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吹打

永城吹打

永城吹打是重慶市的山地農村,民間吹打樂是最普及、最活躍、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音樂形式。重慶綦江縣位於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東南結合部,一條綦河從貴州桐梓縣花壩火盆洞發源,在綦江縣境蜿蜒蛇行了230多公里,這才折頭奔江津流入長江。而綦河兩岸,竟活躍著民間吹打樂班400多個,還自成體系形成流派:以三角鎮為界,往西走,“宮娥派”衍成氣候;往東走更有“馬蜂聲派”,也就是掩藏在青山綠水間的“永城吹打”,那是中國西部最具代表性的山地吹打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城吹打
  • 簡介: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 代表:劉家樂班
  • 介紹:與“湖廣填四川”有關
歷史,特點,

歷史

永城吹打,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其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劉家樂班,迄今已傳承了十八代人。劉家樂班是明朝時期湖北孝感犀牛坪的劉義文創立的,當時僅有6個人。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樂班第七代傳人劉繼梳舉家遷往四川,嗩吶和鑼鼓家什也被帶到萬盛。時光荏苒,樂班第十三代傳人由萬盛遷居緊鄰的綦江,從此衍發出永城吹打樂,鬧紅了綦江、萬盛、江津等地。
民間吹打與“湖廣填四川”有關,還有例證:重慶銅梁縣文管所陳列的文物里,有從明萬曆17年四品官張之眾的墓中,發掘出的陪葬品,12個嗩吶、鑼鼓樂俑。另外當地一些民間藝人的家譜也記載,其家族是明末清初由湖北麻城、孝感遷來,不少人也是帶著嗩吶、鑼鼓入籍的。

特點


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技藝嫻熟的吹打手,大都是當地有名的篾匠、木匠、漆匠,他們在勞動之餘,用吹打樂抒發內心的鬱憤歡樂。另外這些能工巧匠還能自制形狀各異、音色獨特的嗩吶、鑼鼓。劉家樂班現任班主劉道榮就是其中佼佼者。他生於1942年8月,其父是善解音律的晚清秀才劉樹華。受父親影響,道榮不僅從小精通嗩吶、鑼鼓的演奏技巧,還喜歡讀書,有很好的音樂素養。他長年走村串鄉,為紅白喜事吹奏,又肯動腦筋,蒐集了不少民間散傳的曲調,自己編創新曲。劉道榮創作改編的吹打曲目,大都散發出濃濃的鄉土味,表達了農民的喜怒哀樂,也帶動了周邊民間吹打樂的繁榮。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永城民間吹打樂班竟發展到上百個,也還有三十餘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