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名,為同翅目,粉虱科。分布1991年在福建省閩中、閩東稻區發現。2010年湖南稻田普遍發生。寄主於水稻,是水稻上新害蟲。以成、若蟲用口針插入葉肉吸食稻葉汁液,造成稻葉變黑、枯萎霉爛或誘發煤煙病,嚴重威脅水稻生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水稻白粉虱
- 拉丁學名:Aleurocybotus indicus David et Subramaniam
- 二名法:Bemisia sp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 綱:昆蟲綱
- 目:同翅目
- 科:粉虱科
- 分布區域:福建、湖南等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雌成蟲體長約0.71mm,雄蟲約0.64mm,初羽化成蟲於5—6天后身體及翅面分泌出白色蠟粉覆蓋。一齡若蟲體長0.29mm,胸足3對,觸角發達,蟲體淺黃綠色,扁平橢圓形,蟲體外緣具刺毛18對,且前後端刺毛較兩側刺毛粗長,進入二齡後觸角和足退化。二、三齡若蟲體長0.34mm和0.57mm。蛹殼長約0.92mm,寬0.38mm,橢圓形,背面前端具刺毛4—6根,多為4根,具“上”蛻裂線,後端具刺毛4根。
生活習性
湖南1年生6代,福建7代,以第7代擬蛹和成蟲在馬唐、千金子、狗牙根、牛筋草等禾本科雜草及落穀苗的葉背面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氣溫升至16℃時,早播秧田上出現成蟲,第1—4代為害雙季早稻,3代是主害代。平均氣溫26.8℃,相對濕度72%,卵期9—12天,一齡若蟲2—3天,二齡3—5天,三齡4—6天,假蛹6—8天,成蟲產卵前期1—2天,成蟲壽命9—21天。3—6代為害單季中稻。4—5代是主害代。5—6代為害雙季晚稻,第5代是主害代。3—5代出現世代重疊。孕穗至灌漿期受害重。稻田灌深水、雜草多、偏施氮肥、植株生長茂盛、無效分櫱多、通風不良受害重。7—8月高溫乾旱受害重。天敵有蜘蛛、螞蟻、隱翅蟲、寄生蜂等。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及時清除田邊、溝邊雜草,及時耕翻落穀苗,消滅越冬蟲源。合理密植,防止偏施氮肥,加強田間管理,不要深灌,適時烤田,控制無效分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