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微型動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動物。包括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腹毛蟲、寡毛類、甲殼類、水蟎、水熊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生微型動物
- 外文名:aquatic micro-animals
- 定義:微小動物
- 對象: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腹毛蟲
- 作用:工業廢水的生物處理
基本信息,種類介紹,生活習性,在水質監測中的作用和意義,監測原理,對水質變化的生態效應,在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中的作用,
基本信息
水生微型動物是指生活在水中的微小動物,這些微小生物主要包括原生動物、輪蟲、線蟲、腹毛蟲、寡毛類、甲殼類、水蟎、水熊等。它們占據著各自的生態位,彼此間有複雜的相互作用,構成特定的群落。
在工業廢水的生物處理中,有的微型動物對處理效果有指示作用;如纖毛蟲和輪蟲數量占優勢,表明處理效果較好,鞭毛蟲和根足蟲大量出現,則指示處理效果下降。由於微型動物取材方便,反應敏感,往往被用作監測污染的指示生物,可利用其群落結構的變化來評價水體質量。
種類介紹
據研究,中國的活性污泥中,最常見的纖毛蟲種類有小口鐘蟲(Vorticella microstoma)、溝鐘蟲(Vorticella convallaria)、八鐘蟲(Vorticella octara)、領鐘蟲(Vorticella acquilata)、瓶累枝蟲(Epistуlisurceolata)、褶累枝蟲(Epistуlis plicatilis)、節累枝蟲(Epistуlis articulata)、 集蓋蟲(Opercularia coarctata)、微盤蓋蟲(Opercularia microdiscum)、彩蓋蟲(Opercularia phrуganeae)、螅狀獨縮蟲(Carchesium polуpinum)、有肋楯纖蟲 (Aspidisca costata)、盤狀游仆蟲(Euplotes patella)、卑怯管葉蟲(Trachelophуllum pusillum);肉足蟲類有蛞蝓變形蟲(Amoebalimax)、點滴簡變蟲(Vahlkampfia guttula)、小螺足蟲(Cochliopodium minutum); 鞭毛蟲有尾波豆蟲(Bodo caudatus)、梨波豆蟲(Bodo edax)、粗袋鞭蟲 (Peranema trichophorum);輪蟲有轉輪蟲(Rotaria rotatoria)、紅眼旋輪蟲(Philodina erуthrophthalma)。
生活習性
在活性污泥培養和馴化階段,微型動物出現的種類,表現出有規律的順序性。最初出現小的鞭毛蟲和根足蟲,然後出現吃細菌的纖毛蟲。細菌大量繁殖並開始形成絮狀物後,占優勢的是自由生活的纖毛蟲,並出現爬行的下毛目(Hypotrichida)種類。隨著生物處理逐漸顯出效果,又出現有柄的纖毛蟲種類。纖毛蟲出現的順序大體是全毛目(Holotricha)→異毛目(Heterotrichida)→下毛目→緣毛目(Peritricha)。在有柄纖毛蟲出現前,輪蟲也開始出現。在廢水處理的運轉過程中,如果鞭毛蟲和根足蟲大量出現,多半表示處理效果下降。
在水質監測中的作用和意義
生物監測是系統的利用生物反應來評價環境的變化。
監測原理
水體受到污染後,水生生物的群落結構和個體數t就會發生變化,最終結果是敏感生物消亡,抗性生物旺盛生長,群落結構單一。套用微型生物對水體進行污染監測是生物監測的一種重要手段。
它們能直接或間接地把污染物作為營養源,在分解有機物的過程中,把一部分物質用於合成細胞原生質,一部分變為代謝產物,並放出能t,以供給微生物的原生質合成與生命活動,這樣既滿足了微生物自身生長的需要,又使污染物降解,從而使污染的水體得到了淨化,這就是水體自淨的基本原理。
據上述原理,微型生物套用於水質監測有效、科學,且具有化學監測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水質變化的生態效應
(l)某些指標種(對某種污染有耐性或敏感的種類)的出現或消失。
(2)個別種群的變化。
(3)微型生物群落中種類或類群的增減及改變。
(4)自養一異養粗度的變化。
(5)生產力高低程度的變化等。
在活性污泥法處理污水中的作用
(l)微型生物能分泌粘液等有利於細菌凝聚的物質,並且徽型生物本身在沉降過程中挾帶著細菌下沉,因而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
(2)微型動物能吞食游離細菌和污泥碎片,並能活化細菌,帶動細菌一起運動,使細菌和有機物質充分接觸,提高了細菌對有機物的去除能力,改善了水質。
(3)微型動物本身能代謝可溶性有機物。
(4)微型動物對毒物比細菌敏感,可用以確定污水中毒物的毒閾值微型生物在研究生態和環境質量方面的套用日益廣泛。微型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可以反映環境因子的變化,因而具有污水處理效果的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