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仰紹文化時期,石北口遺址已有人類先祖生活,以林間狩獵為主轉向平原定居,村落大小不一,形成一定布局,房屋仍為半地穴式建築,人們除農耕外還進行漁獵。
1986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地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北口遺址進行發掘,發掘者根據層位疊壓關係,並依據陶器組合、陶器形制的變化,將石北口遺址遺存劃分早、中、晚3期。
遺址特點
石北口遺址,屬於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為300米,形狀呈不規則長方形,文化層一般厚1-1.5米,少數地方達4-5米(多為溝內堆積),西依聰明山,南連朱山、婁山,北300米處臨洺河,周圍有季節性河流,水源充足,適宜農耕、漁獵,10公里範圍內擁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20餘處,使石北口遺址擁有了特有的文化集群,石北口遺址的特徵與仰韶文化、石崗文化基本一致。
文物遺存
1986年—1987年,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邯鄲地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先後對石北口遺址進行2次發掘,發掘面積達2000平方米,發現新石器時代房基1座、灰坑96個、墓葬8座,並出土陶、石、骨、蚌、角器等1033件;出土的陶器大多是生活用具,泥質陶占85%左右,陶色以“上紅下灰”、素麵和磨光為主,少量陶器表面還有花紋和彩繪,全部是手制,大部分經過慢輪修整,比較規整;其中一件名為“鳥頭型器蓋”的紅陶,是一件仿照飛鳥頭形狀製作的陶器蓋子,尖嘴巴、圓形眼睛、尖圓狀的頂部,表面刻劃有恍若鳥羽紋理的紋飾;整個遺址保存狀況良好,在遺址東北部邊緣斷面上,仰韶文化時期的房基遺址、灰坑、墓葬以及早、中、晚期文化層疊加關係清晰可見。
研究價值
石北口遺址,是豫北冀中南地區具有明顯地方特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之一,早期相當於以下潘汪第二類型為代表的遺存,中晚期則屬於後岡遺址一期階段的遺存,發掘出繪製有各種圖案的彩陶、磨光石器和各式遺存灰坑,是普通生活細節的樸素遺存,體現祖先的生產生活方式,石北口遺址豐富了後崗一期文化的內涵,而且為探討石北口遺址同磁山文化淵源關係提供了線索,對揭示仰韶文化各時代特徵及相互關係提供了依據,解決了下潘汪第二類型遺存與後岡一期遺存早晚年代的關係,從文化面貌上探明了兩者間的演變發展關係,兩者代表了同一文化系統兩個先後不同發展階段,年代上是緊密銜接的,文化面貌上也是一脈相承的,具有重要的文物研究、社會文化、旅遊、城市景觀等價值。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5日,石北口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召開全省大遺址保護工作會議,並與邯鄲市人民政府簽訂協定書,同時印發《河北省大遺址保護髮展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確立了河北省大遺址保護的發展思路和目標。
歷史文化
邯鄲境內漳河、洺河流域保存著豐富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遺存(仰韶文化時代),其中,以洺河流域石北口遺址最為典型。在仰紹文化時期,生活在石北口遺址的古人類,憑著聰明智慧,製作了石器、陶器(包括彩陶)、骨器、角器、蚌器等器物,不僅用於農業生產勞動,還用於生活和裝飾。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石北口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臨洺關鎮北石北口村西南台地上。
門票
石北口遺址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
石北口遺址開放時間為全天。
交通線路
邯鄲市——京深線——邯邢路——永峰公路——石北口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