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2007年8月,被縣政府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工程需占用申家墳地,2007年1月中旬起,開始對申氏家族墓進行挖掘遷移。
在文物部門介入考古發掘工作之前,申氏後人即現申莊村村民曾動用鏟車和挖掘機等工程機械車自行組織了遷墓挖掘,動土面積約占塋地的一半。受河北省文物局委託,邯鄲市文物研究所會同永年區文保所於2010年5-7月及11-12月間對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主渠線內所涉的申氏家族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共清理明清時期的墓葬191座,出土文物787件(套)。
2011年3月,歷時5個月之久的永年縣申氏家族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結束,共發掘明清古墓葬191座,出土文物787件套,為研究明清時代喪葬習俗提供了大量實物佐證。
墓葬分布
墓葬形制以土洞墓為主。依洞室位置和形狀特點可分為縱向、橫向和偏向三種類型,其中絕大多數為縱向型洞室。墓道皆為長方形豎井式,洞口一般用土坯、石塊、磚、石板封閉以隔絕洞室,洞室平面形狀多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洞頂大多坍塌殆盡。
較大墓葬有兩座磚室墓和一座灰石墓,均經前期遷墓擾亂,磚室墓的墓道已無存,墓主人為申化等祖孫三代。申化墓的墓室平面作方形,券頂,墓頂中部偏南有一個盜洞。墓室後牆正中有楷體朱書題壁——“有明處士申公諱化直隸廣平府永年縣人……”云云。申化墓東南側的灰石墓為其子申佳胤墓,該墓為長方形單室,整個墓室的內牆面裱糊一層3厘米厚的白灰面,東牆南部有墨書題壁,為“明太僕寺寺丞申公諱佳胤崇禎辛未科進士北直永年縣人甲申殉國難元配勅封安人靳氏合葬”。墓道中的墓誌蓋上篆刻“明忠臣申公暨配靳安人合葬墓誌銘”。此墓因採用白灰摻細石子的混合灰漿澆築而成,非常堅實厚重,是這三座墓葬中唯一未遭到早期盜擾的墓葬。申佳胤墓西南側為其子申涵光墓。墓門牆中開三個拱券門,磚砌墓室由三個並列的長方形單室組成,墓頂均為磚砌拱券。中室墓頂上發現兩處盜洞,中室和西側室的後牆也有因擾亂形成的孔洞。
墓地總體發掘情況來看,除個別墓葬為單葬外,余皆為夫妻同穴合葬。整個墓地墓葬排列緊湊有序,表現出明顯的家族墓地特徵。
出土文物
此次發掘出土遺物包含各類瓷器、銅錢、墓志銘、石碑等。除個別墓葬為單葬外,其餘皆為夫妻同穴合葬。整個墓地墓葬排列緊湊有序,表現出明顯的家族墓地特徵。根據古墓葬形制、大量隨葬品及墓中題壁、石碑、墓志銘等實物
墓主介紹
明代申氏一族出仕入宦的人很多,在當時是一方望族。申佳胤曾任吏部考工司員外郎和太僕寺丞,明末甲申之變中自盡以殉國難,以其忠為後人稱道。申涵光是申佳胤長子,生處明清易代之際,一生潛心於詩書理學,不事於朝,是河朔詩派的領袖人物。而根據墓地出土或徵集得的其他墓誌志文記載,其墓主人或為知縣、推官、通判,或為按察司副使、翰林院檢討或鄉貢進士,亦皆為一地的士紳官宦和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