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育後期早衰基因lps1的分子調控機制及利用

《水稻生育後期早衰基因lps1的分子調控機制及利用》是鄧曉建為項目負責人,四川農業大學為依託單位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稻生育後期早衰基因lps1的分子調控機制及利用
  • 項目類別 :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 :四川農業大學
  • 項目負責人:鄧曉建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水稻生產上早衰現象主要發生在生育後期,它縮短葉片功能期和籽粒灌漿時間,嚴重影響產量和稻米品質,然而水稻生育後期早衰突變基因克隆迄今鮮有報導。我們通過化學誘變獲得一份水稻生育後期早衰突變體lps1,該突變體主要特徵為前期生長發育正常,抽穗前後葉片逐漸變黃,灌漿開始後葉片衰老加速,在灌漿中期葉片基本枯死,導致籽粒多為秕粒,遺傳分析表明該突變表型由1對隱性核基因控制。前期研究已將該基因精細定位在第10染色體上38.3kb區域內,並通過基因預測和DNA測序確定了一個候選基因,且為新基因。本項目擬構建該基因表達載體,通過轉基因互補驗證該基因功能,同時,分析該基因時空表達模式和編碼蛋白亞細胞定位,系統觀察檢測該突變體衰老過程中表型特徵、生理特性以及相關酶類和活性物質的變化,探討該基因調控水稻衰老的分子機制,並通過過量表達轉基因等途徑,探明該基因對延緩水稻衰老、防止早衰、促進高產穩產等方面的套用潛力。

結題摘要

水稻生產上早衰現象主要發生在生育後期,它縮短葉片功能期和籽粒灌漿時間,嚴重影響產量和稻米品質,然而水稻生育後期早衰突變基因克隆迄今鮮有報導。本項目通過化學誘變獲得一份水稻生育後期早衰突變體lps1,該突變體主要特徵為前期生長發育正常,抽穗期葉片逐漸變黃,灌漿開始後葉片衰老加速,在灌漿中後期葉片焦黃乾枯,整個植株基本枯死,導致籽粒多為秕谷,產量極顯著降低。隨著衰老的發展,該突變體光合色素含量快速下降,葉肉細胞中葉綠體等細胞器遭到破壞,直至幾乎完全降解。遺傳分析表明該突變表型由1對隱性核基因控制。分子標記定位和圖位克隆結果表明,lps1突變基因位於第10染色體長臂,是一個新的早衰基因,其候選基因DNA和cDNA全長分別為8839bp和3060bp,含有16個外顯子和15個內含子,編碼一個與擬南芥TIC蛋白同源的位於葉綠體內膜上的轉運蛋白。lps1突變體中該基因第287位T→A突變導致一個錯義突變,使得編碼蛋白序列第96位的亮氨酸(Leu)突變為谷氨醯胺(Gln)。轉基因互補實驗表明野生型基因能夠恢復突變體表型,從而驗證了候選基因功能。基因時空表達模式分析表明LPS1基因為組成型表達,但在葉片中表達很高,而在根中表達很低,亞細胞定位結果顯示LPS1蛋白定位於葉綠體上,這與預測的該基因發揮功能的組織和細胞器相一致。進一步,我們採用qRT-PCR分析了抽穗期突變體和野生型中編碼葉綠體外膜轉運蛋白的OsToc159、OsToc75和OsToc34,編碼葉綠體內膜轉運蛋白的OsTic40,編碼葉綠素生物合成途徑中原葉綠素酸酯氧化還原酶的POR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小亞基的rbcS,以及LPS1基因本身等7個基因的表達水平,結果顯示在lps1突變體中,LPS1基因本身以及OsTic40、POR和rbcS等基因的表達量顯著下調,而OsToc159和OsToc75基因的表達量顯著上調,只有OsToc34基因的表達量基本不變,表明LPS1基因突變顯著影響葉綠體外膜、內膜以及核基因編碼的葉綠體蛋白基因的表達,暗示該基因可能通過參與葉綠體膜上的蛋白轉運從而調控水稻早衰。該研究結果表明LPS1基因對延緩水稻衰老、防止早衰等方面可能具有潛在套用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