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安沙山歌
- 非遺級別: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藝術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價值,
歷史淵源
100多年前,長江鎮還是一個長滿蘆葦的荒灘,直至1921年,才由當時的墾殖社築堤圍墾,稱其為永安沙。隨著圍墾面積的不斷擴展,大批農民紛至沓來,帶來了耕種捕織技術,也帶來了方言風俗習慣,還帶來了民謠山歌小調。在生產生活的交往中,大家互教、互學、互唱,切磋、交流、改進,逐漸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永安沙山歌。
藝術特徵
永安沙山歌具有山歌、民謠、兒歌等特色,深得人民喜愛。永安沙山歌,不用樂器伴奏,就憑歌手好嗓調,他們在不同場合、不同地點都隨時唱起。永安沙山歌是在集體勞動中形成的,乾不同的活,唱不同的歌。車水有車水山歌,打麥有打麥山歌,鋤草、耥稻都有山歌,挑擔種類區別不同,山歌也不一樣。
永安沙山歌句式基本整齊,內容通俗易懂,語音鏗鏘,節奏鮮明,強調音樂性,押韻動聽。
傳承保護
1980年以後,組織開展了廣泛深入的徵集活動,收集了大量的資料,通過人工刻寫,彙編成冊。1988年,江蘇省進行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普查校集工作,長江鎮文化站在搶救過程中陸續收集整理了一部分山歌,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長江鎮文化站獲得江蘇省藝術藝術學科規劃領導小組獎勵證書。但永安沙山歌還是難以得到繼承和發展,在青少年中,很少有人演唱,再加上老藝人的逐年過世,永安沙山歌瀕臨生存失傳的危機。
傳承人以鎮文化、老幹部等部門建立了永安沙民間音樂協會,完善民間樂隊報建手續,規範拓展山歌民謠項目內容,編印了永安沙號子、山歌材料,形成彙編,培養了一支高水平的創作隊伍,發展一批高水平的演唱隊伍。
社會價值
在永安沙,人民民眾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山歌。過去,絕大多數的山歌都是在農耕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歌聲是人們勞動的有力助手。現在大多數的人唱山歌,被當作是人們閒暇時,進行消遣娛樂的聯歡活動,可以提高人民的精神面貌,改善勞作後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