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利制鹼廠舊址

永利制鹼廠舊址

永利制鹼廠舊址,位於濱海新區原新華路7號,新華路立交橋東北夾角處。1916年建造。

2015年,被濱海新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濱海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永利制鹼廠舊址
  • 地理位置:濱海新區原新華路7號
  • 保護級別:濱海新區文物保護單位
  • 建造時間:1916年
歷史沿革,創建背景,創建歷程,侯氏制鹼法,保存現狀,

歷史沿革

創建背景

自1791年法國人路布蘭首先製取純鹼開始,世界制鹼工業已有百餘年歷史。而當時的中國卻靠用天然鹼溶化成鹼水再凝成塊的“口鹼”作為食用。“口鹼”質劣價高且極不衛生。
19世紀末,洋鹼開始在中國大肆傾銷,致使大量黃金白銀外流,當時主要生產廠家是英國人卜內約翰和門洛特維創建的“卜內門股份有限公司”。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進口中國的洋鹼減少,致使價格猛漲,民用鹼奇缺,上海、天津等用純鹼作原料的工廠紛紛停工,給民族工業造成極大恐慌。以范旭東為首的愛國實業家決定自己動手創建中國自己的制鹼工業。

創建歷程

1916年,范旭東在成功創建久大精鹽公司的基礎上,積極籌劃以鹽制鹼,被譽為中國化學工業的搖籃。
永利制鹼廠舊址
永利鹼廠建廠施工現場
起初,辦鹼廠有兩大難題:一是主要原料原鹽稅金過高,如不免稅則無法經營;二是當時制鹼技術極為保密,工藝流程需要自己摸索。對此,范旭東等創辦人一面積極想辦法爭取用鹽免稅;同時,組織陳調甫、吳次伯、王小徐等技術人員進行制鹼工藝試驗,並於次年冬獲得成功。
1918年11月,范旭東等人在天津召開創辦大會,決定募集資金30萬銀元,興建“永利制鹼廠”。由范旭東任總經理,陳調甫為總負責人,劉仲山主管工程,張月三主管材料運輸,林鐵庵主管財務。久大精鹽公司的成功和范旭東的社會聲望,使很多人應募入股,總資金遠遠超過30萬銀元。
有了資金保障之後,范旭東派陳調甫赴美學習,同時在美考察鹼業、尋求設計、訂購設備、廣招人才。陳調甫經范旭東介紹結識了紐約華昌貿易公司總經理李國欽。在李國欽的協助下聘請工程師孟德(W.D.Mount)主持完成了鹼廠總體設計。設計雖由美國人主持,但具體工作由中國留學生擔任,其中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侯德榜也被聘請參加設計工作。
1919年,陳調甫攜帶圖紙回國,開始建廠工作。經創辦人研究,決定能夠自製的機器設備交由上海大效鐵工廠按圖製造,不能自制的由國外採購。同年冬天,占地約300畝的永利制鹼廠破土動工。廠房中有兩座鋼筋水泥高樓,堪稱制鹼的心臟——蒸吸廠房(北樓)和碳化廠房(南樓)。北樓高10層,當時被譽為東亞第一樓。南樓比北樓矮一層。
1920年5月,永利制鹼廠召開第一次股東會,推選范旭東、景韜白、李穆、張弧、周作民、聶雲台、陳棟材為董事,推選黃均選、董陀公為監察。董事會推選周作民為董事長,范旭東為總經理。9月,農商部批准永利制鹼廠註冊,定名“永利制鹼公司”。公司設在天津,督導塘沽建廠。
1921年,經李國欽介紹,獲得博士學位的侯德榜出任永利制鹼公司的總工程師。10月,侯德榜回國,主持工廠建設。制鹼的機器設備龐大笨重,安裝極為困難,在缺乏起重設備的情況下,完全採用人工和土法安裝。
1924年 8月13日,永利制鹼廠正式出鹼。但是,開始生產出來的鹼顏色紅黑相雜,無法銷售。至次年3月,因主要設備乾燥鍋燒壞,全廠停工。
壟斷蘇爾維法制鹼技術的卜內門公司一直擔心永利制鹼成功會擠掉其在中國的市場,這時乘機提出與永利“合作”,但遭到永利的斷然拒絕。為渡過難關,永利派遣技術人員再次赴美考察、學習制鹼技術,還通過調動“久大”資金和向銀行貸款,支持永利制鹼廠渡過難關。在侯德榜的指導和美國技師G.T.李的協助下,永利制鹼廠的技術人員對蘇爾維制鹼技術和設備進行了多項改進。
1926年6月29日,永利鹼廠重新開工,終於生產出雪白的鹼產品,其質量完全可以與卜內門的洋鹼相抗衡,范旭東為其取名“純鹼”,並確定商標品牌為“紅三角”,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制鹼工業企業。8月,“紅三角”牌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獲最高榮譽金質獎章,為民族工業爭得了榮譽,也奠定了中國近代化學工業的基礎。
1930年,“紅三角”牌純鹼在比利時萬國博覽會上又榮獲金獎。很快,新產品燒鹼也研製成功,年產量達到81噸。
永利制鹼廠舊址
1930年“紅三角”牌純鹼在比利時萬國博覽會獲金質獎章
永利制鹼廠舊址
被日本侵略者破壞的永利、久大廠房
永利制鹼廠舊址
四川五通橋永利川廠廠址
永利在十年的艱苦探索和實踐中,熟練地掌握了蘇爾維法制鹼的工藝、設備和管理,積累了一套完整生產管理經驗。1933年,侯德榜編寫的英文制鹼專著《純鹼製造》在紐約出版發行,衝破了70多年蘇爾維制鹼技術的封鎖,揭開了制鹼技術的奧秘。
到1937年,永利制鹼廠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純鹼年產量達55410噸,燒鹼產量達4040噸,資本總額550萬元,職工900餘人,職員105人。
1937年8月,日軍占領塘沽,永利、久大兩廠拒絕與日寇合作,領導人帶領技術生產骨幹撤往四川。12月,日軍強占永利制鹼廠後,便想盡各種辦法,企圖讓他們的掠奪行徑合法化。由偽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和日本華北開發公司出面成立“合辦”公司。不久,這個“合辦”的公司就正式隸屬日本北支那開發公司的華北鹽業公司。
撤至四川的永利制鹼廠選址距離重慶五通橋500米的老龍壩建廠,稱這裡為“新塘沽”。由於從國外採購的機器設備遇到運輸困難,建廠計畫未能實現。後採用路布蘭法設廠小規模製鹼,還生產煙煤、焦炭、陶瓷等生活產品,以供大後方的工礦企業和人民生活所需。
1945年8月抗戰勝利。8月下旬,久大公司董事長景韜白邀集永利、久大老職工約10餘人重返塘沽,組織護廠隊保護工廠。10月4日,范旭東在重慶沙坪壩病逝。經過艱苦努力,11月初,李燭塵與彭九生接收永利、久大,僅用3個月便渡過難關,開工出鹼。但在國民黨統治下,企業每況愈下。
1949年1月塘沽解放,上級黨組織為永利派來幹部,發動職工對機器設備進行大檢修,2月11日重新恢復生產。5月6日,國家領導人劉少奇來廠視察,使成為企業主人的職工們深受鼓舞,不久純鹼日產量就達到127噸,永利制鹼廠逐步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
1952年7月1日,永利主動申請實行公私合營,成為全國實行公私合營的第一家企業,由此進行了全面的社會主義改造。1953年7月1日,久大精鹽公司也實行了公私合營,由政府委派陳西平兼任永利、久大兩廠廠長。同時,“侯氏制鹼法”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號發明專利,發明人為侯德榜。後來在侯德榜的提議下,“侯氏制鹼法”更名為“聯合制鹼法”。
1955年1月1日,永利制鹼廠與久大精鹽公司這兩個密切相關的企業合併,定名為“公私合營永利久大化學工業公司沽廠”,簡稱“永久沽廠”。
1968年,永久沽廠更名為“化學工業部天津鹼廠”。自此,“永利”出色地完成了它所擔負的使命,成就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一段輝煌的開創史與奮鬥史。曾經的永利制鹼廠以“天津鹼廠”這一嶄新的面貌與姿態登上歷史舞台,作為中國大型綜合性化工骨幹企業,繼續開創民族化工業的新篇章。

侯氏制鹼法

在川廠建設過程中,以侯德榜為首的永利鹼廠技術人員,經數年研究,創建了新的純鹼製造技術。侯氏制鹼法是查恩法的發展,雖然也是同時生產純鹼和氯化銨,但它是將合成氨法和氨鹼法聯合起來生產。利用合成氨的二氧化碳生產純鹼,生產純鹼的廢液,又作為生產氯化銨的原料,從而使原鹽的利用率達到98%以上。這樣既簡化了生產流程,又降低了產品成本,並且可連續性大規模生產。侯氏制鹼法仍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制鹼方法,是中國對世界制鹼工業的貢獻。
永利制鹼廠舊址
侯氏制鹼法(聯鹼法)生產純鹼與氯化銨流程示意圖

保存現狀

永利制鹼廠舊址現存比較典型的代表性建築為白灰窯和科學廳。科學廳位於正門南側150米處,坐南朝北,單層建築,雙坡反水屋頂,灰色窯口磚牆,保存完好。白灰窯於2015年被整體拆除移至萬達廣場東側保存。
永利制鹼廠舊址
永利制鹼廠舊址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