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豐文塔

永豐文塔

永豐文塔,即湖南省雙峰縣城永豐鎮文塔,原址位於我縣鏡坪村。

系邑人為振興境內文風,於同冶二年(1863年)集資修建。

巍巍七層文塔,塔形呈六角形,塔底用高達五尺八寸的青條石奠基。塔身用長27公分、寬17.5公分,厚8.5公分的老式青磚圍砌而上。

雙峰縣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豐文塔
  • 地理位置:湖南雙峰縣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簡介,歷史概述,保護,

簡介

永豐文塔,即湖南省雙峰縣城永豐鎮文塔,系邑人為振興境內文風,於同冶二年(1863年)集資修建,與雙峰書院遙相呼應,象徵雙峰文運昌隆。
文塔建成的當年,荷塘二十四都就出了八個秀才。在永豐文塔建成後的長時期內,文塔作為永豐古鎮的一道著名文化景觀而存在,同時也是永豐民眾遊玩休憩的場所。
文塔立於鎮東南的塔山頂上。七層八角, 層層角角的飛檐下, 都掛有一隻精巧的銅鈴。有風吹來, 五十六隻銅鈴便丁零丁零一片。鈴聲還邀動住在塔里的鳥兒, 一道迴繞在縣城上空, 久久不散。每當這時, 鎮裡的大人小孩, 總會翹首追望, 那份欣慰, 那份怡然, 便在一個個臉上溢開。人們以為, 莫看是解放後才置的新縣, 比起其他老縣, 這永豐也是有根有底的古鎮, 立為縣城並不遜色。
可惜這兩座極具文物價值的古建築都毀於“史無前例”年代。朱劍宇說:“永豐如果不毀了文塔、關聖殿、雙峰書院,不改造幾條老街,保留吊腳樓,絕對不會比鳳凰差。”

歷史概述

清代鹹豐同治年間,由於湘軍的崛起,湘鄉中里地區(今雙峰縣境)武將輩出,輝煌一時。但與之相反,中里的文運不昌,自道光十八年曾國藩中進士之後,經鹹豐至同治初年,中里只中了三名舉人,進士則沒有一個,就是秀才也出得不多。中里士紳有見及此,倡議在雙峰書院對岸的鏡坪修建一座文塔,以培植中里文運,以期人才輩出。
同治二年(1863),在雙峰書院主事郭笏臣(邑庠生)等人的努力下,文塔建成。巍巍七層文塔,塔形呈六角形,塔底用高達五尺八寸的青條石奠基。塔身用長27公分、寬17.5公分,厚8.5公分的老式青磚圍砌而上。文塔每層內設木梯,可盤旋而上塔頂。頂層建有魁星閣,內中供奉魁星菩薩一尊,右手持珠筆,左手拿經書,意為保佑中里地區多出秀才、舉人、進士。閣旁是邑內名儒朱堯階先生寫的對聯,聯為:
星辰豈有形哉,在天成象而已,知世上鬼神,半緣人造出;
科甲雖由命也,視汝存心何如,凡榜中姓氏,都是我題來。
塔頂六角各懸鐵風鈴一個,每個重約1斤6兩,每當清風徐來,鈴聲叮噹,餘韻悠揚。
文塔建成之後,中里人才輩出。塔成之當年,雙峰書院考中秀才7名(全湘鄉錄取名額不到30人)。同治十年,荷塘二十四都一次中秀才5名(老湘鄉縣共有48個都坊),科考之盛,被傳為美談。從同治二年至光緒年間,中里共中了朱道濂(蔡和森姑父)、鄧湘傑(鄧介松之祖)等十餘名舉人,更出了曾廣鈞(曾國藩之孫)、王龍文(探花)、彭文明等進士,文運昌隆,可謂盛矣。
文塔建成後,成為永豐古鎮一道著名的文化景觀,騷人墨客詠詩題詞者甚多。民國時,一位雙峰中學的學子登塔而賦詩云:
勝日尋芳仰塔山,何年筆立俯江岸。
薰風淡盪日初暖,澤霧蒼茫露未乾。
縷縷蟬哀林樹靜,飛飛鷺逐水田寬。
幾人能會此中樂,莫誤青春及早歡。
同時,文塔也是永豐市民遊玩休憩之所。每當春秋佳日,或環塔而漫步採花,或登塔而俯瞰城廓村落,其樂也融融。文塔儼然成為永豐古鎮的一座標誌性的建築,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時間到了1966年,在“史無前例”的文革中,永豐文塔也未能逃過這一場浩劫。是年秋,原鏡坪大隊的一位負責人糾集幾位“造反派”準備拆塔破“四舊”。當時縣裡某領導在聽到這個訊息後,立刻去做勸阻工作,但未能成功。最終,這一座百年文塔,終於蕩然無存。

保護

文塔建成於同治二年(1863年),取文運昌隆之意,以期人才輩出。
1966年文革中,文塔被斥為“四舊”遭拆除。
2013年復建於雙峰縣城文塔山公園。
永豐,是雙峰的縣城。永豐的古名叫定勝鎮。據《雙峰春秋》載:唐開元四年(716),建有關聖殿(原址在今工農坪),人口逐漸聚居。明萬曆年間更名為永豐鎮。清康熙三十年(1691),湘鄉至寶慶設驛站十六鋪,永豐鋪次第十。乾隆三年(1738),湘鄉縣丞駐永豐。鹹豐三年(1853),成立中里團防局於永豐(設永清閣)。1951年8月建立雙峰縣,從此永豐成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