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嵐(1915.09~2007.11),男,安徽涇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原副校長,上海市對外友協原副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原部長,副市級,享受正市級醫療待遇離休幹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57年榮獲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嵐
- 別名:原名江克灼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安徽涇縣
- 出生日期:1915年9月
- 逝世日期:2007年11月9日
- 職業:原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 畢業院校:涇縣培風中學,陝北公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參與創辦《大江南北》雜誌
- 代表作品:合編劇本《哀希臘》
- 軍銜:大校
人物生平,個人榮譽,人物經歷,
人物生平
江嵐同志(1915.9—2007.11.9),安徽涇縣人。1936年3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四支隊教導大隊政委、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直屬政治處宣教股長、抗大五分校政治部宣教科長、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宣傳科副科長、浙東抗日縱隊政治部宣傳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野一縱政治部宣傳部長、二十軍五十九師政治部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華東局工交政治部主任、上海市冶金工業局黨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市委黨校副校長、上海市對外友協副會長等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副市級,享受正市級醫療待遇離休幹部江嵐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7年11月9日上午9時0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2歲。
個人榮譽
1957年榮獲共和國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人物經歷
奔赴革命聖地
江嵐,原名江克灼,1915年9月生於晥南涇縣。幼時家境中落而失學,後因過繼給姑母才得以進入涇縣培風中學。江嵐在培風中學學習、生活了整整四個春秋,第一次接觸了新文學,讀到了《語絲》、《創造》等刊物。最喜愛郭沫若、郁達夫、茅盾的作品。以後也讀到魯迅的著作,田漢的戲劇,徐志摩的詩,《獨秀文存》、《胡適文存》等,還讀過一些有影響的外國作品。四年的學習為江嵐後來從事政治宣傳工作,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1934年,江嵐到上海求職考入鐵路系統。“一二八”事變以後,全國抗日的熱情高漲。1936年3月,江嵐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救國會,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八一三”以後,為了發動全國人民抗日,培養新幹部,中共中央決定設立陝北公學,並與抗大聯合,向全國公開招生。江嵐與在鐵路上認識的進步青年張鴻承、史達等同志一起,毅然拋棄上海優越生活的“鐵飯碗”前往延安。在陝北公學江嵐受到成仿吾校長的教誨,聽取毛主席與中央領導同志的報告,學習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民運工作、抗日游擊戰爭、政治常識——社會發展史、共產主義和共產黨的基本理論,樹立了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奮鬥的人生觀。
“陝公”學習結束之後,江嵐來到武漢,被中共中央長江局派到由紅28軍改編的新四軍第四支隊工作,先後擔任手槍團政治教員和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由此他成為一名革命軍人,隨後在人民軍隊中戰鬥了27個春秋。
相濡以沫 並肩戰鬥
1939年9月,江嵐調到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先後擔任江北指揮部直屬政治處宣教股長和新四軍江北幹校宣教股長職務。1940年12月起,歷任抗大五分校宣教科長、新四軍後方政治部宣教科長、軍政治部宣傳部宣傳科副科長。1943年6月起,在浙東抗日縱隊政治部任宣教科長。抗日戰爭時期,在黨的培養下,江嵐歷經了淮南、蘇北、浙東三個革命根據地的鍛鍊和考驗,從一名熱血青年成長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1941年,江嵐與蔣靜林相識於蘇北鹽城新四軍軍部,在革命的隊伍中相戀相愛,1944年結為夫妻,他們共同生活、並肩戰鬥60餘載。
1941至1942年,是蘇中、蘇北根據地最為困難的時候。日寇不斷地對根據地發動掃蕩,新四軍不但要反掃蕩,還要與國民黨頑固派鬥爭,根據地日益縮小。組織上採取精兵簡政措施,調江嵐到蘇中一師,後因為妻子是浙江溫州人,因此一起調到正在組建的浙東遊擊縱隊。離開蘇北時,江嵐正發肺結核病而吐血,是被同志們一路抬著轉移的。他在地委書記王仲良同志家裡“打埋伏”,靠老百姓的保護養好了肺病。在浙東四明山的懷抱中,江嵐經歷了水乳交融般的軍民魚水情,在浙東遊擊縱隊政治部任宣傳科長,辦報紙,編教材,編寫文藝節目,為部隊的政治思想建設,為堅持敵後抗戰起了有力的作用。浙東縱隊在戰鬥中不斷成長壯大以致後來他把四明山稱作“日夜思念的山”。
抗戰勝利後,江嵐敏銳地覺察到國共和談政治形勢十分複雜,他與俞德豐同志共同研究、編寫了題為《哀希臘》的劇本,該劇以希臘共產黨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的一支武裝,由於在“二戰”勝利後聽信了邱吉爾的欺騙,導致放下武器受到鎮壓的真實故事為題材,來教育部隊保持革命的警惕性。這個劇本正確及時地反映了黨在這一歷史關頭的政策,受到了上級的讚揚。
宣傳戰線譜樂章
1945年12月起,江嵐同志先後擔任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部長,第三野戰軍20軍59師政治部主任等職務。他隨部隊南征北戰,親歷了宿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睢杞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在部隊中做了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為鼓舞士氣、提高戰鬥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間,江嵐精心培育的第一縱隊政治部文工團,在戰鬥中功勳卓著。山東萊蕪戰役戰後榮獲集體功,由葉飛司令授獎。
南京解放後,江嵐從20軍奉調到華東軍區政治部宣傳部任副部長。1952年,調任文化部任部長。1956年,宣傳部與文化部合併後,任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在江嵐主持南京軍區文化宣傳工作的這十幾年間,他的政治宣傳領導才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這一時期是南京軍區文化工作最為輝煌的時期,享譽全國的電影有《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柳堡的故事》;話劇有《楊根思》、《東進序曲》(後拍成電影)。此外還有《烈火紅心》、《第二個春天》和歌劇《紅霞》等一批優秀劇目。特別是六十年代初沈西蒙等同志創作的《霓虹燈下的哨兵》,赴北京匯報演出時,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讚揚。
1964年因工作需要,江嵐同志轉業到地方工作,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工交政治部主任。“文革”期間,曾被下放“五七幹校”勞動,後任上海市冶金工業局黨委書記。他堅持原則,頂住壓力,緊緊依靠工人階級,為上海鋼鐵產量的穩步增長作出了貢獻。
文革後江嵐重新回到黨的宣傳工作崗位,擔任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市委黨校副校長,並擔任上海市對外友協副會長、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副會長等職務,參與創辦《大江南北》雜誌,歷任編委會主任等職。
江嵐是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離休以後仍然關心黨和國家的命運,繼續負責《大江南北》雜誌社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