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永定江氏宗譜》概述,始 祖,開基祖,堂 號,版 本,居 地,總人口,分支詳情,江氏入閩上杭始祖,三世祖百七郎公,往台灣開基裔孫人數一覽表,遷居國外,第二章:永定江姓(源流),入閩,繁衍,入永,第三章、永定江姓(分布),虎崗鄉,高陂鎮,坎市鎮,金砂鄉,西溪鄉,鳳城鎮,高頭鄉,陳東鄉,岐嶺鄉,湖坑鎮,下洋鎮,洪山鄉,仙師鄉,第四章、永定江姓(譜牒),第五章、永定江姓(文物),祠廟,土樓,第六章、永定江姓(人物),江之永,江董琴,江岩,江乾華,江如芳,江兆文,江朝燦,江存晉,江斌,江宏真,江棣章,編輯說明,第七章、實佳村江氏族譜,實佳村江氏來歷,實佳村十九世祖,第八章、實佳村世祖詩歌,一世八郎妣張劉,二世十二劉錢昌,三世十八妣邱姓,三位世祖在上杭,五世千十劉九娘[劉久妣],六世念六廖安詳,七世五十八郎黃婆太,八世成海林氏娘,九世添滿林婆太,十世觀寶官賴汪,十一顕孟劉連妣,十二積寶呂亦昌,十三南山汪姓配,十四愛山黃與張,十五懷山李婆太,十六心學蘇氏娘,十七闇來蘇孫配,十八鼎球蘇氏昌,十九淵朗開坑頭,蘇蘇黃呂十子旺,
第一章、《永定江氏宗譜》概述
始 祖
元仲公
開基祖
百念四郎
堂 號
濟陽郡
版 本
永定江氏宗譜(增訂版)2010年
居 地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
總人口
33260人 ,其中:男丁:25917人 女丁:7343人 配偶:0人 。在生:33239人 其中男丁:25896人 過世:21人 其中男丁:21人。
分支詳情
入閩前永定江氏世系
人閩後永定江氏譜牒(三世)百七郎公系譜
(四世)四六郎公分譜(虎崗鄉灌洋) (四世)四六郎公分譜(虎崗鄉灌洋)
(四世)百十二郎公分譜(湖坑鎮奧杳村、陳東鄉) (四世)百十二郎公分譜(湖坑鎮奧杳村、陳東鄉)
(三世)念三郎公系譜(西溪鄉、湖雷鎮) (三世)念三郎公系譜(西溪鄉、湖雷鎮)
(四世)百八郎公分譜(高頭、南溪、下洋月流、城關、陳東、岐嶺、坎市清溪、壽寧縣)
(四世)五三郎派下三九郎公(6世)分譜(洪山鄉尚賢)
(三世)念二郎系譜(仙師鄉務義坪、高陂鎮和興、撫市鎮裡隆坑、金砂鄉五坑) (三世)念二郎系譜(仙師鄉務義坪、高陂鎮和興、撫市鎮裡隆坑、金砂鄉五坑)
江氏入閩上杭始祖
源由石壁 派出金豐
溯厥吾族,大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 - 820年),緣因寇擾,本音建州邵武縣(今福建省邵武市)濟陽堂,遷居汀州寧化縣石壁村(今福建省寧化縣石壁鎮),致家立業,子孫聚族而居。
汀州寧化石壁村,地處閩西,比鄰江西石城,土地狹隘貧瘠,農業異常勤苦,詩書禮儀之化邈然。至北宋初期,皇權伸張,治道置立,普天泰寧。我祖遂與族人謀擇地而居之,族人安土重遷,不願遷離。我祖因挈家自移於本州上杭縣勝運鄉緜村九磜(今福建省上杭縣廬豐鄉棉村),安家置業,流傳嗣息。
北宋末年,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失守,天下紛亂。汀州土寇倡厥,上杭遍地荒蕪。迨宋室南渡於杭州,天下初定,南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 - 1162年),官府發布榜文,徵召墾荒,我濟陽江氏金豐祖派高祖元君江百念四郎公(後世尊稱“九磜公”),妣邱氏六娘攜曾祖三房,憑官招募,落籍本縣金豐鄉苦竹堡大溪村屬下地名土號寨下(今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大溪鄉莒溪村),開荒墾田,繁子衍孫,愈衍而愈蕃,子孫蕃昌,而人文蔚起。
迄元時,九磜公一脈蕃衍族大,然住址不容,難瞻家口,其勢不得不遷矣。族人大半盪析離居,或遷漳州,或遷潮州,就地當差,遂分爾我。分則同宗異籍,各立宗祀矣。為感念我族發祥福地——汀州上杭縣金豐鄉(後屬新開永定縣金豐里),族人自稱濟陽江氏金豐祖派。
濟陽江氏金豐祖派始乎九磜公江百念四郎,既而支分,復而派別,椒衍綿延。然世世相傳,難悉具載,惟各親支流接,乃金豐祖一脈相貫,繩繩如是也。始祖公江百念四郎,歿葬金豐鄉石燕嶺下。始祖妣邱氏六娘,傳下三男,派分三房,俱居上杭縣金豐鄉。然古譜不載次房、三房後事,厥後不詳。只載,自宋室南渡(指南宋立朝)至明初,九磜公江百念四郎一脈已然傳至第九代,三大房共傳下三百餘家,已然族大矣。
九磜公江百念四郎長男江百五郎公,祖妣馬氏四娘,生下一男江百七郎公(後裔尊稱“金豐公”,乃濟陽江氏金豐祖派肇基祖),祖妣戴氏八娘,傳下七男,俗稱“金豐七子”。
三世祖百七郎公
蕃衍最旺的當屬3世百七郎公,他生的兒子除留在上杭外,大都遷往外地。元朝時,百八郎帶著幾個兄弟離開貧瘠的三坪往東尋覓新的生存空間,在今永定縣泰溪生活一段的時間後,兄弟們因生活無著又各奔前程,據高頭各家譜載,百九郎、百十郎分別往大埔小靖龍窟坪、胡寮生活,百十一郎遠走廣東饒平葛藤謀生,百十三郎、百十四郎沿著山路,深入今平和縣大溪,分別在江寨、莒溪開基。他們中留在今永定縣境內有兩支,居陳東鄉水尾(包括庵背)的是百十二郎,其裔孫7世祖元九公於明初另在奧杳落戶。溯水而上至高頭開基的是百八郎公,該支裔孫生息繁旺,就今永定縣境內而言,人數已達一萬八千餘眾,它包括今高頭鄉(占該鄉人口98%),湖坑鎮的南江、實佳二村(純江姓村),鳳城鎮的南門、下坑、新寨等地,陳東鄉的東片、高華、雨頂坪等自然村,歧嶺鄉的龍湖村,下洋鎮的月流江屋和坎市鎮清溪江屋。而今居住在洪山鄉尚賢村江屋和虎崗鄉灌洋江屋的江姓也是十八郎公之後裔,尚賢的開基者是4世祖三九郎公,灌洋的是4世祖的四六郎公裔孫13世祖廷珊公於明嘉靖年間到此蕃衍子孫。
永定的江氏裔孫,當時居處多為偏僻的山區,山高嶺峻、土地貧瘠,生活條件十分艱苦。而裔孫數代蕃衍人口的不斷增多,貧困而狹小的村莊無法容納日益增多的人口,於是,許多江氏裔孫紛紛出遷。明朝時代外遷的主要方向是本省和本縣臨近地方,如江西、廣東等。遷本省各地裔孫的有:平和大溪、葛布(多為高頭5世千四、千五、9世添濟後裔);海澄的石斧崗頭(高頭9世添沮的後裔);往福州寧德的有北山的14世有鎮公,東山的14世子德公、15世元應公、東勝兄弟的後裔,在晉江的是6世六一郎公後裔,六一郎裔孫舉族遷往該縣,其裔孫中即有大名鼎鼎的萬仞公,他中進士後朝廷做官。四六郎公裔孫灌洋房13世廷千、廷萬,於明嘉靖年間遷德化。遷廣東的有下列幾支:務義坪的6世六一郎公遷往大埔產坑,南溪茅坪14世有鋮公舉家遷往海豐,五坑13世作林公遷往陸豐等等。
清朝年間,特別是康熙、乾隆盛世之時,人口大量外遷,此時除繼續往省內外各地外,還集中遷往台灣、四川兩地。遷往四川的如東山16代孟尚、孟質,17代的景躍、景岸、景川,18代通福、友榮,19代育彩、在琪、在達、在玉、在鳳、奕藩,20代魁妹、天聖、天賢,北山18代洪瀾、俊瀾、濟瀾、清瀾、紫瀾,茅坪18代秀英等人,他們或兄弟相攜,或舉家搬遷。今四川德陽縣江氏裔孫據說有萬餘人,他們都是百八郎公裔孫。後陸陸續續仍有其他裔孫前往四川謀生,不再贅敘。
永定江氏裔孫最早跨過海峽往台灣的是高頭東山的榮海(16代)、永清、景沾、萬清(皆17代)諸公,隨後北山15代的伯春兄弟,以春昆仲等,他們都是明朝末年遷去的。康熙皇帝鼎定台灣後,大批高頭人紛紛入住台灣島,其高潮是雍正、乾隆年間,最多時年達百餘人。後其他村莊的江氏子弟也陸續到台灣開基,直到清朝末年。據粗略統計,在台灣的永定籍江氏裔孫已達五六萬人之眾。今將永定江氏裔孫往台灣開基的人數統計如下:(資料來自各家調查表,因各種原因難免有遣漏):
往台灣開基裔孫人數一覽表
村 名 代數 | 高東 | 高北 | 高南 | 梅花石 | 高聯 | 南溪 | 鳳城 | 仙師 | 陳東 | 月流 | 芹菜洋 | 合計 |
| | | | | | | | | | | 5 | 5 |
15 | | 6 | | | | | | | | | | 6 |
16 | 1 | 1 | | | | | | | | | | 2 |
17 | 3 | 2 | 1 | | | | | | | | | 6 |
18 | 11 | 6 | | | 1 | 1 | | | | | | 19 |
19 | 38 | 7 | 1 | | | 3 | | | | | | 49 |
20 | 50 | 12 | 2 | | 2 | | 1 | | | | | 67 |
21 | 28 | 10 | | | 3 | 2 | 1 | | | | | 44 |
22 | 1 | 19 | 1 | | | | | | | | | 21 |
23 | 5 | 19 | 1 | | | | | | | | | 25 |
24 | | 6 | 3 | | 1 | | | | | | | 10 |
25 | 2 | 6 | 4 | | 3 | | | 2 | | 2 | | 19 |
26 | 11 | 16 | 7 | 2 | | 3 | 3 | | | | | 7 |
27 | 9 | 3 | 1 | | 2 | 3 | 3 | | | | | 21 |
28 | | | 1 | | | 3 | | 1 | 2 | | | 7 |
合計 | 159 | 113 | 22 | 2 | 12 | 15 | 6 | 5 | 2 | 2 | 5 | 343 |
遷居國外
中日甲午戰爭,腐敗的清王朝將台灣寶島“割讓”給日本侵略者,使吾裔孫無法再往台灣開拓立根基地。為謀生路,江氏後裔只好另謀去處,此時外出定居地改為東南亞諸國。最早往南洋開拓者是高頭東山18代的運太、20代的應亮,他們約在乾隆年間到泰國謀生,後又有南溪19代昌榮到菲律賓。大量的裔孫飄洋過海到南洋各國是光緒年間和民國初年的事。據粗略統計,永定江氏裔孫過番開基者多達近400人,他們的落腳處主要是緬甸(約占居住國80%),其他是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今散居在世界各國的永定江氏後裔約計也有2萬餘人。現從《調查表》統計出來的江氏村落往世界各國開基的人數如下:
村 名 國名 | 高東 | 高北 | 高南 | 梅花石 | 高聯 | 南江 | 實佳 | 奧杳 | 務義坪 | 陳東 | 合計 |
緬甸 | 72 | 61 | 33 | | 24 | 43 | 25 | 2 | | 22 | 282 |
泰國 | 12 | | | | 1 | 4 | 1 | | 8 | | 26 |
馬來西亞 | | | | | | 18 | 6 | | | | 24 |
印尼 | 9 | 2 | | | 1 | 14 | 2 | | | | 28 |
菲 律 賓 | 2 | | | | | 1 | | | | | 3 |
新 加 坡 | | | | | | 4 | 2 | | 1 | | 7 |
美國 | | | 3 | | | | 1 | | | | 4 |
日本 | | | 3 | 1 | | | | | | | 4 |
澳大利亞 | | | 1 | | | | | | | | 1 |
合計 | 95 | 63 | 40 | 1 | 26 | 84 | 37 | 2 | 9 | 22 | 379 |
綜合上述,我百念四郎公傳下的永定江氏裔孫先後遠走他鄉、飄泊異國的約有千餘丁,經過歷代的蕃衍,他們的總人口遠五倍於桑梓。這些數以萬計異國他鄉的宗親在當地艱苦創業,一般都過著平民的生活,其中少數佼佼者經勤奮努力事業興旺,為當地的開發和建設做出貢獻。他們“發財”不忘祖根,每代都有不少宗親返鄉祭奠祖宗支持桑梓各種建設,特別是公益慈善事業和教育文化事業。即使日子並非十分寬裕的宗親,他們也省吃儉用,不時寄錢寄信回鄉,關心親人的生活,這就是手足之情,血緣之故。
歷代以來吾江氏裔孫,人才輩出。據史料記載,入閩前的上祖就有:漢朝的江革以孝名聞於世,晉朝時的江統作“徒戎論”,南朝時江淹文章妙筆生花,江總歷任梁、陳二朝,官至尚書令,五代的江景房有圖籍沉河,隱居山林的故事,南宋末年更有萬里宋相,赴止水而亡的壯舉。入閩後雖居僻處,但勤於耕讀,有志氣者也不乏於人。近代以來,參加革命出類拔萃者為數不少,從政為官者舉不勝數,文人學者、工程技術人員更遍及中華大地,可謂人才濟濟。往海外謀生的裔孫,事業有成者多心懷“唐山”,回報桑梓,支持家鄉建設。為繼承先祖的功業,表彰對社會做出貢獻的宗親,今族譜專輯人物傳、鄉賢錄和人才表,供宗親們查閱及承傳光大。
第二章:永定江姓(源流)
江姓,系自嬴姓,系顓頊帝元孫伯益之後所封之國,在河南省正陽縣江亭(在今河息縣西南),後滅於楚,子孫以國為氏。伯益生三子:長子大廉、次子若木、三子恩成。恩成,字元仲,世居江地,為江氏始祖。
江氏發源於河南,亡國後的江氏子孫,先向北方輾轉到淮陽(今屬河南),又自淮陽繼續北徙至陳留圉縣(今阿南杞縣於鎮),後又遷徙到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在此發展成為名門巨族、故以“濟陽”、“淮陽”為郡望,堂號為“濟陽堂”。
永定江姓均為濟陽郡,分布全區13個鄉(鎮)54個村,人口18100餘人,占全區總人口的3.99%。按全國當代三百家姓氏排列為第七十九位。
入閩
唐初,河南固始陳姓人陳政、陳元光父子奉命入閩,開闢漳州郡,其隨行軍91人61姓,其中有河南的江姓,但均落籍閩南沿海一帶。到了宋代,由於金兵攻占汴京,中原客屬大規模南流,江氏一支由江高率領遷到江西的都昌林塘村。
至江氏一0九世江曄,字文明,號偉齋,妣陳氏,又張、劉氏,生江萬里、江萬九、江萬載、江萬傾四子。江萬里為宋度宗左丞相,抗元殉國,其弟萬傾及其子孫由江西都昌遷徙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江氏萬傾為江氏閩西籍的入閩始祖。
繁衍
江氏第一一0世江萬傾定居寧化石壁後,曾任戶部左侍郎。德佑元年(1275),元兵破撫州(今波陽縣),江萬傾與其子江鐸被俘,後父子皆罵賊而亡。江萬傾妣黃、劉氏,又說劉、錢氏,生江鑒、江鐸、江昌翁三子。江鐸妣邱氏生江肇,江肇生江八郎。
入永
江氏第113世江八郎在寧化石壁定居後,妣劉、張氏,生十二郎、十三郎、十四部、郎(未詳)四子。為拓展家業,於元末期間率家眷從寧化石壁遷原上杭縣三坪村開基。其後裔孫散居永定的洪山、虎崗等地。至此,江八郎為永定江姓的開基始祖之一,尊稱江八郎為一世祖。而永定的高頭、湖坑等地則依古譜尊稱江百念四郎為一世祖,二世祖百五郎,三世祖百七郎,四世祖百八郎為高頭江氏開基祖。
至2003年,永定江氏外遷東南業亞和美州各國人數達400人。其中緬甸282人,泰國26人,馬來西亞24人,印尼28人、菲律賓3人、新加坡7人,美國4人、日本4人、澳大利亞1人;遷台灣開基的有343人,國內外遷四川為多,計萬餘人。
第三章、永定江姓(分布)
虎崗鄉
灌洋江屋。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26世(永定第十三世)江廷珊於明朝嘉靖年間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20餘戶100餘人。屬江四六郎後裔。
高陂鎮
和興村江屋。該村江姓開基始系江氏第124世(永定第十一世)江宣應於明朝末年從本縣仙師務義坪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20餘戶100餘人。
坎市鎮
清溪村江屋。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25世(永定第十二世)江廣福,後隨上祖江五十八郎從高頭遷往撫市里壠坑,後轉遷清溪定居,現已繁衍28代7戶40餘人。
金砂鄉
五坑村江屋(原為洪山五坑,現為金砂楓樹排)。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念二郎派下第八世江源清從仙師務義坪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10餘戶60餘人。
西溪鄉
肖地芹菜洋村。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念三郎於宋末年間從上杭三坪村遷廣東大埔黨坪,他有妻張五娘,妾林七娘,因妻妾相爭,後又攜妾林氏轉遷西溪禮田文館,又再轉遷芹菜洋開基,現已繁衍28代30餘戶150餘人。
鳳城鎮
南郊豪士巷江屋(含下坑、新寨兩村)。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高頭東山房第十二世江尚全,於明朝成化年間攜子孫從高頭先遷南寨,後轉遷縣城,後裔分遷下坑、新寨兩村,現已繁衍28代150餘戶800餘人。
建國前,遷縣城居住的還有從坎市鎮清溪村第二十世江雨岩;從高頭大嶺下遷來的江氏裔孫,他們是來縣城看守江氏宗祠的。建國後,江氏裔孫因從政、從教、從商等各種途徑來縣城定居的,人口約有200餘人。
高頭鄉
高頭鄉有高東(東山)、高北(北山)、高南(南山)、梅花石、高聯(大嶺下)等5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均為江姓。元朝初年,上杭三坪開基的江氏第113世(永定第一世)江八郎之曾孫江百八郎攜帶幾個弟弟從三坪出發先遷大溪,後兄弟分別擇地分居,長兄江百八郎遷高頭銀山崬西南坡崗北頭開基。到第八世江成海生五子,除長、次子外遷海澄、平和外,留居高頭的三個兒子分遷三山,即三子江添澄遷東山;四子江添洧遷北山;五子江添滿遷南山,後裔又分遷梅花石、大嶺下等地。現已繁衍28代2000餘戶萬餘人。
陳東鄉
城東庵背江屋。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百十二郎後裔,永定第十一世江壽元後代。江壽元之長子江志廣從高頭東山遷入開基,現已繁衍120餘戶700餘人。屬江添澄裔孫。
城東江高華村。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高頭第九世江添澄裔孫江沾於清代中期從高頭東山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10餘戶50餘人。
共星水尾江屋。江壽元次子江志三從高頭東山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20餘戶100餘人。
雨頂坪村。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高頭南山添滿房第十三世江正笏於清朝中期從高頭南山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50餘戶200餘人。
岐嶺鄉
龍湖村江屋(含內江屋、外江屋)。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16世(永定第四世)江百八郎傳下高頭南山房江添滿的一支後裔,第十七代江正笏首遷陳東兩頂坪,後其兩個曾孫轉遷歧嶺龍湖江屋開基。其中江恢新居東稱外江屋,二十世江仁軒居西稱內江屋。現已繁洗28代20餘戶100餘人。
湖坑鎮
南溪南江、實佳兩行政村為江氏聚居地。南江含水尾樓、石扁頭、橋子頭、梅子壩、橋面、茅坪等自然村;實佳含黃臘坑、高乾、蛟塘、中山、架里、凹口等自然村。(除茅坪為高頭北山房第十三世江鮮裔孫外),其他全部是高頭南山房第十三世江世琥(南山公)裔孫。第十六世江心學派下的有水尾樓,第二十一世江福振也居水尾樓;第二十世江禹潛居架里;第十八世江奮榮居石乾;第十九世江土開居坪尾;第十八世江鼎球居高乾、黃臘坑;第十三世江承球居梅子壩;第十八世江獻球居橋子頭;第十六世江心道居石扁頭;第十六世江心奎居樓子角、橋頭和實佳的蛟塘。實佳的凹口、中山和南江的石扁頭又屬第十四世江壽山派下的裔孫。現已繁衍28代約900餘戶5000餘人。
奧杳東山江屋。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16世江百十二郎的第七世孫江元九於明朝初期從大溪莒溪遷入定居,現已繁衍27代10餘戶70餘人。
下洋鎮
月流村江屋。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高頭東山第十九世江山澤(江東峰後裔)於清朝中期從高頭東山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8代20餘戶130餘人。
洪山鄉
尚賢村江屋(又稱上田樟)。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16世(永定第四世)江三九郎於宋末元初從上杭三坪村遷入開基,現已繁衍25代20餘戶100餘人。
仙師鄉
務田村江屋(原名武義坪村)。該村江姓開基始祖系江氏第115世(永定第三世)江八郎之孫三世念二郎先遷淅灘。之後念二郎之孫江四一郎、四二郎、四四郎、四七郎搬徙豐市河頭城。接著該村第五世江六一郎、六三郎(四七郎之子)到務義坪開基。但其後裔卻又先後遷徙大埔產坑、閩南等地,而留居的是六二郎之孫該村第八世江源遠,後江源遠成為務田村江姓的開基始祖,現已繁衍28代400餘戶2000餘人。
第四章、永定江姓(譜牒)
《永定江氏宗譜》,2003年秋出版,江長武、江培坤為顧問,主編江林宣,常務副主編江文野,副主編江城。由江聯芳作序。該譜分入閩前江氏公譜、入閩後江氏總譜和江十八郎系譜,後分4個分譜、4個支譜、2個系譜,全面、翔實記述永定江氏源流、遷徙、繁衍、人口、人物、祖訓等情況,是建國後江氏一部較完整、較符合地方志要求的一部宗譜,全書約150餘萬字。
第五章、永定江姓(文物)
祠廟
永定區城江氏宗祠:據說建於明代,由上杭江八郎傳下遷居永定各地和廣東大埔黨坪的各房江氏裔孫建造,內有杭永江姓始祖江八郎妣劉、張孺人及其一脈宗支神位。祠堂楹聯為:“式訓以詩書,天稟賦就擊缽成詞,擅彩筆之五花,遠溯齊梁情士;傳家惟忠孝,報國抗疏輓車終養,振綱常於千古,歷稽漢宋名人。”1949年以前,每年清明節由高頭百八郎裔孫、廣東黨坪念三郎裔孫輪流主祭,儀式十分隆重,豬羊五牲俱全。1950年土改後改建為縣新華書店。
南溪實佳雙水廟:清朝中期有人將慚愧祖師神位從梅縣陰那山攜回村內家祀,因其“靈感”,後成為全村的神明,並在此立廟奉祀。20世紀50年代,在僑胞的捐資下由江衍河等人牽頭重修。1994年又由江衍奕、江漢平等人倡議集資重建,坐北朝南,大門朝東,連庭院寬,內主祀慚愧祖師。過去,每10年回梅縣割香一次。每三年回梅縣進香並在村里作大福,是時化裝踩街游村,鑼鼓喧天,熱鬧非常。
土樓
承啟樓:位於高頭鄉高北村,建於明崇禎末年,竣工於清康熙年間,歷時半個世紀,建築總面積5376.2平方米。整座圓樓設定共四層、每層72個房間,所用木料千餘之方米,磚瓦1000多萬塊,土石灰總量1200萬公斤以上。全樓的公共設施,除廳堂院落外,有2口水井、一個大門、3箇中門、8個側門、8個檐廊拱門、8個防衛巷門,上百樓梯和連線上下四層,里外5圈的走郎約1500米。全樓總計414間,曾居住過80餘戶600餘人。
承啟樓大圓樓是中國客家土圓樓的代表作,1981年被中國文物管理局編入《中國名勝詞典》,與北京故宮和河北秦皇島的山海關共媲美;1986年又被國家郵電部繪作福建民居圖案製成郵票向全國發行。以此為起點,承啟樓大圓樓正式進入國家名勝古蹟之林,並以中國民居系列代表作之一的高大形象走向世界。現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第六章、永定江姓(人物)
江之永
(1887~1925),字慎修,號從先,鳳城南郊豪士巷人。清末和民國初,曾任縣勸學所長、教育局長、省議會議員等職。民國14年4月13日歸途中,應邀乘坐運載軍餉之船,行至沙縣,盜匪劫船,墜水罹難。
江董琴
(1888~1933),高頭鄉北山村人。北伐東路軍政治部主任,湖北省公安廳廳長。1933年為陳銘樞、蔣光鼎等策應“福建事變”,往廣東聯絡時,被陳濟棠部屬繆培南殺害。
江岩
(1911~1970),原名江能達,高頭鄉南山人。1927年參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永和靖游擊大隊長。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永和邊特派員、永和靖縣委書記。解放戰爭時期,任永和埔縣委書記兼永和埔靖獨立大隊政委、永定縣軍管會主任、縣委書記兼縣長。建國後,任永定縣縣長、縣委第一書記、龍巖地區中級法院院長、龍巖專區副專員等職。
江乾華
(1918~1985),高頭鄉高南人。1935年參加紅軍游擊隊,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特務營班長、六支隊通訊排排長、淮南軍分區高郵支隊教導隊隊長、獨立旅四團連長、華東第四榮校大隊長、東北第四榮教政治委員、東北合江省湯原縣縣長、東北軍區解放二團團長、整訓四師十九團團長、獨立十六團團長。建國後,任東北軍區航空處器材科長、東北軍區空軍興城療養院院長,瀋陽第四橡膠廠副廠長、瀋陽第四橡磁膠廠廠長,1980年離休。
江如芳
(1932~2001),字建平,湖坑鎮南溪南江人。1949年參加閩粵贛邊縱隊永和埔獨立大隊,同年加入共青團,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福建軍區兼第十兵團政治部和組織部幹事、福州軍區黨委秘書、軍區首長秘書、福州軍區《前線報》副總編輯、福州軍區政治部秘書長、江西宜春軍區政治委員等職。1986年離職定居於南京北崮山干休所至逝世。
江兆文
(1924~),又名慶人,高頭鄉高南人。1946年往香港,1962年開始經營房地產業,1972年又先後創辦香港南康紡織漿染廠、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藤器公司、永定高頭金山茶葉精製廠及與永定林化廠合辦的三林化工廠。80年代起,熱心公益,先後捐贈永僑聯、高頭鄉政府、金豐中學等汽車多部;贈織布機80台支援家鄉發展工業;捐助金豐中學辦學1300餘萬元,高南國小及各項福利事業等200餘萬元。在縣內投資項目有洋多水電站、下洋百丈寨電站、金德啤酒廠等。他是香港同鄉會會長、香港閩西同鄉會和澳門閩西同鄉會名譽會長、金豐中學名譽校長,永定中醫院名譽院長、閩西大學校董會副董事長等,龍巖市榮譽市民。
江朝燦
(1932~),字哲倫,高頭鄉高東人。1949年去台灣。歷任排長、連長、營長、旅長、師長、國防部助理次長、處長,獲少將軍銜。
江存晉
(1942~),高頭鄉高北人。1960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畢業後進入北京航天部首都航天機械公司工作。歷任工藝員、車間副主任、主任。1980年評為工程師,1987年升為高級工程師。1997年8月授於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運載火箭技術的研究和生產工作,其研究成果獲航天部二等獎。
江斌
(1930~),原名文武,湖坑鎮南溪茅坪村人。早年投身革命,1956年結業於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歷任指導員、教導員、區委書記、團縣委書記、講師、閩西群藝館館長,劇協主任、鋼鐵廠工會主席等職,是中國民間文學家協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歷史學會會員、福建省民俗學會理事、閩西客家學研究會副會長、〈客家縱橫〉雜誌副主編。1985年離休,廳級待遇。
江宏真
(1948~),祖籍永定,出生印尼。1981年起任龍溪地區水利水電局技術幹部、副科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主任、副秘書長等職。1990年任東山縣委副書記、東山縣縣長。1993年任中共雲霄縣委副書記、縣長,1995年任漳州市僑務辦主任兼外事辦主任。1997年後任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副主席。
江棣章
(1948~),高頭鄉高南村人。1977年任龍巖賴坑煤礦礦長,1985年後歷任龍巖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主任、黨委書記;連城縣委常委、副縣委;永定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龍巖市(縣級)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市委書記。1997年任龍巖地委委員、新羅區委書記。1997年撤地建市後,任中共龍巖市委常委、新羅區委書記,龍巖市人民政府黨組副書記、常務副市長。
編輯說明
一、本姓氏按縣方誌委從1984年開始蒐集普查到1987年下限在永定縣境內用漢字記錄的112個單字姓。本志下限至2004年12月底,除永定礦務局外,永定縣境內仍收錄105個單字姓。
二、人口在5000人以上,且又有族譜或資料依據的規劃詳述,沒有族譜或資料依據的按筆劃順序簡述。人口在萬人以上,沒有任何資料依據的,待有資料時再補上詳述。
三、本志的姓氏代數,凡追溯到授姓代數的一律用阿拉伯字,本縣代數加括弧並用大寫漢字,以示區別,繁衍代數戶數人口一律用阿拉伯字。清代以前紀年用漢字,下括公元年號;民國紀年用阿拉伯字、下括公元年號。
四、姓氏標題及行文一律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1986年10月10日重新公布的標準簡化字為準,個別追溯到遠古年代的地名、人名有出現繁體字或異體字,為體現當時的情況,本志作適當的維持或保留。
五、本志的編目設定一般按省方誌委和市志委岩志委[2004]8號檔案要求進行設定,並結合本縣實際,文物節中有個別村、鎮(鄉)增設土樓或其他景點,規格為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
六、人物(名人)是根據各姓氏上報資料和縣方誌委所掌握蒐集到資料進行篩選取捨。古代指擔任知縣以上,且較有影響,作有傑出貢獻的人物,近代按省方誌委要求收錄副廳級以上人物,並結合本縣實際,對百歲以上老人或在我縣有重大貢獻的著名烈士也收錄其中,同時還收錄一些本縣籍在海外的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
第七章、實佳村江氏族譜
實佳村江氏來歷
❶入閩始祖(江氏第110世江萬傾為江氏閩西籍的入閩始祖)
❷入永始祖(江氏第113世江八郎為江氏永定籍的入永始祖)
❸江氏109世(江曄,江氏“入閩始祖”)→江氏110世(江萬傾)→江氏111世(江鐸)→江氏112世(江肇)→江氏113世(江八郎,“入永始祖”,永定江姓的開基始祖,尊稱為“一世祖”)。江氏第113世江八郎在寧化石壁定居後,妣劉、張氏,生十二郎、十三郎、十四郎、郎(未詳)四子。
實佳村十九世祖
鼎球公(十八世祖)之長子士月公(十九世祖淵朗公),諱清浪,號淵浪,開基南溪坑頭(即今“實佳村”)自造東月樓一所。妣蘇、蘇、黃、呂氏。共生十子(廿世祖十兄弟以“源”字帶頭):長房興溪(源發)、二房乾溪(源財)、三房萬溪(源萬)、四房鎮昆(源開)、五房源溪(源興)、六房松溪(源榮■)、七房旺溪(源華■)、八房建溪(源意■)、九房成溪(源滿)、十房征溪(源足)。
❶【長房】興溪公,諱興侖,名源發(大婆太蘇孺人二子之一),生於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卒於乾隆四十一年八月十三日。生子:昌裔、旦裔、錦裔。長房片【鹹慶樓興慶樓(壩尾)、天慶樓(俗稱“新樓”)、餘慶樓、環慶樓(俗稱“新寨”)】。
❷【二房】乾溪公,名源財(大婆太蘇孺人二子之二)。子俊裔公等生子:俊南。俊南公子信賢公生子:達軒、餘三子名失記。南片【向五樓、南永樓(俗稱“橋頭樓”)】。
❸【三房】萬溪公,諱興聚,字源萬(又蘇孺人四子之一)。妣余氏。生子:守平、守安、守清、守吉、守和、守昌。老樓片【東興樓及之前東月樓,俗稱“雙巴圍”】。
❹【四房】鎮昆公,諱興載,字源開(又蘇孺人四子之二)。妣劉孺人,生三子。長贊成、次德成、三德亮。永盛片【永盛樓、遠昌樓(俗稱“新樓”)、永昌樓(俗稱“圓寨”)、祝三樓“南片”】。
❺【五房】源溪公,諱興登,號源興(又蘇孺人四子之三)。妣余、陳氏。生子:季裔、珍裔、芹裔、佩裔、秀裔。五子之一有裔孫,但名失記多代。老樓片【東興樓(俗稱“雙巴圍”)】。
❻【六房】松溪公,字源榮(又蘇孺人四子之四)。
❼【七房】旺溪公,字源華(黃孺人四子之一)。
❽【八房】建溪公,字源意(黃孺人四子之二)。
❾【九房】成溪公,諱興裕,號源滿(黃孺人四子之三)。妣黃氏。生子:能習(入)、倫裔(入)。南片【南興樓(俗稱“溪背樓”)】。
❿【十房】征溪公,諱興能,號源足(黃孺人四子之四)。妣林氏。生子:林裔、凰裔、鳳裔、遠裔。老樓片【南安樓(俗稱“水缸蓋樓”)】。
第八章、實佳村世祖詩歌
一世八郎妣張劉,二世十二劉錢昌
[贈太師周國公號偉斎][號古崖,字萬頃]
01、一世祖,考八郎公,妣張、劉孺人,生四子,長子十二郎(二世祖十二郎公)、次子十三郎、三子十四郎、四子(未詳)。由上縣寧化石開基創業。
02、二世祖,十二郎公,妣劉、錢孺人,由上杭居住,生五子,長子十八郎(三世祖十八郎公)仍居上杭三坪,次子念一郎回遷江西南康,三子念二郎先遷浙灘。其8世孫源遠公開基務義坪(今屬仙師鄉),源清公則往五坑(原屬洪山鄉,因建棉花灘水庫,今集體搬遷到金砂鄉)定居。
三世十八妣邱姓,三位世祖在上杭
四世百八周娘到高鄉
03、三世祖,十八郎公,妣邱孺人,上杭(三坪)居住。妣邱孺人,上杭(三坪)居住。繁衍最旺的當屬三世祖十八郎公,其裔孫七世祖元九公於明初另在奧杳落戶。溯水而上至高頭開基的是四世祖百八郎公,尚賢的開基者是四世祖三九郎公,灌洋的是四世祖的四六郎公裔孫十三世祖廷珊公於明嘉靖年間到此蕃衍子孫。
04、四世祖,百八郎公,妣周孺人,由高頭開基。元朝初年,上杭三坪開基的江氏第113世(永定第一世)江八郎之曾孫江百八郎(四世祖百八郎公)攜帶幾個弟弟從三坪出發先遷大溪,後兄弟分別擇地分居,長兄江百八郎(四世祖百八郎公)遷高頭銀山崬西南坡崗北頭開基。到第八世江成海(八世祖成海公)生五子。
五世千十劉九娘[劉久妣],六世念六廖安詳
[廖三娘]
05、五世祖,千十郎公,妣劉孺人。
06、六世祖,念六郎公,妣廖孺人。
七世五十八郎黃婆太,八世成海林氏娘
[林八娘]
07、七世祖,五十八郎公,妣黃孺人。
08、八世祖,成海公,開基三山,妣林孺人,生五子。長子、次子外遷海澄、平和;留居高頭的三個兒子分遷三山,即三子江添澄(遷東山);四子江添洧(遷北山);五子江添滿{(遷南山)九世祖添滿公}。
九世添滿林婆太,十世觀寶官賴汪
09、九世祖,添滿公,妣林孺人,生一子(十世祖觀寶公)。開基山南自造祖祠,呼琴形,坐南向北,巳山亥。
10、十世祖,觀寶公,妣官、賴、汪孺人。汪孺人生一子名顕(十一世祖顕孟公);官孺人生一子名達。
十一顕孟劉連妣,十二積寶呂亦昌
11、十一世祖,顕孟公(孟郎),妣劉、連孺人,生四子。積珠、積玉、積金、積寶(十二世祖積寶公)。
12、十二世祖,積寶公,妣呂孺人,生二子。世琥(十三世祖南山公)、世寬。
十三南山汪姓配,十四愛山黃與張
13、十三世祖,南山公(世琥),妣汪孺人。號石世公,生四子。長頂山、次愛山(十四世祖愛山公)、三壽山{第十四世江壽山派下的裔孫居實佳的凹口、中山和南江的石扁頭}、四業山。【南溪南江、實佳兩行政村為江氏聚居地。南江含水尾樓、石扁頭、橋子頭、梅子壩、橋面、茅坪(除茅坪為高頭北山房第十三世江鮮裔孫外)等自然村;實佳含黃臘坑、高乾、蛟塘、中山、架里、凹口等自然村。全部是高頭南山房第十三世江世琥(南山公)裔孫】。
14、十四世祖,愛山公(諱湞,號愛山公),妣黃、張孺人。伯元生一子(號懷山,十五世祖懷山公)。【大明癸亥年公壽八旬加四】。
十五懷山李婆太,十六心學蘇氏娘
15、十五世祖,懷山公,妣李孺人,生六子。長心學(十六世祖心學公)、次心勲、三心道、四心奎(第十六世江心奎居樓子角、橋頭和實佳的蛟塘)、五心窠、六心益。【公壽八旬加六於大清順治六年巳醜歲正寢,李孺人壽八旬加八於大清順治九年壬辰歲內寢】。
16、十六世祖,心學公,妣蘇孺人,生四子。長文甫、次融甫(十七世祖闇來公)、三普甫、四顕甫。
十七闇來蘇孫配,十八鼎球蘇氏昌
17、十七世祖,闇來公(融甫),妣蘇、孫孺人。孫無生,蘇生八子。
❶長房奮球公,住高頭南山新洋生產隊。
❷二房楚球公,住高頭南山下橋面八角樓(坪尾)。
❸三房振球公,住梅花石上橑。
❹四房在球公,住梅花石下橑。
❺五房鼎球公(十八世祖鼎球公),住實佳村高乾黃臘。
❻六房成球公,住枚子壩。
❼七房善球公,移居平和縣州富大溪。
❽八房貢球公,移居平和縣州富大溪。
18、十八世祖,鼎球公,妣蘇孺人生四子。長士月、次士生、三士芹、四士拔。(公高頭移至田背居住,自造房屋)。
❶長房士月,又名淵朗公(十九世祖淵朗公),居住實佳村。
❷二房士生,又名映暉公,居住黃臘坑。
❸三房士芹,無祠其產業交鼎球公,共日祭墓。
❹四房士拔,又名仰懷公,居住高乾。
十九淵朗開坑頭,蘇蘇黃呂十子旺
19、{淵朗公,諱清浪,號淵浪開基南溪坑頭(即今“實佳村”)自造東月樓一所,白手起家}。
❶大婆太(蘇孺人)生二子,長興溪、次乾溪。
❷又蘇孺人生四子,萬溪、鎮昆【(原名鎮溪)二十世祖鎮昆公】、源溪、松溪。
❸黃孺人生四子,旺溪、建溪、成溪、徵溪。
❹呂孺人是最後一個。
………… ………… ………… ………… …………
20、二十世祖,鎮昆公(原名鎮溪,因下南溪有一人同名做壞事,怕連累,故改名鎮昆公),妣劉孺人,生三子。長贊成、次德成(廿一世祖)、三德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