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客家土樓志

永定客家土樓志

福建省西南部的博平嶺和玳瑁山之間,永定河金豐溪汀江等河流自北向南匯入廣東韓江。河道兩岸的平地、丘陵地帶和少數山區,散布著被譽為“建築奇葩”、“世界奇觀”的數以萬計的民居建築,這就是永定客家土樓。

土樓通常指以生土夯牆與木構架組成承重結構的聚族而居的圍合式樓房。永定當地人稱之為“圍樓”、“圓寨”,或直呼樓名。其中具有封閉式、圍合型特徵,被譽為“東方古城堡”、“家族小王國”的大型圓樓、方樓、五鳳樓,宏偉壯觀,最具特色,引人注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永定客家土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永定客家土樓造型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大型圓土樓。國外一些遊客稱它酷似天外飛碟,又像是地上冒出的碩大的蘑菇。此外,永定縣境內還有多邊形樓、方圓結合形樓、半月形樓、銃角樓、階梯樓、“一”字形樓等形態各異的土樓民居。2000年土樓普查資料顯示,永定客家土樓共有2萬多座(其中圓形土樓362座),遍布全縣24個鄉(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定客家土樓志
  • 地理位置福建省龍巖市永定縣
章節,永定客家土樓志簡介,

章節

彩圖
凡 例
概 述
大事記
第一章 土樓起源與發展
第二章 土樓類型、分布與…
第三章 土樓建造
第四章 土樓特色
第五章 土樓群和名土樓選…
第六章 土樓文化
第七章 土樓研究
第八章 土樓人物
第九章 土樓管理與保護
第十章 土樓申報“世遺”…
第十一章 土樓旅遊
附 錄
編纂始末
總編室和評審稿人員
參考書目及文章
永定客家土樓志
永定客家土樓志

永定客家土樓志簡介

永定縣屬龍巖市,介於北緯24°23′—25°05′、東經116°25′—117°05′之間。東連南靖縣,東南與平和縣交界,西南與廣東省大埔縣、梅縣接壤,西北與上杭縣相連,東北與新羅區毗鄰。全境東西最寬距離68公里,南北最長距離80公里,總面積2223平方公里。縣內居住著漢民族的一個分支——客家民系,除培豐鎮孔夫、長流、嶺東近萬人兼講“金子學”方言外,全縣通行客家話。居民一向以農耕為主。2008年,全縣轄10個鎮、14個鄉,共有13.17萬戶、47.25萬人,99.85%為漢族。縣人民政府設在鳳城鎮。
永定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常年最熱為7月,月平均氣溫27.5℃;最冷為1月,月平均氣溫11.1℃。年降雨量大多在1400毫米—1800毫米之間。地貌以丘陵低山為主,山巒重疊,植被茂密,森林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都十分豐富。是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區、山區、林區、水資源區、礦區、煙區、僑區和對台工作重點縣。境內公路四通八達,龍(岩)梅(州)鐵路從腹地穿過。
永定客家土樓建造歷史源遠流長。它最早產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的發展,至清代、民國達到成熟時期,並一直延續至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90年代以後,除少數邊遠山區外,土樓建築模式逐漸退出永定縣民居建築領域。
永定客家先民大多是從中原地區南遷的漢族移民。東晉以降,“五胡亂華”、“安史之亂”和“靖康之變”,造成中國北方地區一次次的劇烈動盪,迫使大量中原漢人背井離鄉,舉族南遷。南宋詞人辛棄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的深長慨嘆,即是無數中原漢人南遷時的心緒寫照。他們先後來到被當政者稱為“草莽之墟、險釁之地、閩之絕域”的上杭縣南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既要防禦自然災害、山林野獸的侵襲,又要與先住民進行生存競爭和抗擊盜匪的劫掠,杌隉之象,磨難與艱辛可想而知。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客家先民飽嘗饑荒戰亂、流離失所之苦,迫切需要建造既能棲身又可防禦的居所。他們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生土、木材等材料,運用中原夯土版築技術,建造樓堡。這便是永定客家土樓的雛形。爾後,隨著建築技藝日臻成熟,永定客家土樓由粗放而精細,由簡陋而精緻,功能也日趨完善,並經歷從方至圓再到方圓及各種變異形狀並存的發展過程。清代條絲煙業的興起,為永定客家土樓的建造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縣內居民大興土木,大量建造土樓,土樓建築進入鼎盛時期。現存規模較大的土樓,如湖坑南溪衍香樓、洪坑奎聚樓,高陂富嶺裕隆樓、上洋遺經樓,撫市新民永隆昌樓、永豪樓等,都是這一時期建造的。
由於縣內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差異的影響,土樓類型的分布也有很大的不同:汀江、永定河流域以方樓居多,圓樓極少;金豐溪流域的土樓中,方形、圓形並存,圓形土樓主要集中在這一流域內;五鳳樓多分布在永定河流域。
永定客家土樓規模宏偉,結構奇巧,堅固無比,造型精美,集居住、防衛、防地震等於一體,具有結構科學、布局合理、冬暖夏涼、通風采光、排水順暢等諸多優點,非常適宜人類居住。所以,歷千年而不衰,並傳播到鄰近各縣。
永定客家土樓除了具有使用價值之外,還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一座土樓就是一本歷史教科書,一個土樓群就是一個歷史博物館,真實地記載著土樓演變的歷史:從無石基(石腳)到砌石裙到砌半石基再到砌高石基,這是一部有關土樓石基演變的通史;永定客家土樓的建築與條絲煙加工、銷售業的興衰如影隨形,這是一部永定經濟和土樓建築的興衰史;地勢相對平緩、治安相對較好的汀江、永定河流域以方樓和五鳳樓居多,而地勢相對高峻、治安相對較差的金豐溪流域則方樓、圓樓並存,這是一部反映較長時期內永定社會的治安史。
永定客家土樓從擇址、設計到施工,都蘊含豐富的科學道理。如土樓巧妙地避開“窠煞”,大都坐北朝南,一年四季陽光充足,因此住在土樓里倍感舒適;砌築石基、生土加工、夯牆整牆乃至立柱安梁、釘瓦桷、蓋瓦以及布設防火防盜設施的各道建築工序;夯牆的生土須有一定含砂量,並經過反覆翻鋤發酵;在牆體內埋設“牆骨”;牆體自下而上逐層減薄;土樓內部布局等,都有一定的科學道理,被現代建築界加以研究、學習和借鑑。
永定客家土樓融入秀美山川之中,與周邊的山、水、田、路、橋、林等自然景觀渾然一體,和諧協調,給人以豐富的視覺享受。其內部裝修有粉刷和油漆,裝飾有雕塑和繪畫。這些裝修、裝飾,或流光溢彩、古色古香,或栩栩如生、形神兼備。藝術品位極高,使土樓顯得更加富麗堂皇,美不勝收。湖南美專的師生就曾在古竹大德村的欽鑫樓居住一個多月,以周圍的土樓“模特”為對象寫生。
永定客家土樓文化底蘊豐厚。明成化十四年(1478),朝廷從上杭縣析出五里十九圖建縣,取“永遠平定”之意,定名為永定縣。置縣為永定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中原漢人的後裔開始站穩腳跟,休養生息,崇文之風得以盛行。他們晴耕雨讀,以耕讀傳家。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便於設立私塾,開辦學堂、文館,其結果是土樓人家讀書上進的風氣日盛,一時“文風朴茂,甲第巍科得為數郡冠”。據民國《永定縣誌》載,自建縣至清末,永定共高中文武進士36人,文武舉人336人,貢生488人。有了“一家三進士”、“四代五翰林、一進士、四舉人”、“父子登科”等科舉史上罕見的佳話。現當代,更是人才輩出,走出國家領導人張鼎丞及王平水等14位開國將軍,著名愛國僑領胡文虎,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中科院院士盧嘉錫、盧衍豪、盧佩章、林尚安,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以及博士、碩士等,更是不勝枚舉。而土樓內世代相傳的客家傳說、故事、歌謠、山歌等民間藝術以及族規、家訓和眾多的對聯、匾額,無不體現客家人敬祖重儒、崇先報本的理念,涵蓋歲時節令、婚喪節慶、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穿著飲食等方方面面,處處展示土樓人家淳樸厚道的民風。土樓文化集中展現客家人勤勞勇敢、敦族睦鄰、團結協作、吃苦耐勞、崇文重教、開拓進取的精神內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期以來,土樓“養在深閨人未識”,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開始得到國內現代建築科學界的關注和賞識。1957年,南京工學院張步騫、朱鳴泉、胡占烈等專程到永定鄉村,對傳統生土民居進行為期數月的考察,隨後發表《閩西永定縣客家住宅》一文。同年,南京大學建築系劉敦楨教授撰寫的、被國內學術界譽為“中國民居開山之作”的《中國住宅概說》由建築工程出版社出版,該書首次使用“土樓”這一名稱,並用很大的篇幅介紹永定土樓。由於學者的推介,60年代初,土樓研究擴及日本、美國學術界。1978年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永定土樓研究欣欣向榮。1982年9月,在河南鞏縣召開的全國性學術討論會上,永定籍青年研究人員盧興全宣讀他撰寫的《永定土牆大樓建築》論文,引起巨大反響,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建築工程院系教授、研究生,以及法國、秘魯、比利時、日本等國和中國香港、台灣等地的專家學者慕名紛紛前往實地考察,土樓研究的熱潮此起彼伏,方興未艾。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土樓旅遊熱的日漸升溫,尤其是1995年、2001年、2004年,永定縣先後三次舉辦客家土樓文化旅遊觀光節,永定縣委、縣政府及時提出“旅遊興縣”的口號,確定“東樓西湖”的旅遊格局,健全土樓管理機構,制訂保護管理規定,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土樓的管理與保護。根據“修舊如故”的原則,在對國家保護級土樓進行必要維修的同時,還在有關土樓交通、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土樓周邊環境整治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土樓旅遊業呈現逐年迅猛增長的態勢,前往土樓旅遊觀光的人絡繹不絕。在此期間,中央、省、市、縣各級新聞媒體以及文藝團體和人士多層次、多渠道宣傳土樓,學術界專家對土樓的研究蔚然成風,以土樓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和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版面世,從而使永定客家土樓聞名世界。
1998年,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土樓,永定縣委、縣政府決定把永定客家土樓申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繼棉花灘水電站和梅坎鐵路之後的第三大重點工程,全縣幹部民眾在輿論宣傳、資金籌措、設施建設、申報區環境整治、申報文本編寫等方面,緊張有序地積極開展工作。2007年8月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委派專家狄麗玲博士到“三群”(初溪、洪坑、高北土樓群)、“兩樓”(衍香樓、振福樓)進行現場考察評估。同年12月和2008年3月,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先後在法國巴黎召開專門會議,最後確定將永定土樓在內的福建土樓列為正式提請世界遺產大會的審議表決項目。2008年7月上旬,世界遺產委員會在加拿大魁北克市召開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當地時間7月6日下午(台北時間7月7日清晨),福建土樓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提議獲世界遺產委員會21位成員一致通過。至此,福建土樓成為全國第36處、福建省第2處世界遺產。喜訊傳來,永定舉縣上下歡欣鼓舞。自7月10日至12日,舉辦第四屆土樓文化節,開展慶祝活動,盛況空前。
永定客家土樓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給永定人民帶來了無上的榮光,無限的機遇,無量的前途,但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隱憂,保護、利用土樓任重道遠。永定人民一定會實現自己莊嚴的承諾,以對歷史負責的精神,更加精心地保護好、利用好這份全人類共同的珍貴的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