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次韻林聖予惜春

水龍吟·次韻林聖予惜春

《水龍吟·次韻林聖予惜春》是北宋詞人晁補之的詞作。這首詞將寫景、抒情、明理三者自然地融為一體。寫春景中小園幽葩細萼壅培未就,經不住風吹雨打,繁紅落盡,不如垂柳占春長久,流露出惜春之情,以抒發自己的愁思春恨。同時闡明花落不是因春歸去,而是因結子自瘦,這如同人老自知世態功名,不為它失敗未就而頹恨不休。感嘆時光飛流,年華漸逝,縱然是好友相逢,痛飲狂歌,也難以像過去那樣豪情依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水龍吟·次韻林聖予惜春》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雞肋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晁補之
  • 詞牌名:水龍吟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水龍吟1
次歆林聖予惜春
版本一
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幽葩2細萼,小園低檻,壅培3未就。吹盡繁紅,占春長久,不如垂柳。算春長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輕孤4、芳醪5經口。那知自是6,桃花結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來風味7,春歸時候。最多情猶有,尊前青眼,相逢依舊。
(版本二
問春何苦匆匆,帶風伴雨如馳驟。幽葩細萼,小園低檻,壅培未就。吹盡繁紅,占春長久,不如垂柳。算春長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
春恨十常八九,忍輕孤、芳醪經口。那知自是,桃花結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來風味,春歸時候。縱樽前痛飲,狂歌似舊,情難依舊。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水龍吟:詞牌名。亦稱《龍吟曲》、《小樓連苑》。雙調一百零二字,前闋四仄韻、後闋五仄韻,上去通押。
  2. 幽葩(pā):清幽的花朵。
  3. 壅(yōng)培:把土或肥料培在材料根部。
  4. 孤:辜負。
  5. 芳醪(láo):芳醇的美酒。
  6. 自是:本是,原嚴明。
  7. 風味:風度,風采。
  8. 青眼:《世說新語·簡傲》注引《晉百官名》載阮籍能為青白眼,見凡俗之士,以白眼對之。嵇康齎酒挾琴來訪,籍大悅,乃對以青眼。後因謂對人重視,喜愛曰青眼。又見《晉書·阮籍傳》。白居易《春雪過皇甫家》詩:“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詩談笑自將來。”

白話譯文

試問春光,你為何這樣行色匆匆,帶著風伴著雨賓士急驟。綠萼纖細香花清幽,小園裡欄檻低矮,剛剛壅土培苗,花枝尚未挺秀。那奼紫嫣紅的花朵,一經風雨,便已吹掃淨盡,不如垂柳春綠長久。算起來春光常在永不衰老,然而人卻為春色消逝而愁春光衰老,這份愁只是,善感愁懷的人間才有。
世間失意的春恨十常八九,每見風雨摧花,我怎忍輕易捨棄,那芳醇的美酒。哪知原來是,桃花由於結子才零落,並非為了春去才消瘦。世上功名無成,老來風操未就,已到春歸時候。縱然是痛飲美酒,依舊像昔日那樣狂歌,相逢時也難以像以往那樣,豪情滿懷,倜儻風流。

作品鑑賞

詞抒寫惜春情懷,層層鋪敘,多有轉折,但卻不厭其詳盡發露,全在於真情貫注,氣勢充沛,所以不必以蘊藉空靈之格求之。
上片起首五句先表達一般惜春之意,但寫到花的地方,都別有寓意,說被吹落的花,是些在“小園低檻”之中,“壅培未就”的嫩花小朵,一經風雨,便已吹掃淨盡;而垂柳經春,由鵝黃而翠綠,而密可藏鴉,春二三月正是柳芽萌發以至茁壯成長的時期。
“吹盡繁紅,占春最久,不如垂柳。”占春最久”是相對“繁紅”易盡而言的,這裡不僅有物情的體會,有哲理的蘊藏,也反映了作者興趣的所注。
以下四句“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間有。”四序代謝,春去復來,從遠看,是“春常不老”,這是第一點。春花易謝,春柳不凋,從長近時看,春總是“發生”的季節。《爾雅》云:“春為發生。”這是春“不老”的第二點。人因春去而愁“春老”,自然界不任其咎,只是人們自己在那裡多愁善感罷了。作者寫到這裡,在“惜春”這個題目上已把自己的見解闡述清楚,使用的不是如陳季常無愁可解》那樣純是理性的語言,它有景語,有情語,也有一點蘇東坡的曠逸之氣。
過片接過上文“春常不老”“愁只是、人間有”的命題,結合人們包括自己所謂春恨表現,自嘲自解。“春恨十常八九,忍輕辜、芳醪經口”,化用“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成語,說明每當春去匆匆,風雨摧花時,必生悵恨,唯有借酒遣之。這是自嘲。
“那知自是,桃花結子,不因春瘦”,桃花之落,是因為它要結實了,而不是春之無情,有意造成“紅瘦”的局面。語本中唐詩人王建《宮詞》“樹頭樹底覓殘紅,一片西飛一片東。自是桃花貪結子,錯教人恨五更風。”的詩意。說明白了這是自然規律,那么春恨便無鬚髮生了。這是自解。以上就“惜春”題目反覆推究,把花開花落的常見現象從物理和哲理上加以剖析,心理上的疙瘩似乎可以消除,但作者之所以費如許筆墨寫出他已經明白了的自然界的道理,卻是為了襯托出他還不曾明白、不能解決、正在苦惱的政治、人生方面的“春歸”問題。這才是這首詞的主旨。
“世上功名三句”直接切入主題。“世上功名”是為國家立功揚名,在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心目中有一個從讀書、應試、為官到建功立業的打算。“老來風味”:人生一世,由少而壯而老的最後階段。而這兩方面,在作者此時來說,都已到了“春歸時候”,即事業無成,人已老大。詞的這幾句便反映了他的思想感慨。“縱樽前痛飲,狂歌似舊,情難依舊”,縱能借歌酒自我排遣,奈何已失的政治上的和人生的青春不能恢復,豪情難似舊時,這才是作者所無法譬解的那種“惜春”之情。

作者簡介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進士。哲宗朝,累遷著作佐郎,後因事屢遭貶謫。徽宗立,復召為著作郎。官至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黨論起,出知河中府,徙湖州、密州、杲州,主管鴻慶宮。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秦觀黃庭堅、張耒齊名,蘇門四學士之一。與張耒並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