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江川文廟始建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2年),毀於地震。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年),重建。
清道光四年(1824年),建成。
建築格局
江川文廟,是雲南規模較大文廟之一,占地約20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坐北朝南,由一殿、二門、二廡四祠、一池組成,外配崇聖宮、鐘秀書院。大成殿為單檐歇山頂建築,琉璃瓦屋面,面闊五間,殿中央供孔子牌位一座,兩側為“四配”牌位。均採用紫檀木三層棱空的龍風雕花與之相配,造型典雅,做工精細。
文物遺存
江川文廟大殿檐下懸有三塊清朝皇帝御匾,康熙所書“萬世師表”,道光所書“聖協時中”和末代皇帝宣統所書“中和位育”。
江川文廟殿前月台兩側有兩棵高25米的樓空石雕“龍抱柱”。由一石雕成,它由柱座、柱身柱頂三個部分組成。柱座分上、中、下三層,下層為正方形,中層為八角形,上層是圓螺旋形。柱頂“雲托日月”圖案之上,各雕有一隻雛鳳,兩風仰頭相向而鳴。纏繞柱身的龍造型生動。柱身是鏤空的石龍纏柱形狀,柱礎與柱身蒼龍、雛鳳合為一體,且為一石雕成。月台踏跺石雕的浪花中有一螃蟹,寓意科舉考試度試後中文進士的前三名,即“一甲”。據說,當年鄉里紳士花了與鏤石等量的銀子才刻就這一石雕。
江川文廟的西院為“鐘秀書院”。“鐘秀書院”和林則徐結緣。是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林則徐以雲貴總督的身份來到江川。他看過文廟的龍鳳柱讓他心潮澎湃。文廟一旁建書院也讓他思緒萬千。他詢問了書院的得名緣由,然後說:“金蓮書院,雖得名於金蓮山(即當時縣城東西兩山同稱金蓮山),內含玄意,不務實際,取之不恰當。”陪同知縣劉紹高反應敏捷,馬上深揖施禮道:“請大帥賜名,以培壯觀,供人楷模。”林則徐指書院東側小山何名?答道:鐘秀山,有“鐘天地之靈集山川之秀”也,林則徐馬挽袖揮筆,遒勁有力的四個大字“鐘秀書院”一氣呵成。日:改用這名。“鐘秀書院”從此成了江川的一個故事。
歷史文化
江川文廟為何工期需45年,推測原因,也許是明代當地沒出過文進士,刺激了江川人。因而開始倍重視教育,所以新文廟完全按傳統形制設計,按中軸線對稱角局,主體建築坐北朝南,蓋得中規中矩,於是清代在這塊“空白”處,冒出了9位文進士。
文物價值
江川文廟整個建築群結構嚴謹,雕刻細膩、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保護措施
1996年,江川文廟被
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江川文廟位於雲南省玉溪市
江川區城北約22平方千米處,鐘秀山旁。
交通路線
從江川區——寧海路——景新路——江華線——仙人洞路——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