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西流村位於,北靠劉家西流村,東、南傍龍泉河,西靠青煙路,現隸屬即墨經濟開發區。村域全村轄區總面積138.72公頃,其中商業用地2公頃,工業用地17.76公頃,居民用地38?96公頃,另有工業園占地80公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家西流村
- 地理位置:即墨市區北部
- 面積:138.72公頃
- 人口:1711人
村莊由來,政區人口,經濟發展,社會事業,社會福利,
村莊由來
據1935年《江氏續譜序》載,江氏是伯益之後,受姓於江國(即河南汝寧府確山縣),傳至後漢孝父江革,及隸山東,故稱濟陽派。始祖江榮,孝父江革之三十八代孫於明初永樂年間來即墨。明崇禎年間,七世祖樓由即墨城東關遷入,定居建村,因龍泉河自北而來,至此折而西流,故名西流村。明萬曆版《即墨縣誌》載:里仁鄉有西流社。後劉家西流形成,該村稱江家西流。衍至清代,江家西流改屬城廂七鋪。
政區人口
2003年全村常住居民570戶,總人口1711人,現有江、孫、董、黃、崔、張、杜等20餘姓氏,均為漢族。
經濟發展
解放初村年收入不足2萬元。1978年村年收入為462萬元,固定資產為133萬元。1989年,村年收入增加到615萬元,固定資產274萬元。2003年,全村年收入已達84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185元。第一、二、三產業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10.5%、63.38%、26.12%,社會固定資產總額增加到457萬元。
第一產業方面,1949年,江家西流村有耕地1128畝,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穀子、高粱、大豆、薯類等,糧食畝產100公斤,農業總收入3萬元,畜牧收入1.5萬元。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耕地增至1457畝。1956年,糧食畝產增加到20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可耕地調為1396畝。1980年大隊先後投資20萬元,修建機井8眼,平塘3處,灌渠8條共3000米,灌溉面積達800畝;農業機械總動力為480馬力;糧食畝產500公斤,是解放初期的5倍。集體固定資產增加到90萬元。改革開放後,從1984年土地下放到戶,激發了農戶的積極性,水肥充足,至1997年畝產量增加到1000公斤。1998年村劃歸潮海街道辦事處,先後被國家修公路徵用土地200畝,整修村路用地60畝,河道置換用地81畝,教育用地51畝,綠化用地67畝,工業用地365畝,農民建房用地120畝,老年人活動場所及幼稚園用地5畝,隨著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第一產業連年萎縮,到2002年只有少數農業用地,村民主要從事二、三產業。
第二產業方面,1965年生產大隊辦起了制發廠,生產隊辦起了幾處採石組,村集體年綜合收入5000元。1971年村集體建立江家西流塑膠模具廠,入廠工人85人,年產值50萬元。1978年村集體企業塑膠模具廠更名為即墨市塑膠模具廠,其他企業亦不斷發展。1992年全村企業年總產值250萬元,上交國稅15萬元,上交村委利潤25萬元。1992年村集體企業改制,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到2000年全村共有私營企業11個。
第三產業方面,1962年,全村只有磨坊1處。1983年,投資3萬元,建綜合商店1處,但發展極為緩慢。1992年後,由於城區各類市場的相繼興建,第三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全村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150餘人。2002年,個體經商的村民多達50戶,主要經營餐飲、服裝批發、小百貨、運輸服務、菸酒、舊貨等。每戶年均收入2萬元以上。2002年營業總額3800萬元,上繳稅金25萬元,利潤50萬元。第三產業在該村的經濟發展中已占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