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糟房”,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位於宜賓縣喜捷鎮萃和村小洞子,與近期發現明代釀酒作坊“糟坊頭”遺址的紅樓夢村僅一河之隔。
“永和糟房”創始人為翠河跳敦子謝國峰的祖輩,“永和糟房”現存清代老窖池五口,歷經200多年的歷史洗禮至今仍可使用,發揮著釀酒功能。“永和糟房”曾經生產的雜糧酒頗富盛名,深受當地消費者的喜愛。
由於規模較小,在解放前為私家釀酒使用;解放後,為生產隊、村集體釀酒使用,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一度被棄用,後被該家族繼承人繼承。
“永和糟房”現有清代老窖池五口,其中有三口已確認為清乾隆(1772年——1780年)年間的老窖池,是四川地區現存較早的地穴式麯酒發酵窖池之一。
目前在當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目前申報“永和糟房”清代窖池為“文物保護單位”。
百年歷史,永和糟房背後的故事,
百年歷史
“永和糟房”為當地地主謝國峰因接手祖輩流傳下來的糟房時而得名,糟房現存清代老窖池五口,歷經200多年的歷史洗禮至今仍可使用,發揮著釀酒功能。
糟房曾經生產的雜糧酒(包穀酒)是謝國峰結合“平東傳統釀酒技藝”和百年老井的甘冽清泉釀之而成,頗富盛名,清末民初產曾名噪一時,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由於規模較小,永和糟房在解放前作為私家釀酒作坊使用;解放後,為生產隊、村集體釀酒使。因土地改革時期糟房再一次遭到嚴重破壞,家族後人在文革時期註冊成立“翠花村麯酒廠”,後當做被作為“反資、反社”批鬥,糟房和老窖池遭到嚴重破壞。
80年代恢復一段時間的生產,由於經營不善,被迫歇業。
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一直被棄用,進入新世紀後被家族繼承人繼承。
永和糟房背後的故事
謝國峰(1900-1956):字平東,四川省宜賓縣喜捷鎮翠河村人,地主家庭出生。1921年子承父業,用祖傳的清代乾隆年間的窖池開設了“永和槽房”。同時經營糖房、布匹、雜貨等,除了做生意,還不忘辦私塾;在兄弟謝洪康的幫助下建立了一支私人武裝。
當時的謝家是富甲一方的貴族,原“紅樓夢”酒廠的創始人陽治國曾在該家打工。
解放後,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廢除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謝國峰及家族成員被批鬥,土地、財產被瓜分,年代更早的酒窖遭到破壞。
20世紀80年代家族其他人無心管理,老房屋一直閒置,於是這五口酒窖得以保存至今。當時家族成員因“成分”問題,一直倍受歧視。1952年土改完成後,1956年7月,謝國峰在淒涼中死去,謝氏家族走向沒落。
據《宜賓縣誌》記載,民國14年,楊森、劉湘明爭暗鬥愈演愈烈,終於由楊森發動了“統一之戰”。
7月1日,楊森遭到劉湘、鄧錫侯、袁祖銘“川黔聯軍“的四路反擊。8月中旬,楊森部王正均師、李樹勛軍、李雅材師相繼退到宜賓,與原駐宜賓地區的喬得壽旅、黃瑾懷旅師會合。9月初,楊森向“聯軍”發出停戰
9月初,楊森向“聯軍”發出停戰通電,率范紹增、王文俊、楊漢域3個旅和手槍隊及其他殘部,由犍為退至牛喜場(今喜捷鎮翠花村小統壩)。9月6日楊森召集李樹勛、王正均、喻孟瓊、謝國均等在牛喜場開會,會議提出在此先集結整頓。在駐防牛喜場期間,楊任命謝為第三師師長,謝國均與永和糟房創始人謝國峰是遠方親戚,楊森在牛喜場集結整頓期間,全軍將士所喝的酒就是來自永和糟房的所釀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