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村(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水頭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頭村,位於大鵬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4.4乾米。北有石角頭村。始建於清慶年間。該村整體坐西朝東,東側有一大片水塘,西側為林地,占地面積約9840平方米。水頭沙河在村西側,村旁有寨頭水庫、長坑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水頭社區
  • 地理位置:大鵬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大鵬鎮;1993年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2004年,屬大鵬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街道水頭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陳姓、蕭姓、黃姓、麥姓、劉姓等。第一大姓為陳姓,清朝從惠州淡水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蕭姓,清朝從龍岐村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43人,其中男性131人,女性112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21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2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36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荷蘭。歸僑1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開始到香港務工,至20世紀60一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村民的商貿交易開始興旺,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20世紀70年代,該村籌集資金建設庫容40多萬立方米的寨頭水庫,並修築2千米長的引水工程,解決了水頭村民眾的生活用水和500多畝農田的灌溉用水問題。1972年,村民開始養豬、魚、鴨,種植果樹,辦起米粉廠、磚廠,並且外出打魚,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20世紀80年代,該村種植果樹100多畝,開發蝦場90多畝和魚塘100多畝。20世紀90年代,該村擁有果園100多畝、魚塘100多畝、蝦場100多畝。1987年,該村與石角頭村合署成立水頭村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2015年公司收入186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村中有古榕樹,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水頭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末通電,80年代初通電話,1983年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籃球場(2個)、健身路徑、居民桌球場、居民桌球室、村活動中心等文體設施。
舊村位於村內西南側,街巷分明,多為石板路面,縱巷街有3條,橫巷道有8條,村裡有土地廟、古井、宗祠等,保存尚可。傳統民居現存約100座,磚木結構,硬山頂,現整體保存較好。2012年1月13日,水頭老屋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村內現有大量的新式居民樓。
歧山蕭公祠,重修於2010年,占地面積約40平方米,兩進一天井布局,牆面鋪設紅磚,琉璃瓦頂,正堂內設有蕭氏先祖牌位。
陳氏宗祠,重修於2008年,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牆面鋪設紅磚,琉璃瓦頂,正堂內設有陳氏先祖牌位,堂號為“潁川堂”。
陸氏祖屋,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牆面鋪馬賽克磚,屋檐下有精美木雕及壁畫。
村內有古井1口,始建於清朝,朝向南偏西20度,占地面積約30平方米。井前有用青麻石鋪設的小徑,井邊和井口均用長條青麻石鋪置;井口呈圓形,直徑約為4米,井口中間橫跨4條長達4米的長條石;井深約4米,井水清涼。井邊還有一棵古榕樹,樹下設井口伯公,現整體保存完好。2012年1月13日,該古井被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政府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代表性人物:
陳樹榕(1919一1996),愛國華僑,先後為家鄉醫療、文化、教育,公益等事業捐款。19歲到荷蘭謀生:1955年與王少清一起在香港發起成立“大鵑華僑中學養建委員會”,發動香港同胞和海外華僑捐款資助學校建設;1959年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觀禮;1962年捐炭支持家多修築海堤;1963年送兩艘機動船支持家鄉海業發展;改革開放後帶領香港同胞和海外華僑回鄉投資辦廠;1983年捐資擴建大鵬華僑中學高中部:1984年捐資興建大鵬華僑工業技術學校;1992年捐資興建大鵬華僑醫院。
陳玉磷(1923-1948),惠東寶人民護鄉團三團稅收員。1947年參加護鄉團,1948年在惠陽縣吉隆徵稅時被殺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