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湖雷鎮十二駁橋過去坐落集鎮北面,橫跨永定河,對岸叫車前崗,湖雷中學就建在這裡。“十二駁橋”是湖雷中學師生及合溪、堂堡、坎市、高陂等鄉鎮的民眾過往湖雷、到永定縣城的必經或主要之道,其地位顯得十分重要。
據說,“十二駁橋”的名稱,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少有250多年。至2006年,“十二駁橋”已修建過5次。最早的“十二駁橋”是木橋,橋址在湖雷中學的老校門腳下。這個地方現在還存有一條寬2米,路基高1米,長達20多米的起引橋作用的石砌路。板橋由木板組成,寬約尺半,橋高七八尺。板下面是木馬,由3根松木支撐。在交駁處,橋板左右錯開平放。木馬共11架,連線南北橋坎需鋪設12駁木板,其橋名便由此而來。由於“十二駁橋”架構簡易,橋又不高,常被洪水衝垮,即使用鐵鏈把木馬、板橋都拴住,但洪水過後重搭也需數日。而當地一個叫“角佬”的人,常趁橋被洪水沖毀之機,大提渡船價錢載人過河。於是,羅陂村的條絲煙老闆決定籌資建造石砌“破水刀”橋墩以取代木馬的架橋。不久,橋墩建成。“角佬”眼看自己的利益將受損,就鼓動當地百姓不讓開路。因此,這第2次建橋之事便半途而廢。
二十世紀20年代,羅陂村的條絲煙老闆和湖雷街殷實的商家,看到“十二駁橋”日益破損,便出資重新修建。新建的“十二駁橋”仍然是木橋,橋高丈余,增大板橋闊度,木馬改用5根大松木,並打樁入溪底。為防洪水沖毀,照樣用鐵鏈將木馬和板橋都拴住。這第3次新建的“十二駁橋”堅固異常,歷經風雨侵蝕,一直使用到 1933 年。
民國十六年(1927年),派駐龍巖的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旅長陳國輝部強占土地、強征民工,從龍巖修路至永定縣坎市,全長31公里(縣境內11公里),次年建成通車。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民黨東路軍蔣鼎文部進駐龍巖後,派其第十師李默庵部軍工協助(龍)岩永(定)路工程處,從坎市開築經湖雷至永定縣城到達峰市鎮公路62公里,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通車。因建龍豐公路,“十二駁橋”隨同重建。重建的“十二駁橋”為鋼筋水泥結構的公路橋,橋身仍然建成十二駁。每駁長5米,全長60米,加上引橋,總長約百米,橋面寬3.5米。由於橋高僅2米,稍一下雨,湍急的河水就漫橋而過,70多年來,吞噬了不少的生命。同時,由於年久失修,2005年橋基出現局部塌陷,雖然做了修補,但仍被上級有關部門鑑定為“危橋”,時刻威脅著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006年,永定縣委、縣政府急民眾之所急,決定擇址重建“十二駁橋”,並於當年8月3日正式開工。2007年國慶節前夕,大橋在距離上游300米左右的園潭角建成通車。新建的“十二駁橋”橫跨永定河,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據了解,新建的“十二駁橋”及接線工程路線全長1.6公里,按3級公路標準設計建設,總投資1000萬元,路基寬12米,行車道寬9米。除新建“十二駁橋”外,還在白崬村與橫屋崗交界處建了1座中橋。現在,汽車開過新建的路橋,幾乎沒有顛簸的感覺。這是“十二駁橋”的第5次變遷,而且是最徹底的一次變遷。
二十世紀20年代,羅陂村的條絲煙老闆和湖雷街殷實的商家,看到“十二駁橋”日益破損,便出資重新修建。新建的“十二駁橋”仍然是木橋,橋高丈余,增大板橋闊度,木馬改用5根大松木,並打樁入溪底。為防洪水沖毀,照樣用鐵鏈將木馬和板橋都拴住。這第3次新建的“十二駁橋”堅固異常,歷經風雨侵蝕,一直使用到 1933 年。
民國十六年(1927年),派駐龍巖的福建省防軍第一混成旅旅長陳國輝部強占土地、強征民工,從龍巖修路至永定縣坎市,全長31公里(縣境內11公里),次年建成通車。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民黨東路軍蔣鼎文部進駐龍巖後,派其第十師李默庵部軍工協助(龍)岩永(定)路工程處,從坎市開築經湖雷至永定縣城到達峰市鎮公路62公里,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建成通車。因建龍豐公路,“十二駁橋”隨同重建。重建的“十二駁橋”為鋼筋水泥結構的公路橋,橋身仍然建成十二駁。每駁長5米,全長60米,加上引橋,總長約百米,橋面寬3.5米。由於橋高僅2米,稍一下雨,湍急的河水就漫橋而過,70多年來,吞噬了不少的生命。同時,由於年久失修,2005年橋基出現局部塌陷,雖然做了修補,但仍被上級有關部門鑑定為“危橋”,時刻威脅著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006年,永定縣委、縣政府急民眾之所急,決定擇址重建“十二駁橋”,並於當年8月3日正式開工。2007年國慶節前夕,大橋在距離上游300米左右的園潭角建成通車。新建的“十二駁橋”橫跨永定河,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據了解,新建的“十二駁橋”及接線工程路線全長1.6公里,按3級公路標準設計建設,總投資1000萬元,路基寬12米,行車道寬9米。除新建“十二駁橋”外,還在白崬村與橫屋崗交界處建了1座中橋。現在,汽車開過新建的路橋,幾乎沒有顛簸的感覺。這是“十二駁橋”的第5次變遷,而且是最徹底的一次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