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天主教堂

江北天主教堂

浙江教區的法籍蘇主教興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整座鐘樓(包括琴室),由大堂、主教公署、本堂區及寢室、更衣室、藏書樓、慈母堂、印書房等組成。教堂鐘樓具有哥德式風格。保存完好。2014年7月28日,遭到不明原因的火災燒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北天主教堂
  • 地理位置:江北區中馬路20號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
  • 建築面積:4846.4平方米
景點簡介,內部景觀,遺產價值,

景點簡介

整個建築由教堂、鐘樓、主教公署藏經樓以及附屬用房組成,具有典型的哥德式建築風格。江北天主教堂是國家級的優秀近代建築物,被列為浙江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也是當年法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重要見證。
江北天主教堂
天主教傳入寧波,已有350多年歷史。明崇禎元年(1628年),由葡萄牙傳教士(名不詳)來寧波設教授徒。六年後又有義大利人李萊恩專在鄞區傳教。到明永曆二年(1648年),意人衛濟泰在寧波建立天主教堂,不久為清兵所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人郭忠傳在寧波藥行街購地再建天主教堂;至雍正即位,毀教堂、戮教徒,使天主教遭到嚴重打擊。清鹹豐元年(1851年),由羅馬教延委顧芳濟繼任駐甬專司浙江教務,自此寧波始有主教。鹹豐三年,在藥行街原址重建教堂,但翌年即圯。十年後(1860年)又重建,1868年增建鐘樓。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浙江教區的法籍蘇主教興建江北岸天主教堂。
江北堂區下轄:江北、慈城、下邵、柴橋、神馬、鎮海城關、嵐山七個堂點2000年統計總計教徒900人。
江北天主教堂

內部景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寧波市江北岸新江橋北堍“三江口”北岸,整個建築群由主教公置、本堂區、及若干偏屋組成。建築完整劃一、氣勢宏偉壯觀,尤其是高聳挺秀的教堂以其獨有的哥德建築風貌,奪我省天主教堂之魁。
被推薦為國家級優秀近代建築物,並被列為浙江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的寧波江北天主教堂(原為法屬),位於寧波市新江橋北堍。它建於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增建鐘樓。整座建築由教堂、鐘樓、偏屋組成。造型具有典型羅馬哥德式風格,至今保存較完好。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也是當年法帝入侵我國的歷史見證。
天主教傳入寧波,已有350多年歷史。明崇禎元年(1628年),由葡萄牙傳教士(名不詳)來寧波設教授
江北天主教堂
徒。六年後又有義大利人李萊恩專在鄞區傳教。到明永曆二年(1648年),意人衛濟泰在寧波建立天主教堂,不久為清兵所毀。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法人郭忠傳在寧波藥行街購地再建天主教堂;至雍正即位,毀教堂、戮教徒,使天主教遭到嚴重打擊。
雍正即位,毀教堂,戮教徒,天主教受到嚴重打擊,乾隆,嘉慶時期,寧波教務漸衰。直至道光二十三年(l843年)顧芳濟任贛浙兩省主教,巡閱教務,為主教來南之始。接著教士顧其濟於道光二十五年也覓得康熙時郭忠傳所建堂舊址進行重修。到鹹豐元年(l851年),羅馬教廷要顧芳濟繼任駐甬,專司浙江教務,這是寧波天主教堂駐有主教的開始,至鹹豐三年在藥行街動工建造天主教堂,第三年即圯,鹹豐年重建,於同治七年(l853年)增建鐘樓。當太平天國進駐寧波府時,清廷用法國參將勒伯勒東為浙江總兵,受寧紹台道節制,組織洋槍隊,保護天主教。
現江北岸天主教堂,於同治十一年〈l872年)由浙江教區和法籍蘇主教興建。到光緒十年(l884年),趙保綠繼任主教,在中法戰爭中,清廷降旨保護教堂,得相安無事。到光緒二十五年(l899年)增建鐘塔,從民國l6年(l927年)起,由戴安德任主教至解放初。

江北天主教堂

遺產價值

江北天主教堂位於寧波江北岸外灘,是浙江等級最高,留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築。建築群由鐘樓、主教公署、本堂區及若干信徒宿舍及生活用房組成,結構整齊,具有較典型的哥特建築風格。同時受到了中國傳統建築的影響,內部結構採用抬梁式,“拉丁”十字型平面盡端的聖室上覆蓋中國的攢尖頂,採用中國的筒瓦,成為現存早期中西建築融合的重要實例。鐘樓,宏偉壯觀,被譽為浙江之魁。江北天主教堂見證了寧波“五口通商”開埠之後城市發展史、城市建築史的脈絡,帶動了整個寧波江北區的形成。
2006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圖片
江北天主教堂江北天主教堂
江北天主教堂江北天主教堂
江北天主教堂江北天主教堂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