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無法返鄉的人

永遠無法返鄉的人

《永遠無法返鄉的人》是胡弦創作的隨筆集,首次出版於2016年6月。

全書分三個部分,分別針對古人故土、日常生活和古蹟遺蹟展開描述。該書語言準確、質樸,別具一格且詩性充盈。作者使瑣碎、卑微的細節變得重要起來,傳達出深刻的悲憫情懷和對人生、世界的獨特感悟與運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永遠無法返鄉的人
  • 作者:胡弦
  • 文學體裁:隨筆集
  • 字數:15萬字
  • 首版時間:2016年6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散文約30篇,分3個小輯,分別是“一塊不再被拍響的醒木”“所有的雨都來自生活”“漫漶時光的一個制高點”。其中有回憶性質的篇章,如《模糊的界限》《故鄉物事》《心靈史•童年》;有呈現日常生活感悟的篇章,如《玻璃》《詞與物》《陣雨》。

作品目錄

輯一 一塊不再被拍響的醒木
輯二 所有的雨都來自生活
輯三 漫漶時光的一個制高點
模糊的界線
故鄉物事
戰友
心靈史•童年
一棵樹的聲音
紡織娘
木杵
陣雨
火車
美術課
詞與物
風前書
流水
明月
太陽
鐘錶
玻璃
行乞者研究
醫生
馬路
鈴聲
沉浸在音樂中
公車
凳子上的音樂
一隻浪漫主義的鳥
門診樓
岠山•幻影
象山•象
宜興•竹
河下鎮•石板
窯灣•秋風辭
戚姬苑
後記:站在現實和記憶的交叉點上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作者使瑣碎、卑微的細節變得重要起來,傳達出深刻的悲憫情懷和對人生、世界的獨特感悟與運思。如《玻璃》指出,“玻璃安插在我們的生活中,又總像游離於我們的視覺之外”,“觀察一塊玻璃,有時甚至要藉助灰塵的幫助”,“在熔池中,玻璃是液態的,像水,充盈的光在其中流動,美如仙境”,“成品的玻璃,寬容,敞開了肺腑。它的寧靜,猶如將萬千恩怨化作輕輕一笑”。所有這些判斷,轉述或議論,說的既是玻璃,又似乎不僅僅是玻璃。然而讀到這些文字的人,卻可以從中悟出許多人生天地間的頓悟。
在《詞與物》中,胡弦不無故弄玄虛地說:“文字仿佛變了。你親手寫下的文字。又說不清變在哪裡。異樣的感覺,來自遺忘的句子被看見,還是新的理解力?”有寫作經驗的人對這種感知不會陌生,但重要的是胡弦這裡所要表達的,絕不是一個寫作經驗的問題。它是一種人生過程中不斷地重現著的再認知的問題。從極其普通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到的靈思敏悟,洞悉某種深層次的哲思,正是在隨意性的散文中頗為艱深的啟迪性追求。胡弦的《詞與物》一共八節短章,幾乎每一節都是貌不驚人的物態中隱匿著玄思的妙悟。一面普普通通的鏡子,一會兒是“鏡子只提供現在”;一會兒又成了“變形的鏡子,仍然是忠實的”;到了最後又說:“有些奇怪的東西,在鏡子裡看不到。”在作者筆下,生活的複雜形態,人心的變幻莫測,似乎是一個永遠捉摸不透的謎底。
在《陣雨》中,胡弦通過雨景洞悉人心的幽微。《陣雨》一共有五個小節:“張望者”“路徑”“呈現”“箴言”“起伏的心”。這些小標題看起來似乎同“陣雨”的主題風馬牛不相及。然而胡弦恰恰是在這些題目下,寫出了因“陣雨”而出現的場景和思緒。以“箴言”一節為例,該節寫的是他從商場出來才知道下雨了,他站在屋檐下看到一個雨中翻撿垃圾的人。“人在做看客的時候就容易饒舌。我說:‘不能等雨停了再撿嗎?’他轉過臉來,確認了我在跟他說話後,瘦的臉上,雙眼像渾濁的水窪一閃。‘不能,沒人撿,正好我撿。’他邊說邊用帶鐵鉤的竹竿敲了敲手中鼓鼓的蛇皮袋,以示收穫頗豐。我心裡動了一下。一個我在憐憫的人,怎么突然變成了我生活的牧師。”該節較充分顯示出作者是如何在看似不經意的陳述中,取得了感染和震撼讀者心靈的藝術效果的。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17年12月,《永遠無法返鄉的人》入選“2016江蘇散文排行榜”。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永遠無法返鄉的人》
2016年6月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978-7-5399-9331-7

作者簡介

胡弦,1966年生,現居南京,出版詩集《陣雨》《尋墨記》《諦聽與傾訴》《十年燈》;散文集《愛,剛剛來過》《菜蔬小語》等。《讀者》簽約作家,在《讀者》《人民文學》《詩刊》《南方周末》等報刊發表大量作品。曾獲詩刊社“新世紀十佳青年詩人”稱號、紫金山文學獎,聞一多詩歌獎、徐志摩詩歌獎、柔剛詩歌獎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