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製造局翻譯館
- 時間:1868年
- 朝代:清朝
- 地址:虹口
歷史,主要出版,翻譯家,
歷史
它的創立同曾國藩有很大關係。19世紀50年代,曾國藩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在戰鬥中,他親眼見識了西方火槍大炮的威力,因此萌發了在國內設立現代兵工廠的念頭。1865年,江南製造局在上海成立,專門製造軍艦和槍枝。在製造過程中,需要翻譯大量的外文資料,因此1868年成立了一個翻譯館,負責翻譯和引進西方的科技類書籍。現代科學技術就是從這個機構開始,在中國紮根的。
翻譯館先後聘請中外學者59人參加譯書,其中外國學者9人,中國學者50人。英國學者有傅蘭雅(John Fryer)、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羅享利(Henry Brougham Loch)、秀耀春(F.Huberty James),美國學者有金楷理(Carl T. Kreyer)、林樂知(Young J. Allen)、瑪高溫(Daniel Jerome MacGown)、衛理(Edward T. Williams),日本學者有藤田豐八,中國學者有徐壽、華蘅芳、舒高弟、李鳳苞、趙元益、徐建寅、鄭昌、鐘天緯、瞿昂來、賈步緯等。
譯書方法是西譯中述,即外國學者口譯,中國學者筆述並潤色。其翻譯原則為:沿用中文已有名稱;若無中文名稱則創立新名;所創新名彙編成《中西名目字彙》。翻譯館自設印刷機構,印刷方法大多雕版木刻,後採用活字版。紙張是連史紙、賽連紙。
譯書方法是西譯中述,即外國學者口譯,中國學者筆述並潤色。其翻譯原則為:沿用中文已有名稱;若無中文名稱則創立新名;所創新名彙編成《中西名目字彙》。翻譯館自設印刷機構,印刷方法大多雕版木刻,後採用活字版。紙張是連史紙、賽連紙。
主要出版
根據1909年翻譯館所編《江南製造局譯書提要》的統計,該館先後共譯書160種,是中國近代譯書最多、影響最大的翻譯機構。其譯書的具體內容有兵學、工藝、兵制、醫學、礦學、農學、化學、交涉、算學、圖學、史志、船政、工程、電學、政治、商學、格致、地學、天學、學務、聲學、光學等方面。 最早出版的書是《運規約指》(傅蘭雅、徐建寅合譯,1870年出版)和《開煤要法》(傅蘭雅、王德均合譯,1871年出版)。著名的出版物有《談天》、《地學淺釋》、《佐治芻言》和《西國近事彙編》等。
翻譯家
翻譯書當然離不開翻譯家。下面是我收集的一些翻譯家的簡歷。他們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屬於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國人,就好比將火種拋向人間的普羅米修斯一樣,永遠值得紀念。
徐壽(1818-1884)
無錫人。5歲喪父,由母親扶養成人。他目睹清廷腐敗無能、喪權辱國,感到所學經史無裨實用,轉而研讀自然科學。他與同鄉華蘅芳博覽我國古代自然科學著作,並去上海從外國傳教士開辦的墨海書館中買回《博物新編》等一批西方科技書籍自學。為弄懂一些科學原理,他們因陋就簡,自製儀器,進行實驗。
鹹豐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徐壽和華蘅芳受曾國藩推薦入其幕府。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徐壽、華蘅芳、徐建寅到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工作。當時曾國藩命他們製造一艘輪船。為此,徐壽和華蘅勞到安慶江邊的一艘外輪上仔細觀摩,並參考了《博物新編》上的略圖,便開始研製蒸汽機。用了3個月時間,於同年七月十四日製造出我國第一台蒸汽機(汽缸直徑為1.7寸,發動機速度每分鐘240轉)。接著對船體部分進行設計和製造。經過全體技術員工的共同努力,終於在同治四年製成一艘長55尺、載重25噸、時速約20華里的木質輪船,命名“黃鵲”號,成為我國自製的第一艘機動船舶。當時上海 《字林西報》在報導這一訊息時,發出了“中國人創造力之成功”的驚嘆。
同治六年,曾國藩派徐壽(其子建寅同行)到李鴻章在上海設立的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局)主持技術方面的工作。鑒於當時我國發展軍火工業的技術和原料都要依賴外國,他向曾國藩提出翻譯西書、開煤煉鐵、自造大炮、操練輪船水師4條建議,得到曾國藩的讚許。
同治七年翻譯館在江南製造局內成立,徐壽主持館務,並親自參加翻譯工作,達17年之久。他不諳外語,由英人傅蘭雅等口譯,他進行筆述。從當年翻譯出版第一部譯著《汽機發軔》開始,共譯介了西方科技書籍17部(計105本、168卷),專論9篇,計287萬多字,內容包括化學、物理、數學、醫學、軍事學、工藝學等。其中化學較為系統,有《化學鑒原》、《化學考質》、《化學求數》等多種。在合譯《化學材料中西名目表》時,對元素符號,他採用音譯的方法,取原文第一音節而造新字,凡金屬元素一律加“金”傍,如將“Mg”譯為“鎂”,“Ca”譯為鈣。這一譯法為我國化學界沿用至今,並被日本化學界所借用。
徐壽一生致力於科學事業,是我國近代化學的先驅。他為人耿直,不願為官,不圖厚祿,在其製成我國第一艘輪船後,清廷曾賜予“天下第一巧匠”懸額,但他從未懸掛,一直孜孜兀兀地勤奮工作,終於積勞成疾,於光緒十年八月初六日病逝於上海格致書院, 終年66歲。
徐建寅(1845—1901)
徐壽的次子。在少年時代,受其父影響,就培養出了對科學濃厚的興趣。1862年,在他18歲時,就在安慶協助其父徐壽研製蒸汽機和火輪船,先後參與研製了中國第一艘蒸汽船“黃鵠”號,以及“惠吉”號等近代兵輪。
徐壽父子為了更好的研究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申請創辦了江南製造局的翻譯館,與西人韋烈亞力、傅蘭雅、金楷理等共同從事譯書工作。徐建寅在江南製造局翻譯了大批西方科技著作如:《化學分原》、《聲學》、《電學》、《兵學》、《器象顯真》、《器象顯真圖》、《汽機新制》、《汽機必以》、《運規約指》等二十多種,為我國引進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多門類的科學技術,尤其是在中國化學、製造學發展史上,起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作用。
1874年,江南製造局設立龍華火藥廠,徐壽父子又致力於中國最早的火藥研製。這年徐建寅又奉調到天津製造局,在徐壽、徐建寅的主持下,上海、天津兩局在中國最早採用鉛室法生產硫酸。
1875年,山東擬設機器局,在時任山東巡撫丁寶楨的極力推薦下,徐建寅奉調赴山東總局務。在徐建寅和其弟徐華封等技術人員的努力之下,山東機器局創辦成功。在中國近代工業史上,開創了引進國外機器設備,由自己的技術力量獨立自主建設近代企業的範例。
徐建寅通過在山東機器局這段時期的工作,和李鴻章建立了比較密切的關係。李鴻章準備以德國為榜樣籌建北洋海軍,需要有懂得技術的內行去辦理訂購兵船等事宜,於是在推薦李鳳苞出使德國之後,又於1879年推薦徐建寅以駐德使館參贊名義,專門負責到德國及英、法考察造艦、兵工,訂購船隻。徐建寅到英、法、德等國“留心訪詢”後,最後在德國司坦丁(今波蘭什切青)伏爾鏗船廠訂造了兩艘鐵甲船,就是有名的“鎮遠”和“定遠”——中國北洋艦隊的兩支主力。徐建寅到歐洲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遊歷各國工廠”。這是中國科學技術人員第一次對歐洲的近代工業進行系統的考察。徐建寅在“歐遊”的二十來個月中,參觀考察了八十多個工廠和其他科技單位,近二百項工藝設備、管理方法,匯集成書《歐遊雜錄》。《歐遊雜錄》是一部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的紀實文獻,為研究近代中西交流和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引進和傳播,提供了珍貴的史料。1881年,徐建寅還撰寫了大批技術性論文寄回國內,發表在《格致彙編》上,為普及科學技術知識起到了重要作用。
1900年張之洞在湖北辦工業,練新軍,邀請徐建寅前去工作,徐建寅又到了武昌、漢陽。庚子之後,外國停止向中國供應火藥。徐建寅一肩挑起設計、安裝、試製的擔子,三個月辦成一所“保全火藥局”,生產黑色火藥。原有的“漢陽鋼藥廠”,是準備製造硝化纖維無煙火藥的,也因為洋工離廠,投產無期。於是徐建寅又到鋼藥廠試製無煙火藥,試製很快獲得成功。然而正在工廠準備投產時,1901年3月31日,試驗室發生爆炸,徐建寅不幸罹難,成為中國近代第一位為事業捐軀的科學家。
舒高第(1844-1919)
(照片缺)
曾在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任職34年,是我國早期著名的科技翻譯家。
舒高第出生在慈谿莊橋舒家(現屬寧波市江北區莊橋街道)的一個農民家庭。當時家境貧困的舒高第進教會開辦的男生住讀學校求學。聰明上進的舒高第深受老師們喜愛,1859年老師回美國時帶他和幾位高才生一齊赴美深造。他學習的專業為醫學,1867年畢業,成績列全班第一。後又在神學院深造,1873年獲神學博士學位後回上海。適逢李鴻章創建兵工廠,即聘精曉英語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舒高第為技師和醫師。後應廣方言館總辦李興銳之聘,於1877年到上海廣方言館任英文教習,執教26年余。該館亦稱上海同文館,成立後培養出第一代精通西文和西學的中國學生。上海廣方言館與京師同文館、廣州同文館一起,自1863年至1906年,培養了中國第一代外交官和大批正規的翻譯人才,被譽為我國近代翻譯人才和外交官的搖籃。舒高第在任教期間,將在國外學到的知識悉心傳授給學生,對培養我國早期外語、外交人才作了不少貢獻。
自1878年起,舒高第兼任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的翻譯。在晚清自強運動期間,該館為我國惟一的專門譯書機關。其譯書之系統完整,質量之高與影響之大,均為一時僅見。該館共翻譯出版過約 200種西書,從軍事套用技術、工藝製造技術的引進,到聲光化電的自然科學基礎理論的介紹,給近代中國帶來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學的新成果,代表了洋務運動時期絕大多數中國人所能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識的最高水平,在中國近代科技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舒高第是該館最主要的一位中國口譯人員,其譯作頗豐,在中國譯員中名列第一。
趙元益(1840~1902)
(照片缺)
江蘇新陽人,光緒舉人,精通醫學。清同治八年(1869年)應邀入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任職。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曾作為醫官,隨從出使英、法、比、意4國使館工作,歸國後重返江南製造局翻譯館任職。光緒二十三年與董康等人創立上海“譯書公會”,同年與吳仲韜創立“醫學善會”。所譯著作,側重於西方醫藥、衛生保健方面,有《儒門醫學》、《光學》、《西藥大成》和”《法律醫學》等,其中《西藥大成》是當時最大的一部西藥譯著,《法律醫學》是我國第一部翻譯西方法醫的著作。
華蘅芳(1833-1902)
機械工程專家、數學家。中國早期掌握和傳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徐壽等人試製成中國第一艘實用的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主持製成硝酸和氫氣球。在數學研究領域,取得了開方術、積較術、數根術等方面的成就,翻譯了多種近代科技書籍,較早地將近代礦物學、生物進化論、機率論等介紹到中國。為中國科技的近代化作出了貢獻。
華蘅芳,字畹香,號若汀。1833年出生於江蘇金匱(今無錫)南延鄉盪口。其父華翼倫為舉人,官至四品。華蘅芳自幼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卻對算學入迷。其父為他買回了一些古算書,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系統地學習了中國傳統數學。他還與同縣的徐壽(1811~1884)互相造訪,商討學問,結為至交。他倆曾去上海墨海書館拜訪翻譯西方近代科技書籍的數學家李善蘭(1811~1882),並結識了容閎(1828~1912)和外國傳教士偉烈亞力(A.Wylie,1815~1887)、傅蘭雅(J.Fryer,1839~1928)等人,開闊了眼界。華蘅芳不僅鑽研書本,而且還重視實證和動手實踐,這在當時的知識界是十分可貴的。他和徐壽曾在家鄉將水晶印章磨成三稜鏡作白光的分色實驗,還測試過槍彈彈道的拋物線。
1861年秋,兩江總督曾國藩籌辦安慶軍械所。於1862年初華蘅芳和徐壽應曾國藩的邀請前往,專辦製造事宜。1865年,曾國藩會同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製造總局,並調華蘅芳、徐壽前往“建築工廠,安置機器”。1867年,華蘅芳、徐壽開始與外國人合譯西方近代科技書籍。翌年製造局內設翻譯館。從此,華蘅芳把主要精力用於譯書,同時進行數學等方面的研究。1876年格致書院成立後,他前往執教10餘年,並參加院務管理工作。1887年他到李鴻章創辦的天津武備學堂擔任教習。1892年到武昌的兩湖書院、自強學堂講授數學。1896年回到江南製造局的工藝學堂,任數學教習。1898年回到家鄉,在無錫竢實學堂任教。1902年逝世。
他畢生致力於研究、著述、譯書、授徒,工作勤奮,敝衣粗食,淡泊名利,不涉宦途,在科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除了中國本國的翻譯家,還有一些外國人也參加了翻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傅蘭雅。
傅蘭雅(1839—1928)
原名John Fryer,出生於英國肯特郡海斯鎮一窮苦牧師家庭。貧困的家境使他從小養成了發奮學習、努力向上的性格。他自幼嚮往中國,萌生來華工作的願望。稍長,曾在酒廠當學徒。後得政府助學金就讀於倫敦海布萊師範學院。大學畢業後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到香港,就任聖保國書院院長。兩年後受聘任北京同文書館英語教習,清同治四年(1865年)轉任上海英華學堂校長,並主編字林洋行的中文報紙《上海新報》 。同治七年(1868年),任上海江南製造局翻譯館譯員,達28年,編譯《西國近書彙編》 。清光緒二年正月二十三日(1876年2月17日)創辦格致書院,自費創刊科學雜誌《格致彙編》, 所載多為科學常識,帶有新聞性,設有“互相問答”一欄,從創刊號至停刊,差不多期期都有,共刊出了322條,交流了五百個問題。光緒三年(1877年)被舉為上海益智書會幹事,從事科學普及工作。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去美國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文學語言教授,後加入美國籍。
清政府曾授予三品官銜和勳章。單獨翻譯或與人合譯西方書籍129部(絕大多數為科學技術性質),是在華外國人中翻譯西方書籍最多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