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祖坑村

水祖坑村,位於坪山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1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散屋村。地處深圳東北部坪山盆地;村南面有田頭山,海拔683米;村北有石溪河,4條源自田頭山的小溪匯人石溪河,這4條小溪均屬於二級支流,分別為擔水坑、橫坑龍、揭牙石和蕉窩坑。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田心葉姓開基始祖葉培初第十世孫葉雯忠由田心老圍村(今新聯村)遷居此地建村。因過去村附近有一溪水匯成的水坑而取名水祖坑村;舊時吳姓村民先祖在田頭山附近建有大山嚇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山嚇村與水祖坑村合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祖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坪山街道田心社區
  • 地理位置:坪山街道東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坪山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坪山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坪山公社;1983年7月,屬坪山區;1986年10月,屬坪山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坪山鎮;2004年,屬坪山街道;2009年6月至今,屬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街道田心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葉姓、吳姓。其中葉姓為第一大姓,明朝中期從河南南陽遷居至廣東東莞,之後從歸善河樹下遷移至海豐;後又從海豐遷移至田心老圍(今新聯村)。吳姓先由四川遷移至廣東東莞角蛇,明末從東莞角蛇遷居大山嚇,後併入水祖坑村。
2015年末,戶籍人口303人,其中男性137人,女性166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2歲(男);實際在村人口253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60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龍眼和荔枝等。20世紀90年代、村里引進"三來一補"企業,部分農耕用地轉為對外出租,部分村民也由務農轉為務工。2007年、成立深圳市坪山田心股份合作公司水祖坑分公司,村民成為股東。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鄉道Y237線金田路經過該村。1972年通電,1994年通電話、通自來水,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15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0座,均為土木石結構,一般為一進三開間或一進兩開間。較有代表性的民居有水祖新居,水田世居和水源世居。
水祖新居,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占地面積2112平方米,為三堂四橫九廳十八井布局、屋前禾場開闊,前有半月池;大門處有對聯"南陽世澤;西楚家聲",由外到內依次有牌篇"水祖新居""為善最樂""永思修慎"等;新居旁邊有一口與村子歷史一樣長的水井,出於安全考慮,井口現已封閉。水田世居,始建於1931年左右,磚木結構,2層高,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正門門額上方有"水田世居"四字,門楣兩側均有精美字畫裝飾。水源世居,始建於1932年,於20世紀90年代初重修,為葉氏私人房產,磚木結構,2層高,每層5間,占地面積約175平方米,正門門額上方有"水洞世居"四字,門兩側均有壁畫。水源世居背靠田頭山,北望開闊原野,雖然較為偏遠,但小路交通四通八達。1938年10月,日軍在大亞灣登入,侵占了華南大部分地區。世居主人葉生華回響同在香港海員工會、時任中共香港工委書記曾生的號召,回到家鄉,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無償將水源世居設為秘密的情報交通站,為過往的游擊隊和地下黨的工作人員服務,傳遞情報,聯絡運送物資。1942年上半年,世居又作為秘密營救滯留香港的文化名人和愛國民主人士行動中一個重要的中轉地。先後接待了廖承志及其夫人經普椿,以及連貫、喬冠華等人。這3 座傳統客家民居中,水祖新居保存完好,還有人居住;水田世居和水源世居被定為危房,無人居住。
葉氏宗祠位於水祖新居內,保存完好,但已不再作為宗祠使用。吳氏宗祠,為兩進兩間格局,始建年代不詳,已經破敗不堪,無法使用。
每年農曆八月第一個星期天,村內葉姓村民攜祭品到坪山赤助墓園祭祖。
每年正月初二,葉姓村民會到田心社區新聯村葉氏祠堂拜祖,然後回水祖坑水祖新居祭拜。
過去,每年春節期間,村里會組織舞麒懶表演,麒麟首先繞著全村走一圈,之後在祠堂門前的空地表演。20世紀50年代以後,此傳統技藝逐漸消失。
代表性人物:葉發(1925一1947),1943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後擔任惠東寶人民護鄉團二團排長,1947年在葵涌戰鬥中犧牲。
葉偉雄(1962一),深圳市銀星投資集團董事長,多年來為村中修繕祠堂和鋪設道路等公共事業慷慨解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