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公子

江南四公子分別是何震彝楊圻汪榮寶、翁之潤。何震彝(1880-1916),字鬯威,號穆忞;楊圻(1875-1941),原名朝慶,初改鑒瑩;字雲史,一字野王;汪榮寶(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翁之潤,字澤芝、玉潤,常熟人,清部郎,翁相國(翁同龢)的曾侄孫,即紅華海花中所稱翁家的珠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江南四公子
  • 外文名:South Yangtze river
  • 年代:清朝
何震彝,楊圻,汪榮寶,翁之潤,

何震彝

(1880-1916),字鬯威,號穆忞,與楊圻汪榮寶和翁玉潤號稱“江南四公子”之一。1880年生於揚州,在瓠園中長大。性聰敏,12歲能詩,博聞強記,可操英語、日語等外語,出口成章。少年得志。光緒十五年己丑(1889年)副貢生。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時年25歲,官內閣中書,既而分發直隸入北洋幕府未就。民國居北京,後為教育部僉事,參與修撰《清史稿》,任協修。工於詩文,家學克承。民國二年癸丑(1913)冬居北京,何震彝袁克文、易哭庵、閔葆之、步林屋、梁眾異、黃秋岳羅癭公,結吟社於南海流水音,請畫師汪鷗客作《寒廬茗話圖》,當時好事的人,目為“寒廬七子”, 何震彝有《寒廬七子歌》。何震彝還是法學專家。他曾在1913年撰寫《何震彝憲法草案》。該草案刊登於(法政雜誌》第3卷第1號,推動了近代中國憲政歷程。何震彝喜集前人詩句,著有《一微塵集》、《八十一寒詞》、《詞苑珠塵》、《鞮芬室近詩》等。震彝的才華被李盛鐸看中,以長女許之。鬱郁不自得,1916年,以微疾而亡,年方三十有七。留一子名孝聰。

楊圻

(1875-1941),原名朝慶,初改鑒瑩;字雲史,一字野王。常熟城區人。早年隨父崇伊入京;年十八,為李鴻章長孫女婿。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庠生,二十八年順天鄉試南元。歷官詹事府主簿,戶部、郵傳部郎中;三十四年。出任駐新加坡領事。民國年間,為軍閥吳佩孚幕僚有年;後應張學良邀,移居瀋陽。"九·一八"事變後,歸居常熟之"石花林"。抗戰初期,徙香港,後卒。清末,楊圻自謂"長揖王侯,馳鶩聲合,以求激昂青雲,致身謀國";中年後,浮沉江海,意氣不衰。詩宗盛唐,最擅七古。弱冠作《檀青引》名播海內;《天山曲》長達1932字,前所未有。人稱其詩風骨真摯,沉雄典則,多逸響。著《江山萬里樓詩詞鈔》。詩學唐人,尤擅梅林體歌行。風格雄渾,才華艷發。有“江東才子”之譽。聯亦佳,惜所傳不多。

汪榮寶

(1878-1933)字袞父,號太玄,江蘇吳縣人。15歲入邑庠。1897年丁酉科拔貢。1898年應朝考,以七品小京官入兵部任職。1900年入南洋公學堂。後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在東京加入國民義勇軍。回國後,仍在兵部任職。1906年任京師譯學館教習,旋改任巡警部主事。巡警部改民政部補參事,仍兼譯學館教習。1908年任民政部右參議,兼憲政編查館正科員。1909年任簡字研究會會員。1910年任資政院議員。1911年4月,奉派為協纂憲法大臣。1912年任臨時參議院議員,讀音統一會會員。1913年任國會眾議院議員;同年3月,參加進步黨,任法制主任。1914年2月,任駐比利時公使,在駐比利時公使期間,於1915年7月,任憲法起草委員。1919年1月,任駐瑞士公使。1922年6月,任駐日本公使。1931年7月回國後,旋赴北平,任陸海空軍副司令部行營參議,外交委員會委員長。1932年3月,國聯調查團來華,被派為北平方面之招待委員。1933年6月病逝。年55歲。著有《清史講義》、《法言義證》、《法言疏證》、《思玄堂詩集》、《歌戈魚虞模古讀考》等。

翁之潤

字澤芝、玉潤,常熟人,清部郎,翁相國(翁同龢)的曾侄孫,即紅華海花中所稱翁家的珠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