冮官屯窯址,位於遼寧省遼陽市文聖區小屯鎮冮官屯,為遼金時代遺址。
冮官屯窯址是一處民窯,始於遼代,到金代為全盛時期,元代漸衰而廢棄。遺存有窯址、房址、作坊址、灰坑遺蹟。除大量的陶瓷片及瓦片外還出土有陶器、鐵器、骨器、銅錢、生活用品及馬、狗等兒童玩具,種類豐富,品種齊全。江官屯窯址中國北方重要的古窯址之一,為研究遼、金時期北方的陶瓷生產工藝、特點及當時社會生活、中原文化對北方的影響等問題,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是遼陽的重要史跡之一。
2013年3月5日,冮官屯窯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冮官屯窯址
- 地理位置:遼寧省遼陽市文聖區小屯鎮冮官屯
- 所處時代:遼、金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099-1-099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主要展覽,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冮官屯窯址發現於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對此進行了調查與著錄。
2011年,村民建房時再次發現冮官屯窯址及遺物,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即刻派人前往保護,並對周邊地區展開了調查與勘探,在冮官屯村、小孤家子村、官屯村、城門口村勘探出窯址20餘座,作坊址10餘座。
2013年7~11月,遼寧省考古所對冮官屯窯址第一地點進行發掘,共清理窯爐10座。
2014~2016年,遼寧省考古所對冮官屯窯址第一地點東北約200米處的第二地點進行發掘,清理窯爐1座,房址2座。
遺址特點
綜述
冮官屯窯址為一處民窯。不排除曾設立過管理窯廠的陶官。Y11,是典型的北方饅頭系倒焰式窯爐,這種設計使得火焰點燃後噴射至窯頂,靠空氣對流原理火焰倒向窯底,使得窯內熱量得以均勻的散布和保留較長的時間,使窯內製品受熱均勻、穩定。通過出土的大量“窯廢”和窯具,發現很多瓷器裝燒方法:有裸燒、匣缽裝燒、套燒、覆燒、澀圈疊燒等。Y11堆積中出土數枚銅錢,其中有大觀通寶(北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年間所鑄造的年號錢)、政和通寶(北宋徽宗政和年間鑄造)。說明該窯址使用年代上限不早於北宋末年。產品中大量使用澀圈疊燒,是金、元時期流行的裝燒方法。燒制產品的器型、施釉方式、窯燒技法等諸方面反映。該窯址是金代世章盛世時期的瓷窯。
2013年,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清理窯爐10座,並出土了大量瓷器。出土的瓷器器形有碗、罐、碟、盞等,以白瓷為主,少量黑釉、褐釉。2014~2016年,第二地點的發掘,正南北布設5×5米探方12個。發掘總面積約500平方米。發掘清理窯爐1座、作坊4座、房址2座。出土了大量瓷器、窯具、鐵器等標本3000餘件。
冮官屯窯址房址

窯爐Y11
窯爐Y11,為馬蹄形饅頭窯。窯爐總長8.42米(東、西護牆外側)、總寬7.6米(從南護牆外側到北護牆外側)、殘高1.25米(從火膛底部到窯壁最高處),方向為85度,由通風道、火膛、窯室、煙囪、護牆等五部分組成。窯前地面保存較完整。
冮官屯窯址窯爐空拍

通風道,位於火膛的東部,平面呈長方形,通風道現保存完好,東部用一較大白色條形石板立砌,兩側各有一塊白色石塊立砌組成窯門,通風道與火膛連線處有封門磚痕跡,寬0.27米。通風道兩側底部用石板平砌,上部用耐火磚平砌。長1.74米、寬1.42米、深0.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