淮東部城鎮的形成機制64
4.3.1黃河奪淮之前自然地理環境對城鎮體系的影響64
4.3.2運河水系開鑿與陸路交通興建、郵驛城鎮建設70
4.3.3江淮東部經濟圈的形成71
4.3.4隋唐宋人口遷移與區域發展76
4.3.5重道尚武對區域意識文化的影響79
4.4本章小結81
5明清江淮東部發展鼎盛期與城鎮體系完善期83
5.1行政區劃及建置沿革83
5.2明清江淮東部城鎮的分布、密度及職能86
5.2.1明清縣下級的行政機構組織86
5.2.2明清江淮東部城鎮分布密度及空間格局89
5.2.3明清江淮東部市鎮職能類型及特點92
5.3明清江淮東部城鎮的形成機制108
5.3.1黃河奪淮之後自然地理環境對城鎮體系的影響108
5.3.2古代道路發展鼎盛與近代公路興起對城鎮的影響118
5.3.3明清人口遷徙、分布對城鎮發展的影響121
5.3.4經濟128
5.3.5科舉人才的分布與城市文化的發展131
5.4本章小結133
6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的空間網路構建134
6.1基於分層思想的區域城鎮歷史要素的分類134
6.1.1基本概念解析134
6.1.2基於分層思想的區域城鎮歷史要素概念解析135
6.1.3區域城鎮發展歷史要素的劃分137
6.2江淮東部地區城市歷史空間要素變遷研究138
6.2.1區域行政格局的完善138
6.2.2城鎮空間的體系142
6.2.3自然地理的變遷144
6.2.4道路交通要素變遷146
6.2.5人口要素變遷147
6.2.6經濟要素空間分布150
6.2.7文化要素的變遷150
6.3江淮東部城鎮發展歷史的空間網路建構152
6.3.1歷史要素空間網路建構的目的152
6.3.2歷史要素空間網路建構的內容152
6.3.3江淮東部城鎮歷史空間網路建構152
6.4江淮東部城鎮形成特點和空間結構154
6.4.1江淮東部城鎮形成特點154
6.4.2江淮東部城鎮的空間結構156
6.5本章小結157
7因漕運而興的沿淮揚運河城鎮體系158
7.1淮揚運河沿岸城鎮發展現狀及問題158
7.2江淮運河發展與沿岸城鎮的空間形態演變159
7.2.1運河的發展與城鎮體系的變遷159
7.2.2沿運城鎮形成及變遷的原因163
7.2.3沿運城鎮形態空間特點166
7.3運河城市的漕運空間研究——以淮安為例179
7.3.1江淮運河對淮安所產生的歷史價值179
7.3.2水系變遷與兩淮城鎮群的形成與發展183
7.3.3明清淮安老城漕運空間研究192
7.3.4清江浦漕運空間的變遷203
7.4對比研究——臨江運河水系變遷與揚州城鎮歷史空間演變207
7.4.1運道變遷與揚州城鎮體系形成207
7.4.2運道變遷對揚州老城空間的影響212
7.4.3兩淮城鎮與臨運城鎮的對比研究214
7.5基於歷史視角的沿運城鎮未來發展的策略探索215
7.6本章小結215
8因水文地貌變遷而興的里下河城鎮體系216
8.1里下河地區城鎮發展的現狀216
8.1.1城鎮經濟發展現狀216
8.1.2城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216
8.2里下河水鄉城鎮體系變遷219
8.2.1黃河奪淮之前——里下河水鄉城鎮體系初步形成219
8.2.2黃河奪淮之後——里下河水鄉城鎮體系快速發展219
8.2.3黃河北遷之後——里下河水鄉城鎮體系的衰落222
8.2.4新中國成立後的水利建設——里下河水鄉城鎮體系再發展223
8.3里下河水鄉聚落群空間形態特徵224
8.3.1里下河地區聚落群形態特徵224
8.3.2江淮東部其他地區聚落群形態特徵226
8.3.3聚落群空間分布與城鎮產業結構現狀227
8.4里下河水鄉城鎮的空間形態特徵229
8.4.1人工水系開鑿與城市空間形態變遷——以泰州老城為例229
8.4.2水文地貌的演變與城鎮的發展——以興化為例235
8.4.3水系對古鎮的空間形態影響——以溱潼為例239
8.5基於歷史規律的里下河城鎮未來規劃探索研究240
8.6本章小結242
9因鹽業而興的沿海城鎮體系243
9.1淮鹽的地位及江淮沿海城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243
9.1.1淮鹽的地位及價值243
9.1.2兩淮鹽業城鎮發展的現狀與問題243
9.2兩淮鹽場發展與濱海城鎮體系變遷244
9.2.1秦漢時期——“煮海為鹽”聚居點的出現244
9.2.2隋唐時期——沿海城鎮體系的萌芽階段245
9.2.3宋元時期——淮鹽經濟發展高峰與沿海城鎮體系的形成247
9.2.4明清時期——沿海城鎮體系的成熟階段249
9.3清末民初——廢灶興墾與江蘇沿海近現代城鎮規劃建設251
9.3.1廢灶興墾與沿海鹽墾公司的建立251
9.3.2沿海近現代城鎮體系的初步形成和區域規劃254
9.4江淮沿海城鎮空間變遷特徵271
9.4.1城鎮體系空間格局的變遷271
9.4.2城鎮防禦體系的建設272
9.4.3沿海人工水鄉城鎮的逐步形成275
9.4.4鹽場內部空間的分布特點281
9.5淮鹽城鎮空間變遷——以草堰—大豐為例282
9.5.1鹽場的歷史沿革282
9.5.2古鹽業集散地——草堰鎮的空間形態變遷282
9.5.3大豐公司規劃特點及城鎮的形成283
9.5.4小結284
9.6基於歷史研究的淮鹽文化線路的構建初步探索286
9.6.1淮鹽文化線路屬性286
9.6.2淮鹽文化線路的初步建構287
9.6.3淮鹽文化線路三個層面及保護措施288
9.7本章小結289
10結論與展望291
10.1基本結論291
10.2主要創新點293
10.3後續研究293
參考文獻295
圖索引301
表索引3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