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村(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永寧村)

永寧村(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永寧村)

永寧村位於永寧壩中心,是永寧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村總面積為14210畝,平均海拔2664米,年平均氣溫9℃,平均降雨量960毫米,無霜期8個月,全村總人口6427人,總戶數1413戶,轄21個村民小組,世居民族有摩梭、普米、納西、壯5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寧村
  • 行政區類別: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
  • 下轄地區:21個村民小組
  • 地理位置:雲南省寧蒗縣
  • 面積:14210畝
  • 著名景點:瀘沽湖景區
資源優勢,人文資源,名特產品,開發前景,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

資源優勢

因永寧鄉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瀘沽湖景區所在地,也是全國摩梭人主要聚居區,永寧村委會又是鄉政府所在地,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山水風光和民族文化交相輝映,發展旅遊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永寧歷史悠久。唐南詔時名樓頭賧,1279年置永寧州,寓永遠安寧之意。明永樂四處年(1406)年升為府。作為歷史文化的見證,永寧現保留著許多文物古蹟,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扎美喇嘛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土司衙署等。

人文資源

永寧的摩梭人至今保留著以母系血緣為紐帶的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異居婚姻形態和母系大家庭,被國內處專家學者稱之為“人類母系文化的活化石”和“東方女兒國”。由於特殊的地域關係也是中原文化及藏文化的交匯點,除保留有摩梭人,普米族,原始宗教達巴教、韓規教外,尚有藏傳佛教等宗教文化。
有普米族吾昔節、轉山節、端午節、成丁禮等奇風異俗,摩梭人,普米族蘇理瑪酒,豬膘肉、豬灌蹄,牛肉干巴等飲食文化,各具特色,金邊大襟衣,百褶大擺裙、銀鐲玉佩等民族服飾異彩紛呈,普米族摩梭人井幹式的原始木楞房,四合院獨具魅力,阿夏情歌,甲搓舞等民族歌舞自然淳樸,依令人神往。
3、自然景觀神奇絢麗。有迷人的高原田園風光永寧壩,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扎美寺,神奇俊俏的格姆女神山,古老典雅的普米、摩梭村落,土司衙門府等豐富多彩,珍稀奇絕的旅遊資源。

名特產品

永寧壩為全縣第一壩,是全縣主要產糧區之一,其中所產的高原紅米被譽為“世界屋脊大米”而名揚四海,盛產松茸、貝母、白瓜子、白芸豆等珍稀特產,是出口創匯的名特產品,極具開發前景和價值。

開發前景

1、旅遊小鎮開發,隨著瀘沽湖旅遊業的發展前來永寧壩旅遊觀光的人數與日俱增,且在2005年永寧被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50個旅遊小鎮開發建設行列,旅遊集鎮發展前景廣闊。
2、名特產品開發。永寧紅米因色、香、味俱佳而聞名,生長周期長,營養價值高,並屬無公害高原綠色食品,極具開發價值。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71戶通自來水,有1072戶飲用井水,有85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68.38%)。
有1243戶通電,有 174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8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4%和87.2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9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50戶(分別占總數的77.23%和60.33%)。
該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彈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0.20公里。
全村共擁有汽車36輛,拖拉機158輛,機車20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8,905.00 畝,有效灌溉率為 64%,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40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7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未建有小水窖 ;未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全村有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21個自然村已通電;有21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21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21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沒有自然村通路燈。
有2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5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17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永寧村(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永寧村)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8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8萬元,占總收入的44.2%;畜牧業收入390萬元,占總收入的30.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568頭,肉牛12頭,肉羊85隻);漁業收入8.50萬元,占總收入的0.66%;林業收入75元,占總收入的5.8%;
第二、三產業收入106萬元,占總收入的8.25%;工資性收入312萬元,占總收入的24.3%。農民人均純收入177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12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250人(占勞動力的29.1%),在省內務工632人,到省外務工618人。
永寧村(雲南省寧蒗縣永寧鄉永寧村)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 種植業和養殖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全村種植業銷售總收入13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1.6%。該村目前正在發展 白瓜子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白瓜子、高原紅米產業。計畫種植核桃800畝。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79戶,共鄉村人口6544人,其中男性3346人,女性 3198人。其中農業人口 6275人,勞動力4300人。該村以納西族(摩梭人)、漢族為主(是摩梭人、漢族、普米族等八種民族的混居地),其中納西族(摩梭人)3702人、普米族308人,壯族175人、其他民族452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38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5.80%;享受低保1138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0.2 公里。該村未建有公廁,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建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820戶,占農戶總數的65.9%。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7所,校舍建築面積10,349.00平方米,擁有教師37人,在校學生936人,距離鄉中學1.50 公里。目前整個村委會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25人,其中小學生665人,中學生460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