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塔,廣東省龍門縣古塔和地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西塔
- 地理位置:廣東省龍門縣龍城街道
- 建造時間:明萬曆32年(公元1604年),建成於明萬曆38年(公元1610年)。
- 重建時間:1993年12月
位置,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參觀信息,
位置
水西塔,位於縣城東南分塔山森林公園山巔,是一座八角7層樓閣式磚塔。據史料記載,水西塔始建於明萬曆32年(公元1604年),建成於明萬曆38年(公元1610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水西塔被視為“四舊”之物而遭到拆毀。據《龍門縣誌》記載,“1970年秋,當時龍城公社的領導發動民工拆除,得磚10餘萬塊,用於建築公社農機廠圍牆和公社會場。據回憶,拆毀時發現塔基埋藏有黃金1塊、珍珠1粒、銅鏡1面、寶劍2把以及明代以前的古銅錢一批,今下落不明。”此後,重建水西塔就成了全縣人民的夙願。
為了恢復文物,開闢旅遊景點,豐富龍門人民業餘文化生活,縣委縣政府於1982年作出了重建水西塔的決定,並於當年6月1日舉行了奠基儀式。後因建塔經費未解決而停了下來。1992年7月28日,水西塔才得以復原興建,並於1993年12月落成。
經歷了三次的重修,水西塔仍保留著百年神韻,伴隨著龍門縣這座明朝弘曆九年(1496年)設立的百年古縣重放光彩。
歷史沿革
龍門人最熟悉的水西塔,位於龍門縣城東南芬塔山山巔,是一座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修建於明萬曆年間。據清鹹豐《龍門縣誌》記載,水西塔由龍門知縣張述齡於萬曆三十二年(1604)創建,六年後,即萬曆三十八年(1610),水西塔在知縣鄧汝楫手裡建成,歷時7年,首尾經四任知縣。
值得一提的是,肇建龍門水西塔的張述齡並非等閒人物,他來自湖南衡陽,於明萬曆中以恩選參加廷試並考取第一名,於萬曆三十年(1602)授龍門知縣,因安撫香山澳寇獲功,歷任吳川、青縣知縣,皆有政績,後來又調渾源知州,爾後升大同東路同知、廣西鹽運同知。張述齡雕像入祀渾源學宮文昌閣,其著述《恆言》以教三晉、雲中之民,傳誦後世,歷久不衰。
增江上游西林河,從龍門縣城北面而來,自西向東繞城而過,然後再折向東南方向。“七級浮屠”水西塔,位於西林河自西向東南的轉折處,鎮住風水,仿佛龍門縣城的華表,成為龍門縣城的一道美麗風景線,因得“未到龍城先見塔”之譽。
水西塔,在當地又有武塔和花塔之稱,武塔意在像武士扼守龍城門戶,花塔則是人們對塔身樣式的雅稱。
“直上浮圖百尺巔”
水西塔建成後,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塔吟詩,抒發情懷。明朝天啟辛酉年(1621)拔貢、龍門人徐宇涵登塔極目,縣城秀麗風光盡收眼底,隨後賦詩一首:“直上浮圖百尺巔,飄飄如在九重天。望窮滄海一杯水,目極羅浮半點菸。四面風雲欣入抱,八方星斗儼齊肩。也知攀桂無難事,伸手依稀到月邊。”望窮滄海、目極羅浮,還“伸手依稀到月邊”,這種登塔的浪漫主義情懷,可以跟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觀瀑心境媲美。
另據清鹹豐《龍門縣誌》記載,在描述“浮屠”水西塔的建設始末後,還錄有增城明代著名文人胡庭蘭的詩歌,詩云“雁塔新成萬曆間,一支文筆插雲煙。高登幾級眼千里,長嘯一聲身半天。秀氣遙凌霄漢外,祥光常伴鬥牛邊。秋風漸近題名處,努力前途快著鞭。”
實際上,胡庭蘭卒於萬曆九年(1581),終年74歲,其仙鶴之年,距離龍門水西塔落成之年尚有19年,胡庭蘭不可能在生前登臨水西塔和寫詩。可能是胡庭蘭在龍門的知名度太高,以致誤傳他到過龍門水西塔和留下詩篇,於是連清鹹豐《龍門縣誌》的編撰人員也穿鑿附會,將胡庭蘭詩篇張冠李戴。
這首龍門人熟悉的、以為是寫給水西塔的詩,其實是胡庭蘭看見自己倡建的增城雁塔落成時寫就的,時間為明萬曆二年(1574)。儘管有誤會,卻不失常理,皆因胡庭蘭在龍門聲名隆隆。“秋風漸近題名處,努力前途快著鞭”從增城傳出,數百年來,一直是龍門人摯愛的座右銘。
塔基藏有黃金珍珠等
數百年來,水西塔以其優美的身姿,讓世人的眼光無可挑剔。比如晚清拔貢、龍門文人李壽田攜友人登塔,看到的是“山形蜒蜿龍蛇走,磴勢岩讒虎豹蹲。七級雲封花聳塔,雙扉雷劈石成門。”如此勝景,足讓人流連忘返。龍門人四時遊玩,亦喜歡於此。
然而,上世紀70年代一場運動風潮讓水西塔片瓦無存。1970年,可以稱為“塔殤年”,不管是以建防空洞需要磚石的名義,還是以“破四舊”的名義,全國各地的古塔紛紛倒下。比如,惠州文星塔被取磚建防空洞,轟然倒塌。
1970年秋,龍門縣龍城公社發動民工拆除水西塔,得磚10餘萬塊,用於建築公社農機廠圍牆和公社會場。據相關資料記載,民工拆毀水西塔時,發現塔基埋藏有黃金1塊、珍珠1顆、銅鏡1面、寶劍2把以及明代以前的古銅錢一批,但最後這些文物都下落不明。
當地流傳著一則神奇的故事。民間稱,水西塔所在的芬塔山下,後來攔西林河建設水電站,工程人員在堤岸施工時,看見一條巨型白鱔,嚇得丟魂落魄,後來該白鱔不知所蹤。人們相傳,這是水西塔鎮住的怪物,水西塔被拆,白鱔得以逃逸。
傳說畢竟是傳說,但這為水西塔平添了幾分神秘。
原地重建兩年落成
卓爾不群的水西塔,在龍門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深厚的烙印。龍門人沒法忘記,也很快反思拆塔行為。
水西塔的重建速度算是較快的。1982年6月1日,龍門縣委、縣政府在芬塔山上舉行重建水西塔奠基儀式,後因經費問題未解決而停工。到1992年7月,才正式在該塔遺址上復原興建,工程1994年完工。
復原的水西塔平面為八角形,鋼筋水泥框架結構,外觀七級,塔內連暗層共13層,總高即地面至銅針高度為43.71米,塔體呈朱白色相間。塔首層東面開1塔門,2層以上東西南北面各置1拱門,其餘各面都是些假門。樓梯與其他古塔相似,都是從首層塔門右壁中間穿壁而上,每面塔檐上、下以狗牙磚疊澀出挑,中間置黃琉璃瓦、瓦當、滴水。檐角向上微微翹起成尖狀,檐角下懸共吊56個銅鈴。
白天,水西塔巍峨壯麗;晚上,塔身燈光閃亮,猶如“燈塔”。400多年後,水西塔又繼續庇佑龍門。
現今的水西塔是重建物,要看它原來的樣子,只能靠舊影像了。舊時,龍門縣城建築不高,所以,當時的照片,很容易將水西塔納入其中。1986年9月,龍門縣政協編撰《龍門文史》第一輯,封面用了水西塔的照片,這是一張攝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照片,照片中,水西塔雖歷盡滄桑、塔身破損,但雄風猶在、英姿逼人。
建築格局
在樓房鱗萃比櫛的龍門縣城,坐落於山頂的水西塔可謂是一眼望見的地標性建築,素有“未到龍城先見塔”的說法。近日,記者迎著西林河畔東南方向,走過橫臥碧波的河堤,越過西林橋,來到了水西塔山腳下。在蔥蘢的綠蔭中,只看到半個塔身,它屹立於群山疊翠之間,閱盡整個縣城的滄桑,讓龍門這座城市顯得更有層次感和立體感。
以水西塔為中心建成的塔山公園,山地面積約2000畝,記者踏上松濤掩映中的階梯步道登高尋古。上到山頂,仰視古塔,似乎已高入雲端。這座古香古色的寶塔就這樣靜靜地矗立在山頂,成為公園裡獨特的核心景致。據介紹,水西塔共7層,總高(地面至銅針)43.71米,塔體呈朱白色相間,首層東面開1塔門,2層以上東西南北各置1拱門,其餘各面均為假門。樓梯從首層塔門右壁中間穿壁而上,每面塔檐上、下以狗牙磚疊澀出挑,中間置黃琉璃瓦、瓦當、滴水。檐角向上微微翹起成尖狀,檐角下懸銅鈴(全塔共吊56個銅鈴)。除此之外,水西塔塔身外壁上輪廓彩燈,夜晚望去,猶如一座“燈塔”,成為當地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5:00-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