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府儒學

江寧府儒學,地方官學。宋天聖七年(1029), 太守張士遜建學於府治(今江蘇南京)浮橋東北。景祐中,陳執中徙於府治東南。建炎兵毀。嗣後屢有修復。南宋初改稱建康府學。素以財豐稱,自天聖七年朝廷給田四十頃, 至景定間,擁有學田共九千三百八十餘畝,坊場三歲入錢二萬四千餘貫,蘆場二歲入錢四千三百餘貫。通而計之,歲入米三千八百八十餘石,菽麥四百石,錢四萬一千餘貫。設提督錢糧官專司之。元改為集慶路學,因宋制。明洪武初,改建為國子學。 洪武十四年(1381),別建國學於雞鳴山下,復為府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寧府儒學
  • 朝代:宋
嘉靖十年(1531),增啟聖祠、敬一亭。萬曆中,周繼、喻棨、 王汝寵等相繼修葺,殿堂庖廩書齋樓舍,“皆爽塏壯雅,冠於一時”。明王守仁嘗云:“應天(明改稱應天府)為首善之地,豪傑俊偉後先相望。”明焦竑作記稱:“古無暇論,即近出斯學者,如: 楊刑侍、倪太宰以器識稱,梁端肅、周襄敏以政事顯,丁中丞、 景宮允以馴行倡,顧司寇、陳翰講、劉清惠以文學著。”( 《澹園集·應天府重修廟學記》)清順治九年,復原稱。自宋至清,綿延不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