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網路新聞業務》的樊林君老師,帶領班上8名新聞學子組成上海世博會報導團,在2010年4月29日從汕頭出發起飛抵達上海進行為期五天的世博報導。8名前方記者分別擔任文字、攝影、攝像、出鏡報導等工作,後方還有20多名新聞學院《網路新聞業務》班的學生,負責網頁設計和管理、編輯、推廣等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汕大世博報導團
- 創辦人:樊林君老師
- 創辦時間:2010年3月26至28日
- 特色:開放性 互動性 偶然性 同步性
概述,網路平台,內容,特色,開放性,互動性,偶然性,同步性,多媒體,草根式,主觀體驗,團隊,
概述
在上海的五天期間,前方記者們在世博現場通過手機微博實時向讀者傳遞見聞,並且每天中午或晚上都會通過網際網路發回當天的新聞,由後方編輯發布到其專題網站上。
他們的這次報導活動引起了許多新聞媒體的關注。汕頭電視台全程跟蹤採訪了他們的報導活動,《汕頭都市報》也通過電話採訪了報導團成員。5月3日,《廣州日報》設在上海報網直播室對報導團進行了線上直播訪談。
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范東升副院長在新浪微博上也給報導團師生寫下了鼓勵和祝福的話語:“我們學院的樊林君老師帶領同學們整裝待發。汕頭電視台的兩位記者也將加入我們的團隊與她們同行。這使我回想起過去當記者的歲月,每當‘新聞大戰’將臨,都能感到那種令人心跳加速的氣氛。祝同學們一切順利!”。
網路平台
汕大世博報導團在合作媒體56網、大華網、藍色河畔、E京網等網站平台上發布了精彩的多媒體作品。同時,報導團後方成員創建了口號為“草根式互動、專業化編輯的多媒體、體驗式報導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專題網站。
除了在合作媒體及專題網站上發布作品外,報導團的前後方成員還廣泛通過開放社群網路平台發布、傳播內容。其中,報導團前方幾位成員每天都會在現場通過手機實時傳遞見聞到新浪微博的“汕大@世博”話題。
內容
汕大世博報導的內容在專題網站“世博搶鮮報”上按照媒體分為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微博內容、互動內容等六大部分,對應網站導航欄上的“讀新鮮報導”、“覽世博圖集”、“播世博影像”、“聽網路廣播”、“說汕頭·世博”、“匯網友貢獻”六個選單項。
其中文字報導分為“大觀園巡禮”、“第一線速報”、“專題縱橫談”、“世博萬花筒”、“追訪思意志”五個方面,從不同角度報導世博會場館內外的人、事、物。
除了正規的報導外,專題網站還組織了“你想說……?”、“讀者心情榜”等互動內容,使讀者充分參與到報導活動中。微博編輯也在後方精選報導團發到新浪微博上的實時見聞,在“世博動態”中以直播方式展現在專題網站首頁。
特色
汕大世博報導的報導特色主要體現在“充分運用開放性平台與互動工具、草根體驗式采寫與專業化編輯相結合、多媒體融合、草根式記者日誌”等方面。
具體如下:
開放性
汕大世博報導團的作品遵循“署名、非商業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協定,允許所有網站和個人傳播他們原創的內容。而且,他們的視頻報導都是首先在56網上發布,然後再連結到他們自己的專題網站。
互動性
汕大世博報導團運用各種網路平台進行互動,如他們在專題網站上的活動:“寫下您想了解的世博人、事、物。汕大世博報導團為不在場的您帶回想看想聽的內容。”還在合作媒體的論壇上設定“您最想看哪個館”的投票,收集讀者的興趣點。
偶然性
從現場巧遇做出精彩報導構成了他們的又一特色,如在56網上很受讀者關注的“台灣景美女中儀旗隊夜遊世博園”視頻即是在偶然情況下完成拍攝的。
同步性
從4月29日從汕頭出發起,前方的成員就經常把各自的見聞通過手機同步到新浪微博。
多媒體
報導內容兼有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讀者可讀,可觀,可看,可聽,可評,每篇報導至少組合了兩種媒體形式的內容,給讀者全方位的體驗。
草根式
不做官樣文章,只報普通百姓關心的熱點。將帶你體驗最精彩的場館,為你收集最精到的遊覽訊息。還將追蹤汕頭遊客的觀光經歷,關注世博園裡的汕頭故事。
主觀體驗
他們每天都用音頻廣播形式記錄前方報導團成員的幕後故事,網站上的讀者也很喜歡這種形式的報導團日誌,通過這些日誌能了解在現場報導的學生記者們的真實體驗。
團隊
“汕大世博報導團”所有成員是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網路新聞業務》的樊林君老師班上的大三學生,在此之前的他們完成了“網路媒體交流會”(由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主辦,2010年3月26至28日在汕頭大學舉行,參會媒體有路透社中文網、網易、南都網、56網、大華網、藍色河畔、E京網等)的報導。在此之後,他們將負責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和大華網合辦的“草根記者部落”的網站及內容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