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濕浸漬證,中醫病證名。是指因冒雨涉水,或飲食不節,脾胃虛寒,脾虛濕困而出現的證候。常見於水腫。
病因,病機,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見病,預防調護,轉歸預後,
病因
涉水冒雨,久居濕地,水濕之邪內侵,或飲食不節,脾胃虛寒,脾被濕困,失其健運,或外感寒邪內舍於肺,久病傷腎,腎氣虛不能溫化水濕等。
病機
寒濕傷及脾陽,水濕不化。
臨床表現
全身水腫,下肢明顯,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沉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
治法
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方劑
五皮飲合胃苓湯加減。
常用中藥
桑白皮、陳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蒼朮、厚朴、草果、桂枝、白朮、茯苓、豬苓、澤瀉。
常見病
水腫。
預防調護
水腫初期應無鹽飲食,限制每天飲水量,待腫勢消退後,逐步改為低鹽飲食,最後恢復普通飲食,不再限制飲水量。忌食辛辣、油膩、煙、酒等刺激性物品。起居有時,勞逸結合,避免勞累過度,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涉水冒雨,久居濕地,防止風邪內侵,注意預防感冒,講究衛生,加強體育鍛鍊,增強體質。
轉歸預後
水腫的轉歸,一般而言,陽水易消,陰水難治。陽水患者如屬初發年少,體質尚好,髒氣未損,治療及時,則病可愈。此外,因生活饑饉、飲食不足所致水腫,在飲食條件改善後,水腫可望治癒。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它病久延,導致正氣大虧,肺脾腎三髒功能嚴重受損,後期還可影響心肝,則難治癒。若水邪壅盛或陰水日久,脾腎衰微,水氣上犯,則可出現水邪凌心犯肺之候。病變後期,腎脾衰敗,氣化不行,濁毒內閉,可由水腫發展為關格。若肺失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致膀胱氣化無權,可見小便點滴或閉塞不通,則是水腫轉為癃閉。若陽損及陰,造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可兼見眩暈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