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介紹
“一川砥柱橫滄海,兩塔凌空映彩虹”,“潮聲喧萬馬,塔影浸雙龍”。溫州江心嶼享譽古今,蜚聲中外,作為聚焦空間的標誌物,屹立於龍翔、興慶二峰之上的雙塔,更是挺拔清秀,古樸端莊。然而,歲月無情,雙塔屢經修砌,飽經滄桑,身份卻淹於浩瀚:現有雙塔東唐西宋說,有雙塔西唐東宋說,有明塔遺蹟說等等。
地傑靠人傳,從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強化文物保護,發掘歷史文化價值計,應認真予以研究。
歷史背景
從始建年代看,西塔應建於唐,東塔應建於宋。持雙塔“東唐西宋說”的最早記載於清
乾隆《溫州府志》:“東塔唐鹹通十年建,明萬曆十九年邑人王叔杲重建。西塔宋開寶三年建,萬曆二十三年王叔杲配林恭人重建”,後《孤志嶼》及
民國《溫州府志》都承襲這一記載。但是,明萬曆《
溫州府志》,清末
光緒《永嘉縣誌》均載“……唐鹹通間建西塔,宋開寶間建東塔,元豐年間賜東塔為普寂院,西塔為淨興院”。又據北宋紹興十一年劉愈《東西塔記》碑刻載:“……舊有寶塔,其西建於後唐之末,其東建我宋天聖間”,明萬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嶼東塔記》碑刻載:“西塔創自唐鹹通,而東塔則自宋開寶 ……”,明萬曆二十三年
盧逵《重修江心嶼兩塔記》刻:“東塔創始宋開寶,西塔創始唐鹹通……”等等,可見雙塔“西唐東宋說”在清乾隆以前眾口一詞,並無異議,且各方面資料均能相互印證。因此清乾隆《溫州府志》的相關記載出於筆誤亦未可知。
建築風格
雙塔均明顯有
唐塔遺風。根據現場考證,江心嶼雙塔外形及結構極其相似。從外形上看,平面都是六角形,東塔底層邊長約4米,直徑約8米,西塔底層邊長約3.5米,直徑約7米。三開間,每邊各層設一壺門,主門、壺門及座向一致;塔身高為7層,西塔32米,東塔28米,如將東塔屋頂及塔剎高度計算在內,二者高度相差無幾;塔身均為磚結構,從底部到頂,收分明顯;立面都是閣樓式,東塔腰檐已毀,西塔腰檐顯見是近代修繕而作;從構造上看,二者腰檐均較薄,出檐平緩,且各層未見有平座和欄桿。二塔整體形象古樸莊重,落落大方。從結構上看,雙塔均為磚身木構,塔身為單層磚壁,底層磚壁厚度東塔約1.6米,西塔約2.0米,塔心無柱,內部為上下貫通的空筒,向上逐漸縮小,屬典型的空筒式磚塔構造;雙塔內外邊角均設有倚柱,東塔方形,西塔八角形;雙塔底基均低短簡單,素平磚石砌成,高度不足20公分;從磚工上看,東塔“一順一丁 ”及“三順一丁”砌法為多,顯見明清修砌
痕跡。西塔因近代修理時磚工為礪灰所掩,無以詳考,但顯露出的八角磚柱應是唐代遺物。根據以上考證,結合建築歷史的相關資料,對照國內現有一些古塔予以分析發現,江心嶼雙塔在外形風格、主體結構等方面唐風顯露無遺,儘管明、清修砌痕跡明顯,但並未對唐風“傷筋動骨”。
價值
文脈傳承
——從文脈傳承方面看,雙塔應為“孿生姊妹”。從始建或重建年代看,雙塔一唐一宋,為何宋塔帶有唐風,著實令人費解。據宋紹興十一年劉愈《東西塔記》載,東塔“傾因兵火,與院俱燼,惟故址存,紹興戊午(1138)……鳩工修建,撤而築之……凡形制嚴飾,悉與西塔等”。由此而知,東塔於1138年重建,歷經3年,“至紹興十一年辛酉(1141)仲春”(宋紹興十一年,劉愈《東西塔記》碑刻,錄自《孤嶼志》卷5)竣工,是對西塔完全仿造,難怪二塔形制如此相似,原來二者屬“同宗孿生姊妹”而已。
修砌的程度
從屢次修砌的程度上看,雙塔“真身”未改。據考證,江心嶼雙塔各自在宋嘉佑、宋紹興、元代、明洪武、萬曆、清乾隆及近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繕,如宋紹興八年,重建東塔的同時,對西塔“則加木昂木共楹檻,蓋砌而丹?焉,以其舊築聳固,無事改造也”(出處同上);明洪武十一年,據王淵《重修兩塔記》載“……撤舊作新……其費緡數一萬二千有奇。始事於洪武十年丁巳冬十月,訖於明年戊午秋八月”。從費用、工期來看,在當時條件下應認為是大修而未必是重建;明萬曆二十年和二十三年分別對東、西塔有過修繕,修東塔“自上而下”,“召工計費,千金有餘”,“經始於辛卯孟秋望日,落成於壬辰冬月朔日”(明萬曆二十年,王典《重修江心孤嶼東塔記》碑刻,錄自光緒《永嘉縣誌》卷36)。修西塔“始萬曆癸巳仲秋望日,迄甲午臘月八日而工竣,費凡若干金”(明萬曆二十三年,
盧逵《重建江心孤嶼西塔記》碑刻,錄自光緒《永嘉縣誌》卷36);乾隆年間,雙塔均有不同程度修繕,“李公琬守郡時,曾修東塔”,而西塔修理則“不二周告成厥事”(清乾隆四十年,傅永糹孛《重修江心寺西塔碑記》錄自《孤嶼志》卷5)。根據以上史料及金文資料,結合現存實物考證分析,西塔修理的程度應大於東塔,但總體上看,修繕過程中的保護意識較強,以至二塔在主體結構及建築風格上,可以相互參照因借,保留了唐塔的基本特徵。
雙塔均可能成為國粹。我國現存唐代樓閣式磚塔很少,如西安玄奘塔、大雁塔等,僅為方形,多分布在北方。而江心雙塔為六邊形磚木結構,這對建塔史是個很大的突破,對研究我國江南建築乃至古代文明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雙塔介紹
西塔介紹
西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一說建於唐鹹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繕。塔高32米,底徑7米,6邊形,7層,中空,系樓閣式青磚仿木構建築。遠遠望去,碧水藍天,全身披綠的西峰山托著磚紅色寶塔,塔剎直入雲端,蔚為壯觀。就近處,江風吹動四十二個檐角的銅風鈴送聲,四周枝頭飛禽清脆的啼嗚,交響成趣。塔每層每面均有小佛龕,內置石雕佛像,造型精緻,神態自然,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塔周圍置青石坐凳,萬木扶疏,清幽格靜,引人遐思。因塔身傾斜,曾於1982年進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風格。
東塔介紹
東塔始建於唐鹹通十年(869年),一說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曾毀於兵火,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萬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徑8米餘,6面7層,青磚圍砌。過去外圍層層有平座、欄桿和出檐,內有扶梯直上塔頂,可俯瞰甌江澎湃,飽覽風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溫州闢為商埠。1894年始在東塔山下建造英國駐溫領事館,次年落成。英藉口警衛工作需要,強迫溫州地方當局拆除東塔內外的飛檐走廓,留下這座中空無頂的塔身。塔頂自然生長一株100多年樹齡的榕樹,無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綠,實為奇觀。今塔仍巍峨雄偉,像一座飽經風霜、歷盡滄桑的歷史豐碑矗立在東峰之巔。
雙峰俊秀
東西雙峰崖岩挺秀,自然天成,林木蓊鬱,蔥蔥蘢蘢,山不高,有東西千年寶塔而得名。攀登陡峭石階小徑,可上山頂觀塔。每塔旁立有青石碑二方、古亭一座。遊人至此,縱談古今,神思激越。東西雙塔,屹立於孤嶼,遙相呼應,活繪出江心嶼的優美輪廓,成為溫州的—個標誌。1981年東西雙塔列為溫州市第—批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東西雙塔被國際航標組織列為世界百座歷史文物燈塔之一。
國際航標協會正式宣布其為世界航標遺產。
雙塔修繕
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委託省第十一地質大隊溫州綜合測繪院對雙塔進行第5次觀測,結果是東塔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傾斜,塔身中心線傾斜度為1度多。構成東塔最大威脅的是生長在塔頂的榕樹,其根系深入頂層牆體,造成牆體裂痕。如不儘早修葺,它們很可能會在某個風雨日塌毀。
據透露,江心東西兩塔將於2006年上半年分階段、分步驟進行維修,儘量維持古蹟原貌。邀請省文物局專業人士及國內著名的文保專家,會同本市專家為東塔“會診”,屆時制定最理想的搶修方案。對於傾斜的西塔,將組織對地基、塔身進行進一步勘察,計算分析每年的傾斜度,然後研究可行的糾偏方法。
對於東塔的“搶救”有兩種意見。一些人認為必須根除東塔雜樹,修復塔頂,恢復原貌。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塔頂雜樹枝繁葉茂,是數百年來形成的一處奇景,還是保留現狀為好。
文化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果想讓東塔恢復原貌,必須將其塔身內的榕樹“請”出,然後才能修葺,這樣耗資巨大,保守估計至少需250萬元。如果僅保留現狀,保留塔頂綠景,對塔身採取加固措施,大概需要50萬元。而每年用於鹿城全區範圍內的文物維修資金僅100多萬元,
維修資金成為一大難題。
連結:
江心嶼東西雙塔已被列入世界百座歷史文物燈塔。東塔建於唐鹹通十年(869),後毀於兵火,南宋紹興十年(1141)重建。西塔建於北宋開寶二年(969),明
洪武、
萬曆,清乾隆年間曾多次重修。據史料記載,雙塔當初按同一規模和樣式建造。1894年,英國人在東塔山下建造英國駐溫領事館時,強令溫州地方當局拆除了東塔內外的飛檐走廊。因為塔頂直接暴露在自然條件下,後來長出了根垂塔中的榕樹。
周邊景觀
江心嶼旅遊區
江心孤嶼,俗稱江心嶼,位於溫州市區北面甌江之中,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東西長,南北狹。古時為兩個小島。南朝宋初郡守謝靈運曾登上孤嶼,寫下“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名句。唐季以還,嶼上逐漸建成梵宇和浮屠。鹹通七年(866),於西山東麓建淨信禪寺。宋開寶二年(969),又於東山西麓建普寂禪院,並先後建西塔、東塔。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趙構為避金兵南下,曾駐蹕普寂禪院。
紹興七年(1137),僧清了奉詔來江心嶼設壇傳經,率眾填塞中川,兩嶼遂連線為一;填塞處,建寺,名中川寺,通稱江心寺。未久,高宗賜名為龍翔興慶禪寺,奉為“宗室道場”。其後,外國僧侶也慕名來參禪膜拜,至明清兩代,仍絡繹不絕。 江心嶼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蹟,且古木蔥蘢,風景秀幽,向有“甌江蓬萊”之稱。各代詩人題詠詩詞就有500餘首;如唐代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張子容、韓愈、張又新等均有名篇佳作詠及孤嶼。孤嶼東首,尚有建於清
光緒二十年(1894)英國駐溫州領事館舊址。
江心嶼公園位於甌江中游,現有面積1070畝,江心嶼與鼓浪嶼,東門嶼,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該嶼風景秀麗,歷史古蹟,人文景觀豐富,是甌江上的一顆璀燦明珠,歷來被稱為“甌江蓬萊”。歷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謝靈運、陸游、文天祥等都曾相繼留跡江心嶼。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歷代名賢留有嘆詠江心嶼著名詩章近800篇。東西雙塔凌空,映襯江心寺,別具匠心。嶼中名勝古蹟眾多,如宋文信國公祠、浩然樓、謝公亭、澄鮮閣及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工人療養院均系省市級文保建築。數百年來流傳至今的江心嶼十景,如春城煙雨,甌江月色,孟樓潮韻,遠浦歸帆,沙汀漁火,塔院筠風,海眼泉香,翠微殘照,海淀朝霞,羅浮雪影更使遊客留連忘返。嶼內古樹名木蒼翠蓊鬱,山繞水環,亭台點綴,橋榭相映,山光水色嫵媚竟秀。現建有兒童樂園、青少年活動中心、遊樂場、情人島、盆景園,共青湖等,素有“人間仙境”之美譽。為充分開發江心嶼夜景資源,實施江心嶼“亮麗工程”建設,動用現代影射原理和多種手法,重點突出二塔一寺,使甌江上的這顆明珠更具名符其實,達到環境、藝術、氣氛和格調的完美統一。以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由強力光帶分離出江心嶼與江濱路火樹銀花燈飾相互輝映,使甌江之夜更加光彩艷麗。此景實系全國名勝之罕見,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僑胞和廣大遊客涉足於此無不讚嘆不已。
江心寺
現存之江心寺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積約2870平方米,分前、中、後三殿。前殿為天王殿,東西有長廊,兩端置鐘鼓樓。今宋代古鐘尚存。中殿為圓通殿,最為壯觀,供奉的是觀音菩薩,江心寺為全國32所觀音道場之一,。殿內檻聯匾額,琳琅滿目。正柱聯為宋王安石撰並書。後殿三聖殿,殿額與對聯皆為弘一法師所書。寺院大門兩邊有題為宋王十朋撰書的疊字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念“yun, zhao chao, zhao zhao chao ,zhao chao zhao san;chao,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xiao”)。由書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寫。寺周古木參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為全國對外開放142座重點寺院之一。
興慶寺
原名淨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駐蹕孤嶼時,改稱興慶。重建於清嘉慶年間。寺兩側有琉璃泉,泉水清冽,為溫州三大名泉之一。寺牆內有橄欖一株,相傳明萬曆十五年(1587)為郡守衛承芳所植,2003年被毀。建國後溫州市博物館建於此寺,常年展出歷史文物,現改為溫州革命歷史紀念館。
宋文信國公祠
位於江心寺東面。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脫險來溫,留居中川寺,作《北歸宿中川寺》詩。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就義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內原有文天祥石質雕像和名人題詩碑刻,後被毀壞,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國公造像題記》碑。1981年整修,迴廊鑲嵌《正氣歌》及20塊後人憑弔詩詞碑刻,並有聯云:孤嶼自中川,逝水難消亡國恨;崇詞足千古,英風猶挾怒濤鳴。
浩然樓
位於文信國公祠東側,明萬曆八年(1580)建。樓為木結構三開間重檐歇山頂,造型別致。樓名取意文天祥《正氣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詩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嶼,易名為孟樓。光緒元年(1875)重修時,仍復名為浩然樓。登樓遠眺,甌江上 往來的巨輪小帆,以及市區鱗次柿比房屋與海壇、翠微諸山,一覽無餘。
澄鮮閣
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陸閣,始建於北宋崇寧元年(1102)。明萬曆十年(1591)重修時,取謝靈遠詩句意,改名澄鮮閣,系二層三間木構建築。
江心公園
在江心孤嶼西首,始建於1974年,1990年基本建成。公園由小飛虹景區和歡樂城兩部分構成。小飛虹景區有湖面0.4多公頃,臨湖建有亭、台、廊、榭。小飛虹橋橫跨湖上,夏放荷花,秋綻桂子,四季飄香。歡樂城由民間集資建成,占地1.26公頃,內設遊艇、電動遊戲器械等娛樂設施。
盆景園
占地0.42公頃,置中、小型不等的盆景,風格各樣,古拙雅致;還堆徹一座縮微的北雁盪山合掌峰、觀音洞大型盆景。
江心西園
地處溫州江心嶼西段,西接東甌大橋,占地面積587畝。江心西園延續江心嶼“詩之島”的內涵,溶自然景觀與現代人文娛樂於一體。自西向東將有身健心、市井風情、田園風光、煙樹秋雨四個旅遊景區,分為水上世界、峽谷漂流、兒童樂園、露天劇院、漁家樂、風情街、賓館、別墅、竹莊、遊船、茶樓、海鮮樓、酒吧等休閒娛樂設施,是一個集娛樂、美食、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旅遊聖地。
小飛虹
在江心寺後。披綠色琉璃瓦,黑檐白頂,朱紅樑柱,翹角斗拱,下砌大理石坐凳以一組緊連性的亭、橋、廊、榭構成,隨形就勢,明媚綺麗,如飛虹掛空、老龍臥地,故名“小飛虹”。橫懸匾額“小飛虹”由著名書法家曾耕西老先生書。
凌雲橋
位於西塔山北向新景區,高5米,長14米,44級石階,躊跨湖而設,北上石階,猶似登塔,至塔頂,塔巔白雲,橋下水霧,飄忽相交,確有凌雲之感,顧名“凌雲橋”。臨橋仰望東西古塔,高聳入雲;俯視湖面,畢波蕩漾,石蛙待躍,雙塔倒影,雲水相映;橋下水波漣漪,游魚唼喋。
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
原名“溫州區革命烈士紀念館”,前身原為龍翔寺。在東峰下,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建,名普寂禪院。宋建炎四年高宗南渡駐蹕寺中,改名龍翔。清乾隆年間僧通溱重建。龍翔院中曾建有翠幄軒、清輝軒、浴光精舍、十力軒等,現均已廢。翠幄軒為宋高宗駐蹕處。宋高宗曾御書“清輝浴光”四字,讚美江心。後“浴光”二字毀,僅存“清輝”,於清光緒間摩勒於石,今仍嵌在江心寺殿東側壁間。1956年7月1日,為紀念浙南地區在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在江心嶼原普寂祥院廢址上建成。占地1873平方米。1987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其擴建為“二碑一館”,占地擴大為2700平方米。二碑:一碑為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書題;一碑為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書法家舒同書題。
象岩與獅岩象岩
在嶼東江中,因石色潔白,鼻長似象而得名。獅岩在嶼西江中,因石呈翠色,似一隻雄獅於此盤踞。
地圖信息
地址:江心嶼景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