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望青山憶舊二首

江上望青山憶舊二首

《江上望青山憶舊》是清代詩人王士禎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第一次經過的看到的深秋淒迷的景象。後兩句寫的是眼前的景象,描寫春天的景色。詩中描繪了兩幅景象寫出了兩種心境時差和景差的對照,詩人採用虛實相映、以景托情的表現手法;移情入景,緣景生情的藝術手法,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抒發詩人所追求的境界。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澤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江上望青山憶舊
揚子秋殘暮雨時,笛聲雁影共迷離。
重來三月青山道,一片風帆萬柳絲。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憶舊:懷念故友。
  2. 揚子:揚子江。長江在今儀征,揚州一帶,古稱揚子江。因揚子津及揚子縣而得名。
  3. 共:共同,一起,指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
  4. 青山:在江蘇儀征縣長江畔。
  5. 風帆:船帆或張帆乘風而行的船。

白話澤文

揚子江深秋傍晚下雨時霧色迷濛,笛聲追隨著孤雁共同沒入無邊天際。
初春時節重新走在這青山道上,江面航船靜靜行駛,柳條猶如絲帶滿掛堤岸。

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於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王士禎有事赴江寧,此詩為過儀征所作,追憶去年秋季八月份經過揚子江、青山這一舊地遊玩的景象,並寫眼前江上春景。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前兩句寫的是第一次經過揚子江、青山這一段的景象,點明了行船江上的具體地點,季節,時間,描繪了一幅淒清的秋景,而且在景色之中透露出詩人蕭索孤寂的情感。詩的前二句前後呼應,意脈相連。正因為秋風陣陣,雨聲淅瀝,所以聽不清遠處的笛聲,笛聲才顯得時斷時續。正由於暮色降臨,江天迷茫,因而看不清空中的雁影,雁影才顯得若隱若現。“迷離”這個詞具有多重的意味,從表層著,景象模糊不清,樂調傳得不真,這是對景物實況的寫照。透過一層看,這其間恐怕更有詩人初到時,對揚子江、青山這一帶景物的陌生之感。這是當時詩人心境的寫照,這種心境在今天已覺惘然了。
後兩句,使詩境頓時開闊,畫面煥然一新。“重來”二字不僅點明的今日重來之處,是舊地重遊,也使讀者領悟到前兩句原來是對往日舊景的追憶,並非眼前實景。昔日是秋色蒼涼,如今是春意盎然。春風鼓起一片風帆,一葉小舟猶如水上輕鷗,江上銀燕,給人以飄忽輕快的感覺。江畔綠柳紛披,萬木爭榮,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詩人同樣採用以景托情的表現手法,通過景色的變化,來表現內心由悲愁到欣喜的情緒變化。以黯淡的畫面隱含惆悵之心,以明麗的畫面暗示欣喜之情。詩中不直接提及憶舊,而是通過同一地點,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景色中,所產生的不同的心境,通過移情入景,緣景生情的藝術手法來體現主題。達到了詩人所追求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沖淡輕靈的境界。詩中把兩次見到的景物對照起來描繪,一清晰,一朦朧,一蕭瑟,一明麗,造成了特殊的藝術效果。
詩文的構思頗具匠心,從空間上看,全詩視野開闊,層次分明。一、二句由低處往高處寫,從揚子江頭,到空中暮雨,再到天上的大雁。三、四句由高處往低處寫,先寫青山,再寫山麓大道,然後是江上的行舟和岸邊的綠柳。從時間結構上看,先寫過去的秋,再寫現在的春,秋殘暮雨與春光明媚的景色形成鮮明對比。詩中還採用了虛實相映的表現手法,前二句虛寫,後兩句實寫。詩人重遊揚子江,煙花三月的春景觸起追憶往事,思念故人的情懷,而作者偏是先寫去年的秋江暮雨,將想像的空間和現實的空間結合起來,既在同一空間展現不同的時間畫面,又在不同的時間裡,充分發揮同一空間的作用,從而擴大了生活的容量,突出了情感的變化。這首絕句中風聲、雨聲、笛聲、雁聲、濤聲合成交響,白帆、綠柳、碧水、青山,色彩濃淡相宜,構成了聲色畢現的奇麗景象。作者把生活中的景色,上升為詩的意境,來表現豐富的內心世界。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王國維:生動地描畫了深秋淒迷的景象,又是詩人當時迷離悵惘的內心世界的形象寫照。句句寫景,又句句入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

作者簡介

王士禎(1634年—1711年),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貽上、豫孫,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人稱王漁洋,諡文簡。漢族,新城(今山東桓台縣)人,常自稱濟南人,清初詩人、文學家。博學好古,能鑑別書、畫、鼎彝之屬,精金石篆刻,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進士,授揚州推官,官至刑部尚書,諡文簡。為康熙間詩壇盟主,倡“神韻說”,與朱彝尊並稱“南朱北王”。早年詩作清麗澄淡,中年以後轉為蒼勁。擅長各體,尤工七絕。但未能擺脫明七子摹古餘習,時人誚之為“清秀李於麟”,然傳其衣缽者不少。好為筆記,有《池北偶談》《古夫於亭雜錄》《香祖筆記》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