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堡古城,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開坪羌族鄉永安村,占地面積約900萬平方米,是明代古城遺址。
永平堡古城順山勢而建,所處地勢險要,是古時西北少數民族南入成都平原的必經之地,素有全蜀咽喉之稱。永平堡古城遺址由上、中、下三城和城周圍九墩、一個校場構成,三城上下遙相呼應,構成了星羅棋布的聯絡防禦體系。永平堡古城是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軍事設施,也是考古已發現的川西北規模較大的明代軍事設施,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2013年5月,永平堡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平堡古城
- 地理位置: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開坪羌族鄉永安村
- 所處時代:明代
- 占地面積:約 9000000 m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410-1-41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明王朝偉鎮壓白草羌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在今北川羌族自治縣開坪鄉永安村境內建永平堡。
1987年5月,北川縣文物普查時,縣文化館同志發現永平堡遺址,多次進行了實地考查和測量,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它是明代四川西北地區一重要的軍事遺址。
1987年9月,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文物考古工作者再一次對址進行了實地踏勘和測量。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後對永平堡古城進行了維修保護。
遺址特點
綜述
永平堡古城順山勢而建,總占地面積約900萬平方米,所處地勢險要,是古時西北少數民族南入成都平原的必經之地,素有全蜀咽喉之稱。永平堡古城遺址由上、中、下三城和城周圍九墩、一個校場構成,三城上下遙相呼應,構成了星羅棋布的聯絡防禦體系。
下城
下城,位於中城下面約600米處的牛背山樑,南面為一高數十丈的懸崖,西南約300米處是今開坪羌族鄉駐地。城為長方形,南寬北窄。東西牆長約75米,南牆長約47米,北牆約41米。殘存牆高約8米,厚5.4米,城牆用粗加工條石壘砌,碎石、泥填心。城的東、西邊各開一門,東門保存較為完整,門寬2.9米,高2.7米。城內有指揮台、營房、哨所等遺蹟,並有殘石臼一個。
中城
中城,位於三面山半腰,連線上、下兩城,是三城中最大的,保存較好。該城由內牆和外牆構成“回”字形布局。外牆全長約688米,高10.4米,寬約8米,內牆全長約319米,高9.5米,寬約7米,城內總面積1.3萬平方米。東、西兩面各開一門。西門已毀,東門尚存,門寬2.7米,高2.4米,厚1.35米。牆上有一門槓穴,直徑0.25米,深0.3米。門左側牆壁上原嵌石碑一塊,現碑已毀,只留下碑框痕跡。內城亦在東、西、兩面各開一門。東、西門側各設監獄一座,東門監獄109.6平方米,西門監獄約210平方米,均為方形,用條石壘砌而成。內城中心一平地上,曾是都指揮使駐地,也是松潘總兵府駐地,俗稱“松潘正堂衙門”,門前用粗條石砌有24級台階,呈“八”字形狀,由下而上逐漸收小,台接通高7米,台階下面寬6米,上面寬1.5米。
上城
上城是三城中最高之城,位於墩包山頂。城為長方形,南、北牆長約97米,東牆約41米,西牆約35米,殘高4.2米,寬約48米,南北各開門。城南面有一關口,是利用天然兩小山之間的埡口而建,沿山頂修築了一條長約420米的城牆和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守兵營防,營房殘存牆高6米,寬2.5米,關口通道寬1.7米,牆厚2米,殘高1.9米,城內有殘石臼一個。
城外遺蹟
上、中、下三城周圍有墩9個,分布於三城南、北兩面,南面5墩,北面4墩,墩與墩之間一般相距數百米,唯小園墩最北。墩用石塊壘砌而成,上小下大,一般長寬7左右,現殘高僅2米左右。墩上原各立有10米高的燈桿傳遞信號。城與城之間,城與墩之間均有石砌小路相聯。中城東側100米處有一平坦之地,為當時的校場,面積約5000平方米。
文物遺存
永平堡古城城南約150米處有明嘉靖二十六年所立“何公生祠記”石碑一通,記載當時總兵何卿平羌之功。碑高2.45米,寬1.83米,用一整塊頁岩鏨鑿而成,碑面呈古銅色,左下方已剝落了一大塊,碑面其它地方因風雨侵蝕,碑文漫漶難以逐句辨認,但其中立於“驅數萬之兵深入羌地”“朝夕瞻仰,其庶乎系邊人之永思”“嘉靖二十六年”等語句完整。所幸碑額“何公生祠碑”五字清晰。
研究價值
永平堡古城是北川羌族自治縣境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軍事設施,也是考古已發現的川西北規模較大的明代軍事設施,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永平堡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永平堡古城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開坪羌族鄉永安村。
永安村
交通信息
自駕:自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永平堡古城,路程約61.8千米,用時約1小時21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