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燈
- 批准時間:2019年2月25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三明市
- 保護單位:永安市小陶鎮文化事業服務中心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燈是小陶鎮劉姓村民流傳的一種民間游燈古俗,是為了紀念跟隨漢光武帝劉秀復興漢室的28位開國元勛。相傳王莽末年,劉秀南陽起兵,經過數年征戰,終於在鄗陽登基稱帝,改元建武(25年),史稱漢光武帝。劉氏後人感念雲台二十八將之豐功偉績,對應天上二十八星宿,用竹篾、色紙等製成28種動物造型,以游燈的形式世代緬懷相沿成俗,該花燈現僅遺留在永安市小陶鎮。
由於製作工藝複雜、隊伍龐大、耗資多,加上劉氏家族居住分散,1986年後,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燈活動被迫停止了30年之久。
2005年,傳承人劉昌汀召集劉氏宗親成立聯誼會到處籌款,憑著父親的指導、自己的記憶,並聯繫利用媒體平台,於2007年,在福建省省檔案欄目組的幫助下恢復了其中的十二宿花燈。
2016年,二十八宿花燈全部恢復,還應邀在全國第11個非遺文化遺產日,到福州三坊七巷亮相。
民俗內容
據《彭城劉氏族譜》記載,劉氏在小陶鎮,每30年祭祖一次。二十八宿燈由御駕、二十八宿燈和後台及花燈組成,每次出場要達到120人以上。御駕是由皇帝、太監、宮女等15人組成;二十八宿燈由二十八宿花燈與二十八把戰旗共56人組成,二十八宿花燈取材簡單,由竹篾、苧麻、色紙構造而成;後台是鑼鼓、嗩吶及花燈隊共60餘人組成。花燈、鑼鼓走在前面、御駕走中間,二十八宿燈緊跟其後,上場後御駕人員上台表演,花燈隊及後台站在台兩側,二十八宿燈站在台前。御駕表演完後,二十八宿燈開始表演,有打圓台、雙魚戲水、卷席筒、穿籬笆、關公游城、竄風爐柵、茶盤角等7種套路。
正月十六二十八宿花燈表演結束,服裝裝箱封櫃放入祖祠,燈具送至村尾、水口處焚燒,有“送神歸天”,迎福、祈福、討好彩頭之意。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劉昌汀,1953年10月生於永安小陶,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燈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985年隨主事的父親劉瑞如,參加二十八宿花燈的籌備和表演活動。
保護措施
二十八宿花燈的傳承,離不開劉氏家族的努力。他們不僅在家族內部培養花燈製作者和表演者,為二十八宿花燈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而且主動對接當地校園,讓非遺文化走進學生心中,不斷讓小陶福文化亘古綿延。
永安市小陶鎮文化事業服務中心為“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燈”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主要表演
由120餘人組成的二十八宿花燈隊頻繁的參加民俗活動,2016年3月參加福建省長汀劉氏宗親祭祖大典;2016年6月在全國第十一個非遺日亮相福州三坊七巷;2016年11月參加永安劉氏宗親祭祖大典。
2019年,永安小陶二十八宿花燈在國際(永安)竹具博覽會小陶專場展示上進行首場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