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背村(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年豐社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背村,位於坪地街道東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千米。與牛眠嶺村相鄰。始建於清代,余氏先祖從坪山黃竹瀝,曾氏先祖從廣東梅州遷移至此定居而形成。因立村之處位於龍崗河南岸(背面)而得名。該村地處丘陵地帶,龍崗河從村北流過。2004—2006年,該村曾屋居民小組因建電廠需拆遷而遷移至曾屋文明小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年豐社區
  • 地理位置:坪地街道東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61年7月,屬坪地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地公社;1983年7月,屬坪地區:1986年10月,屬坪地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地鎮;2004年,屬坪地街道年豐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餘、曾2姓。第一大姓為余姓,宋末從福建上杭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後輾轉遷至坪山;清代從坪山黃竹瀝遷移至該地。第二大姓為曾姓,早年從江西遷移至廣東長樂(今五華);清代從長樂遷移至該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10人,其中男性101人,女性109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104歲(男);實際在村人口189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441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生、甘蔗、龍眼等。1994年,村集體利用自有資金,蓋起了集體所有的第一棟廠房。現集體經濟以工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年糕、茶果、糍粑、米餅等。長深高速G25線、坪梓路經過該村。1976年通電,20世紀8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初通電話,2002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籃球場、村民活動中心等。
該村於2010年6月參與制定《年豐社區村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15座。代表性民居余氏圍屋,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1418平方米,為夯土牆,磚木結構,灰瓦質,四角樓圍屋。由於年久失修,現比較破敗,部分房屋有人居住。村內現存余氏宗祠,始建於清代,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余氏村民一般在農曆八月十五舉行當大祭祖活動,但近年來較少舉辦。該村從清代以來,就有添丁點燈的習俗,每當村民家裡生了男孩(添丁),第二年正月十三要到宗祠舉行點燈儀式,點燃油燈,每天添香添燈油,保證一個月內燈不熄滅。竹編是水背村特色技藝。20世紀60年代,不少村民用竹子編成雞籠、帽子、竹凳等竹器,尤以雞籠遠近聞名。現在從事竹編的村民比較少。抗日戰爭期間,水背村是抗日的後方基地之一。村里很多人都參加了抗日游擊隊,有的做後勤支援工作,為游擊隊運糧。游擊隊經常在這裡補充彈藥、糧食,曾生等東江縱隊領導也曾在這裡居住。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