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關於加快提升勞動力素質的實施方案

《汕尾市關於加快提升勞動力素質的實施方案》已經汕尾市人民政府同意,汕尾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3年7月20日印發,請認真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汕尾市關於加快提升勞動力素質的實施方案
  • 頒布時間:2023年7月20日
  • 發布單位:汕尾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全文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推動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措施》以及省人社廳《關於加快提升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勞動力素質的實施方案》,加快提升汕尾地區勞動力素質,強化產業轉移人力資源要素支撐保障,特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省委“1310”具體部署,圍繞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有序轉移,做強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和推動產業集群化特色化發展的目標,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勞動力成長規律,按照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企業主體、合作共贏的原則,以深化拓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為抓手,加快提升汕尾地區勞動力素質,為推動汕尾市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提供有力支撐。
  (二)目標任務。通過產業與勞動力協同發展,到2025年,汕尾地區勞動力素質明顯提升,培養和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勞動力大軍,基本形成對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的支撐保障能力,累計新引進大學生3萬人;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12.5萬人,其中高級職稱7500人,技能人才總量達到42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達到9.3萬人,占技能人才總量的22%以上,技能勞動者占就業人員總量達25%以上;到2030年,汕尾地區勞動力素質實現整體躍升,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規模更加龐大、供給更加充足,形成對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現代產業與高素質勞動力協同發展機制
  1.推動“吃在汕尾”與汕尾特色產業協同發展。完善“粵菜師傅”培養體系,建成一支廚藝精湛、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粵菜師傅”人才隊伍。以“粵菜師傅”鄉村特色培訓點為抓手,開展具有汕尾特色“粵菜師傅”技能培訓。“十四五”規劃期間,全市累計開展“粵菜師傅”培訓1萬人次以上,帶動2.5萬人以上實現就業創業。開展汕尾市粵菜師傅名店、名品、名廚“三名工程”評選活動和“粵菜師傅星級廚師”評選活動,打響“吃在汕尾”品牌。打造“粵菜師傅”一基地三平台,拓寬“粵菜師傅”就業創業渠道。
  2.推動“善美工匠”與廣東製造共同成長。堅持以產業需求為根本導向,聚焦我市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布局,將相關產業崗位類別納入職業技能教育培訓範圍,調整最佳化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專業設定,重點打造與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海工裝備製造、新材料、人工智慧及機器人、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相適應的專業集群,淘汰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不適應的傳統專業。支持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與企業合作共建培訓基地,採用“訂單式”人才培養,開展技能人才的“儲備式”培訓。到2025年,全市每年新增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人數10000人次以上,其中新增取得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人數3300人次以上。
  3.推動“善美管家”與家政服務業相互促進。建立家政企業和從業人員誠信制度,納入廣東省家政服務公共平台管理。落實省家政服務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歸集機制,完善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和信用獎懲機制。貫徹落實財稅金融支持政策,落實家政服務業稅收減免政策,培育壯大員工制家政企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打造家政特色品牌。到2025年,扶持培育家政服務龍頭企業7家、誠信示範企業7家。加強“南粵家政”基層服務示範站建設。完善、推廣“善美村居-我要找家政”等家政服務信息化平台。鼓勵家政企業和培訓機構積極與粵港澳企業建立深度勞務合作關係。發揮汕尾市家政服務協會作用,開展市場需求較大的母嬰護理、醫療陪護、養老護理專項及送教下鄉等培訓,到2025年,開展家政職業技能培訓2萬人次以上,促進3.5萬人次以上穩定和新增就業創業。
  4.強化製造業領域人才引進。聚力聚焦人才“引育用服管”五篇文章,最佳化整合市縣人才計畫,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多形式加大對製造業領域創新領軍人才、青年博士博士後、創新創業團隊以及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力度。制定符合我市實際需求的急需緊缺人才動態調整需求機制,實現精準引才聘才,強化人才池蓄才能力。對符合我市製造業要求的頂尖人才、領軍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給予相應的科研經費、生活補貼、人才公寓、直接落戶等福利待遇。
  5.實施特色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立足服務發展,著力創建一批與我市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特色品牌專業。聚焦汕尾現代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技工院校開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工業機器人套用與維護、現代汽車等新興專業和水產品養殖與加工、珠寶首飾設計與製作和“粵菜師傅”“南粵家政”等特色專業,打造技工教育品牌專業。
  6.培育產教融合企業。重點面向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電力能源等領域,支持信利、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建立產教評技能生態鏈。鼓勵汕尾高新區及陸豐、海豐、陸河產業園等產業承接載體與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對接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中心)、培訓點等。加強校企常態化對接活動,支持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與標桿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組建實體化運行的產教融合聯盟,打造產教融合多元化平台。培育和認定產教融合型企業,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型企業在專業設定、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開發建設、能力評價標準體系構建等方面的作用,實施“產教融合校企雙制”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二)推動高素質勞動力向產業承接載體集聚
  7.完善人力資源產業園體系。圍繞滿足企業不同層次、多元化需求,完善多元化的人力資源市場服務體系。強化汕尾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集聚產業,拓展業態,孵化企業,培育市場”功能,加快引進省內外知名人力資源機構,到2025年打造成為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市城區、海豐縣、陸豐市、陸河縣結合當地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需求,因地制宜各建設一個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構建高素質勞動力引進、培養、管理的全鏈條人力資源服務體系。
  8.打造產業人才發展聯盟。根據我市產業發展需要,在汕尾高新區及陸豐、海豐、陸河產業園等產業承接載體,聯合大中專學校、科研院所和重點企業組建跨行業、多領域、開放性的產業人才聯盟,成立電子信息、新能源、海工裝備、現代農業、商貿物流、文化旅遊等產業人才發展分聯盟,充分發揮人才聯盟優勢,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產學研項目、平台共建共享、引育“技術高管”“產業教授”、科技研發和技術改良、成果轉化和科普推廣等合作。
  9.促進勞動力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依託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健全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動態監測分析制度機制,定期發布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鄉鎮、街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機構開展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每年按照平均每個不高於1.2萬元的標準安排經費補助;村(居)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服務平台每年按平均每個不高於5000元的標準安排補助。補助經費具體安排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籌確定。搭建產業承接載體綜合性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招聘用工、社會保險、檔案託管等“一站式”服務。建成以“汕尾線上人力資源市場”為中樞,內聯各縣(市、區)人力資源市場、用人單位、各類大中專學校,市、縣(市、區)、鎮(街道)三級聯網共享的就業服務網路,外聯周邊地市及粵港澳大灣區人力資源市場的信息網路,充分發揮其快捷、高效的服務功能,提升勞動力市場供需匹配效率。依託“善美村居”,充分發揮就業套用小程式的作用,打造求職招工新模式。
  10.創新人才平台引育平台建設。推動各縣(市、區)圍繞“一鎮一業一村一品”,在鎮(街道)、村(居)委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驛站、青年人才驛站,拓展人才驛站“蓄水池”功能,通過合作培訓、技術指導、博士講壇等方式,吸引各類人才入駐,培育本土人才,推動人才到村、技術到田、指導到戶。打破人才區域藩籬,探索開展“飛地引才、借力創新”新模式,推進在深圳、廣州等人才技術聚集、科創資源豐富城市設立創新服務平台等“人才飛地”。
  (三)最佳化高素質勞動力成長的生態環境
  11.構建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圍繞重大項目、重點產業,積極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和國內、省內各類技能競賽,主動承辦省內技能競賽。借鑑省內外優秀技能競賽模式,最佳化完善我市競賽組織、辦賽、激勵機制,開展多層次的職業技能競賽活動,舉辦名師名廚、家政服務、粵菜師傅、鄉村工匠等職業技能競賽活動,創新舉辦技工院校“一專業一競賽”活動,引領帶動行業企業舉辦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打造我市職業技能競賽“市運會”。做大做強5-10項職業技能競賽活動,每個項目培養2-3名職業技能競賽場地經理、技術指導專家,為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切磋技藝、傳承技術的平台。
  12.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技工院校引進優秀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聘請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技能大師、世賽優勝獎以上獲得者等,建立一支專業師資領軍隊伍。聘請行業、企業技術專家、技術骨幹和能工巧匠到校任教,通過擔任專職或者兼職專業課教師、設立工作室等方式,參與人才培養、技術開發、技能傳承等工作。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持續開展一體化師資專項培訓計畫,落實教師全員輪訓制度。技工院校與大中型企業共建教師培訓基地和教師實踐基地,建立常態化雙向交流機制。
  13.藉助珠三角平台開展“訂單式”技能人才培養。加強就業技能培訓,推廣“訂單式”培訓,依託珠三角技工教育資源,鼓勵支持汕尾高新區及陸豐、海豐、陸河產業園等產業承接載體與珠三角各市開展“訂單式”技能人才培養培訓,定崗定向培訓,強化實操訓練,提高培訓質量。
  14.開闢人才“綠色通道”。出台引才服務性政策檔案,開闢人才服務“綠色通道”,開通“汕尾人才服務專線”,推廣“人才一站式服務視窗”,建立健全“人才服務專員”服務隊伍,為高層次人才提供全程代辦、上門幫辦等服務,在教育、醫療、住房、社保、子女入學、出入境等方面提供更便捷服務,幫助高層次人才解決實際問題。打造和上線“汕尾人才碼”,實現人才管理和服務信息化“一碼通行”,為人才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務功能。
  (四)發揮重大項目平台引育作用
  15.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進一步暢通國有企事業單位優秀人才進入公務員隊伍渠道。完善吸收非公有制經濟和社會組織優秀人才進入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途徑。落實事業單位聘用制度,促進不同類型崗位間人員流動。完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進一步暢通專項招聘港澳青年人才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渠道。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企業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並按規定獲取報酬。科研人員離崗期間,原單位保留人事關係,按規定與原單位其他在崗人員同等享有職稱評審、專業技術崗位等級晉升、基本工資調整等權利,並享受相關社保權益。職業院校、套用型本科高校相關專業教師原則上從具有3年以上企業工作經歷並具有高職以上學歷的人員中公開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人員)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貫徹落實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把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開發納入各級政府人才發展規劃,在職稱評審、專家選拔、公開招聘等工作中一視同仁、平等對待。鼓勵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制定吸引人才兼職的流動崗位設定辦法。
  16.聚焦重點領域高技能人才培育。圍繞汕尾高新區及陸豐、海豐、陸河產業園等產業承接載體產業發展需求,聚集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重點面向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工業基礎能力建設、智慧型製造、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支持我市製造業企業培育引進一批在工業設計、關鍵製造工藝、新材料、工業軟體、工業控制及自動化、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運用等方面,能夠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並實現產業化套用,驅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帶動傳統優勢產業最佳化升級和提升產業鏈水平的高層次創新領軍人才。以建設一支具有國際視野並掌握“高、精、尖”技術工藝的青年高技能人才隊伍為目標,支持我市製造業企業培養一批產業發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鼓勵企業培育在同行業中具有領先技能水平、具有持續創新發展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17.加大引才聚才平台建設。支持製造業領域設站單位強化招收培養,更好發揮博士博士後制度在企業技術創新中的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大型工業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現代服務企業、新經濟組織及各類園區設立博士博士後科研平台,完善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和成果轉化體系。推動汕尾市深汕中心醫院、華南師範大學汕尾校區和信利半導體有限公司等人才密集、科技含量較高的企事業建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家以上、博士工作站3家以上、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3家以上。
  (五)創新職稱評價激勵機制
  18.深化職稱評審改革。按規定落實不做職稱外語和計算機套用能力要求,淡化或不做論文要求,工作總結、教案、病歷、技術推廣總結、工程項目方案、專利成果等可作為專業技術工作業績等政策。適度放寬技術水平、學歷等要求限制,對引進到本市企事業單位擔任技術骨幹、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外籍和港澳台專業人才,可按規定直接申報高級職稱。在本市連續工作4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專技人才,申報中級、高級職稱時,放寬年限1年。落實“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傾斜政策,推動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基層醫護人員傾斜,對鄉村學校教師職稱評審時不作發表論文、獎項、頭銜稱號(含表彰榮譽)等剛性要求;對取得中級職稱後在基層工作滿10年的急需緊缺衛生專業人才,可直接認定基層副高級職稱,對在鄉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工作的醫師、護師,可提前一年參加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專業的中級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深入實施“鄉村工匠”職稱評審,建立健全農業農村專業人才評價制度體系,暢通鄉村特色人才職稱評價渠道,加快培育一批“田秀才”“土專家”“新農人”成為鄉村振興生力軍。
  19.推進職稱評審社會化。聚焦產業發展需求,向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醫院、新型研發機構、國有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大型骨幹企業等企事業單位下放主體系列職稱評審許可權。向具備較強服務能力和水平的專業化人才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學會等社會組織轉移專業性強、通用範圍廣、標準化程度高的專業職稱評審許可權。在人社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設立非公單位申報受理點,進一步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自由職業等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服務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和實體經濟發展。
  (六)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素質能力提升計畫
  20.加大公益性學習培訓力度。完善繼續教育公需科目免費學習培訓服務長效機制,每年為專業技術人才提供公益性學習培訓。發揮行業部門或行業組織在開展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中的主導作用,根據行業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和特點,分行業分序列推進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支持和鼓勵行業部門或行業組織開展公益性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活動。
  21.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構建分層分類的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體系,最佳化專業技術人才培訓模式,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著力提升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重點圍繞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電力能源、裝備製造、新材料、海洋、農業科技等重點領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海工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數位化管理、智慧型製造等新職業新技術領域,組織參加省知識更新工程高級研修項目培訓班,加強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
  22.推進新時代博士博士後人才創新發展。積極參加省青年優秀科研人才國際培養計畫博士後項目和博士博士後人才項目,鼓勵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單位吸引和引進海內外優秀青年博士博士後人才。落實廣東省博士博士後人才專項支持計畫,大力引進科研型人才。支持我市博士博士後參加廣東“眾創杯”博士博士後創新賽。支持博士後到眾創空間開展創新創業,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的高效配置和有效整合。組織博士博士後學術沙龍等活動,營造學術交流氛圍。
  (七)提升職業技能培訓供給能力
  23.積極培育產業“新工匠”。實施新產業工人職業技能提升工程,聚焦我市“3+2”現代化產業體系,在行業企業全面實施“新工匠”培育計畫,培育適應新技術、新產業發展和產業數位化發展需要,能持續學習掌握新技術新技能的產業“新工匠”。信利集團、比亞迪電子等大型企業、龍頭企業可自主確定或聯合行業協會、平台、機構,共同提出行業、企業“新工匠”培養目標、制定培養方案,通過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企業自主評價、職業技能競賽等多種方式,面向行業、企業技術技能崗位培養、遴選一批符合企業“新工匠”標準的青年高技能人才,作為企業今後長期發展的技術技能支撐。
  24.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建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產教融合實訓基地、職業技能競賽集訓基地等建設,推動形成廣領域、全覆蓋的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實訓基地網路,實現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加大城區和海豐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力度,重點扶持建設汕尾技師學院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建設我市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保障民辦技工院校在實訓基地建設方面與公辦同類機構享受同等待遇,著力打造民辦技工教育示範校。依託市場化力量,全力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持續擴大培訓規模。拓寬職業技能培訓網路覆蓋面,創新“上線下鄉”雙向培訓模式,推廣善美村居“我要培訓”,支持企業和院校設立“技能網校”,為勞動者提供“隨時隨地”職業技能培訓平台。
  25.強化企業在崗職工培訓。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支持企業設立職工培訓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勞模與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工匠學院等,鼓勵企業加大職業培訓投入,企業可通過職工教育經費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並按規定享受相應的資金補助。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培訓資源,對外輸出培訓服務,培育行業產業技能人才。廣泛開展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引導技工院校普遍設立企業培訓工作站,開展職業培訓包示範培訓和訂單定崗定向培訓。
  26.大力開展線上職業技能培訓。著力運用支持技能人才參加“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支持技工院校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產業需求和職業技能培訓信息平台,構建數位化智慧型化職業訓練和項目培訓一體化的公共學習平台。面向社會徵集資質合法、信譽良好、服務優質的線上職業技能培訓平台及數字資源,推動職業院校、企業和社會培訓機構開發線上培訓課程,開放線上培訓資源,與線上培訓平台合作開展線上培訓。依託各級遠程職業培訓平台,推動企業組織技能人才參加免費線上培訓服務。
  (八)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質量
  27.全面推行中國特色學徒制。推行“校企雙制”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動中國特色企業新型學徒制。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組織企業技能崗位在職職工參加學徒培訓,通過企業和院校(含本企業培訓中心)聯合培養,加大企業中、高級技能人才供給。將普通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年度實習就業納入新型學徒制培訓範圍,推動院校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的有效銜接。引導企業按照崗位總量的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鼓勵和支持有技能人才培養能力的企業特別是產教融合型企業與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機構開展合作,對新招用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職工進行學徒培訓,或者與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聯合招收學生,以工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徒培養,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照規定享受補貼。採取“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企業新型學徒制等校企合作方式開展培訓,為企業輸送高素質的技能人才。
  28.發展壯大民辦職業技能培訓機構。貫徹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鼓勵支持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規範發展。採取最佳化審批服務、實行告知承諾制度等方式,破除各項不合理的卡點堵點,支持引導社會資源投入建設民辦職業培訓市場體系。遴選一批重點民辦職業培訓學校,扶持市場化能力強的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優質發展,開設更多培訓項目。充分發揮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緊密對接市場的優勢,搭建產業人才供需信息平台,促進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辦學與企業用人需求緊密結合,推進專業建設與產業需求對接、培訓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培訓過程與工作場景對接,形成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與區域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加大對民辦職業培訓學校的資金支持,培育發展一批行業特色鮮明、培訓效果好的民辦培訓機構。
  29.推動建立培訓課程資源共享機制。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需求,加大公共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供給和開放力度,推動公共職業技能培訓擴容提質,高質量推動產訓結合和職業技能培訓資源共建共享,推動企業、院校、培訓機構共建共享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資源,聯合開發用好優質培訓課程資源,提高培訓供給能力。
  (九)完善技能人才職業發展通道
  30.完善技師學院培養制度。推動汕尾技師學院建立畢業證加職業等級證書培養“雙證書”制度,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中心確定教學計畫、課程設定和教學內容。技師學院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學生學習期間可分段獲得中級工、高級工、預備技師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少數知識技能型專業(工種)可直接獲得技師證書,打通技工院校學歷的上升通道。擴大汕尾技師學院預備技師培養規模,穩定全日制招生規模,擴大非全日制招生規模,學制教育在校生規模達到合理水平,學制教育與職業培訓“雙輪驅動”。
  31.提升技能人才職業發展空間。出台汕尾市“善美工匠”“汕尾市技術能手”評選辦法、汕尾市首席技師評審管理辦法,評選出一批崗位技術能手標兵。支持企業培育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實施“首席技師”培養工程,鼓勵企業根據相關規定設立首席技師、特級技師,鼓勵技師、高級技師向省、市、縣級技能大師、國家級技能大師、享受國務院特貼專家的高技能人才提升發展。加強高技能人才重點項目建設,推薦優秀高技能人才參評國務院特殊津貼、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參評廣東省技能大獎、省企業首席技師等項目。加快技能領軍人才培養選拔,加快構建“高級技師-首席技師-技能大師”金字塔形技能領軍人才梯隊。推進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評價,具有高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的技能人才,可參加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在工程技術領域生產一線崗位,從事技術技能工作,具有高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的技能人才,可參加相對應的工程系列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取得高級技師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後,從事相應技術技能工作滿4年,可申報評審相應專業高級工程師。獲得企業特級技師證書並聘用到特級技師崗位的高級技師,可申報評審相應專業的正高級工程師。
  32.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製度。對標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結合本地實際,出台汕尾本地技能人才薪酬分配相關制度,發布典型案例,強化示範引領,推動企業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體系。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以及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推動企業建立技能人才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工資總額分配向高技能人才、關鍵技術崗位及緊缺人才等傾斜,實現技高者多得。
  33.深化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加大社會培訓評價機構的遴選力度,擴大社會培訓評價機構數量和認定工種,支持已備案的社會培訓評價組織在汕尾地區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滿足技能人才培訓認定需求。鼓勵支持符合條件的產業有序轉移主平台規模以上優質企業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圍繞“製造業當家”開展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全面建立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製度,支持一批符合條件的企業、民辦培訓機構申報成為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支持汕尾技師學院和各符合條件的行業協會面向社會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全市備案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評價機構增至15家。
  (十)實施技工教育“強基培優”計畫
  34.最佳化技工院校戰略布局。加快補齊汕尾地區技工教育短板,加強市屬技工院校全面改革規劃,通過資源整合和強基提質,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條件。扶持和保障技工院校開展校園征地,將校園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建設用地規模和計畫指標。大力推進市高級技工學校二期、陸豐市高級技工學校、陸河新能源汽車技工學校、海豐縣技工學校項目建設。完善扶持民辦技工教育發展政策,探索多元投入、集團化辦學模式,支持各類企業興辦技工院校,引導更多社會資源向民辦技工教育領域加速聚焦,對納入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範圍的試點企業,興辦技工教育投資符合規定的,可按投資額的30%抵免當年應交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各地可以通過財政補貼、以獎代補、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
  35.提升技工院校辦學層次規模。支持技工院校提升生源層次,開展新(擴)校區建設和實習實訓設施設備、場所等基礎能力重點項目建設,擴大辦學規模,提高實訓能力,提升辦學質量,增加技工教育學位有效供給,增強所設專業與傳統優勢產業的契合度,與新興產業的匹配度,持續提升服務產業有序轉移能力。到2025年,把汕尾技師學院建成高水平技師學院,把陸豐技工學校建成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和高級技工學校高級工以上在校生分別保持70%和55%以上。全市技工院校辦學規模達到20000人左右,年培訓規模達到15000人次以上。
  36.打造大師能手名師品牌。落實教師輪訓制度,鼓勵技工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教師培訓基地,建立教師到企業實踐和企業人才到技工院校兼職任教的常態化雙向交流機制,校企聯合培養“一體化”教師。實施名師領航計畫,培育引進2-3名國家級技能大師、20名省級以上技術能手、20名卓越教師和100名教學能手。積極引進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獲得者和研究生以上學歷、副高級以上職稱的高素質教師等。選派技工院校教師到省內優秀技工院校跟班學習,鼓勵在職教師接受研究生教育。
  (十一)實施技工教育服務產業計畫
  37.打造特色專業課程品牌。立足服務發展,著力創建一批符合國家戰略需要、與我市產業發展相匹配的特色品牌專業。聚焦汕尾現代產業發展需求,推動技工院校開設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工業機器人套用與維護、現代汽車等新興專業和水產品養殖與加工、珠寶首飾設計與製作和“粵菜師傅”“南粵家政”等特色專業,打造技工教育品牌專業。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扶持建設10個以上省級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加快推進課程改革,重點開發“一體化”課程。根據公辦技工院校各專業招生、培養和就業情況,建立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推進各校專業建設質量的提高。
  38.促進產教融合發展。鼓勵技工院校開展就業前培訓,提高新生勞動力的就業適崗能力。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由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聯盟。鼓勵技工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聯合建設實踐教學工廠、實訓中心、職工培訓中心等,促進企業主動參與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促進技工院校按企業要求實現訂單式人才培養,並為企業員工開發和提供相應培訓課程。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建設認定一批產教融合型企業,並按國家規定享受相關稅費優惠政策。加快打造“校中廠”“廠中校”項目。健全校企合作激勵機制,技工院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生產經營活動、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等,所得合法收入經批准可用於績效工資分配。
  (十二)創新技工教育發展保障機制
  39.充實技工院校師資隊伍。支持公辦高水平技師學院和示範性技工學校根據服務國家、省和市重大戰略以及學校發展實際,在現有事業編制總量內按照標準調整教職工編制數,助推我市技工院校高質量發展。擴大崗位設定自主權,支持院校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自主制定崗位設定方案和管理辦法。
  40.完善技工教育財政支持機制。完善績效工資分配辦法,對辦學成績突出、綜合考核優秀的技工院校按照一定比例核增績效工資總量。全面落實生均撥款制度,建立技工院校、其他職業院校與本科高校生均綜合定額撥款標準聯動調整機制,結合培養成本建立差異化的生均綜合定額撥款係數。將技工教育納入當地公共財政保障範圍,落實經費保障,推動技工院校高質量發展。
  三、完善保障措施
  (一)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建立政府統一領導,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統籌協調,發展改革、教育、財政、工業和信息化等部門各司其職,工會、婦聯等群團組織密切配合的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共同推進汕尾地區勞動力素質提升工作。各縣(市、區)政府要切實承擔主體責任,將提升勞動力素質工作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從本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具體落實方案。建立健全深圳-汕尾勞動力素質提升合作發展機制,充分利用深圳先進理念、現有優勢,結合汕尾地區的產業需求、區域特點和資源稟賦,加大資金、資源、項目投入,主動承接深圳輻射,提升縣(區)級協作水平。
  (二)強化政策資源保障。根據財權和事權相匹配的原則,明確責任體系,市級財政適度支持各縣(市、區)提升勞動力素質工作。對產業發展需要的工種(項目),按規定及時納入技能提升補貼範圍。鼓勵畢業2年內高校畢業生和中等職業院校、技工院校應屆畢業生到汕尾地區工作,符合條件的按規定落實每人5000元的一次性基層就業補貼政策。對勞動力素質提升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按規定落實國家和省有關表彰或獎勵。
  (三)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加強職業教育法、技能人才培訓、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等法律政策的宣傳解讀和社會輿論引導,將中國特色產業文化融入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級各類培訓,大力營造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良好社會風尚。利用國際勞動節、世界青年技能日、職業教育活動周、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廣泛宣傳新時代優秀技術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跡,大力弘揚工業文化、科學精神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