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蘇氏圓腹[魚芒]
- 拉丁學名:pangasias sutchi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輻鰭魚綱
- 亞綱:新鰭亞綱
- 目:鯰形目
- 科:[魚芒]科
- 屬:[魚芒]屬
- 種:蘇氏圓腹[魚芒]
形態特性,生活習性,繁殖技術,養殖技術,病害防治,
形態特性
水晶巴丁魚體側扁,略呈紡錘形。頭較小稍扁,具2對須。腹鰭基部和肛門之間的中央線上無皮質棱突。背鰭位置在腹鰭上方,無第二背鰭,背鰭具一硬棘。胸鰭各具一帶鋸齒硬棘。臀鰭較長,具28-32鰭條。脂鰭小,不與尾相連。由於其生活環境不同,其體色也不同。該魚體幼稚期身體半透明微紅色,體長到10厘米時呈淡紅色,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淡紅色轉變為粉紅色,成魚為亮銀白色,背對背部及各鰭稍帶粉紅色,甚為美觀,該魚體型和游泳姿態優美,除作為優質食用魚外,並可作為觀賞魚蓄養。
水晶巴丁魚有黑白兩種體色,黑色俗稱淡水青鯊,白色俗稱淡水白鯊。這種魚外觀美麗,魚體側扁,略呈紡錘形。頭較小稍扁,具2對須。腹鰭基部和肛門之間的中央線上無皮質棱突。背鰭位於腹鰭上方,具1枚硬棘。胸鰭各具一帶鋸齒硬棘。臀鰭較長。脂鰭小,不與尾相連。由於其生活環境不同,其體色也不同。稚魚期身體半透明呈微紅色,體長達10cm時呈淡紅色,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淡紅色轉變為粉紅色。成魚為亮銀白色,背部及各鰭稍帶粉紅色,甚為美觀。
生活習性
水晶巴丁魚是熱帶、亞熱帶魚類,耐寒能力與羅非魚相當。喜集群,棲息於水體中下層,性活潑,常見躍於水面。鰾內密集分隔為大量泡狀的呼吸小室,並高度毛細血管化,為重要的呼吸器官,能在空中呼吸。對低氧的耐受力強,養殖的鯉科魚類嚴重浮頭時,其仍能正常生活,能長期在污水中棲息生存。但該魚對低溫耐受能力弱,生長適溫為23℃-30℃,水溫超過35℃攝食減少,水溫13℃時活動減少並停止攝食,致死溫度8℃-11℃。該魚對水質條件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肥水或瘦水皆宜養殖。
食性
水晶巴丁魚是雜食性魚類,食性廣,對飼料的蛋白質含量要求不高。可食水中各種有機碎屑、豆餅、米糠、玉米等人工飼料,甚至殘羹剩飯。幼苗期主要捕食小型浮遊動物,體長1厘米左右時喜食輪蟲、小型枝角類,體長1厘米以上以攝食剛孵化的鯪魚水花及搖蚊幼蟲(紅蟲)為主,體長2厘米以上可投以鰻魚料及鯪魚水花,體長3厘米以上則可以以羅非魚配合飼料為主,飼料成本不高,較易管理。
生長與發育
水晶巴丁魚生長迅速,在馬來西亞的水溫條件下,1齡魚體重達1.5-2千克,2齡魚4千克以上;引進我國的魚苗,飼養4個月,體重可達450-500克/尾。據測定,在魚种放養密度為2500尾/667平方米,人工投餌飼養6個月,體長可達34.5厘米,體重可達600克,平均日增重3.33-5.01克,是淡水魚類中生長速度較快的一種。水晶巴丁魚到達體長20厘米前,其體長增長速度比體重增長速度快;全長到20厘米後,則體重增長比體長增長速度快,在我國南方,其增長增重速度夏季達到峰值,之後其增長增重速度放緩,甚至在冬季停頓。
水晶巴丁魚在整個胚胎髮育過程中,卵黃中原生質流動明顯,原生質絲髮達。胚胎髮育至囊胚早期出現明顯的周質冠,原腸早期卵黃囊上出現小凹陷,是原生質流動的結果。尾泡出現時間較晚,在肌肉效應期才明顯,消失在心臟原基出現之後。在細胞期前,卵裂後的分裂球排列較有規則,而到細胞期後則不再有規則,分裂球大小不一,重疊程度加大。在神經胚期前的各階段發育都比較緩慢,進入器官形成期後,發育逐步加快。最先是腦泡和視囊的分化,肌節的分化同時進行。聽囊和嗅板的分化也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其他器官發育也較快。胚胎出膜時,已具有視覺、聽覺和嗅覺功能,心血管循環系統及簡單的排泄系統也已初步形成。在整個胚胎髮育過程中,胚體的卵黃囊形狀不斷變化。到原腸晚期,從最初的圓形逐漸拉長,成為橢圓形;到出膜期,卵黃囊又發育成類似受精卵的圓形或扁圓形。
水晶巴丁魚與大多數鮎形目魚類的胚胎髮育時序基本相同,即經過胚盤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神經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等階段。但與鬍子鮎有明顯的不同,水晶巴丁魚在出現尾芽期後是嗅板出現期和聽囊岀現期,再到肌肉效應期;而鬍子鮎卻是出現尾芽期後接下的是肌肉效應期,然後才是嗅板岀現期和聽囊岀現期。水晶巴丁魚的繁殖時間為4月上旬至5月中旬。在水溫為(26±1)℃的條件下。水晶巴丁魚的卵子屬於多黃卵,個體小,而且細胞膜薄。由於水晶巴丁魚的卵是沉性的微黏性卵,所以在人工孵化的時要創造流水條件,保證孵化水中充足的氧氣,以避免沉於底部的卵因缺氧而死亡。
繁殖技術
水晶巴丁魚雌、雄魚3齡性成熟。通常該魚性成熟體重3.5千克以上,在性腺成熟前或非繁殖季節雌、雄難於區分,而在繁殖季節可根據體形和生殖孔來區分。每年的3-11月份為該魚的繁殖期,夏季是繁殖高峰期。該魚卵巢較大,呈“V”字狀,位於腹腔上部脊椎下方,懷卵量10萬粒左右,卵圓球狀,黃綠色透明,具粘性。性成熟後每年產卵1次,產卵水溫為28℃-30℃。水晶巴丁魚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不能自然繁殖,但可採用催產技術進行人工繁殖。親魚培育一般用傳統的飼養方式,選3齡後備親魚用專池培育,每667平方米放養200-300尾。每天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早、晚各1次,常用的飼料有羅非魚配合料和豆餅,花生餅等。當水溫穩定在28℃以上時,挑選培育成熟的親魚,移入特定的水泥池注射催產劑催產。親魚催產10小時後可擠卵、擠精進行人工授精,受精卵脫粘後移入網箱孵化,水溫28℃-30℃約8小時孵出,仔魚移入水泥池開花、標粗,開口飼料主要為搖蚊幼蟲。
養殖技術
魚種培育:魚種培育池無特殊要求,一般以水泥池為理想,面積80平方米左右,水深80厘米,水面覆蓋少量水浮蓮。培育前期可投餵健康紅蟲,魚苗長至2厘米時,可適當投餵個體比巴丁魚小的鯪魚魚花,後期可投餵鰻魚飼料或羅非魚飼料。培育期間,水體要經常消毒,飼料要乾淨衛生,並適時換水和吸污。經10-15天的培育,大部分規格可達到4-5厘米,轉入池塘養殖培育商品魚。
商品魚飼養:池塘面積一般以3333-4667平方米(5-7畝)塘為宜,水深1.5-2米,放養密度2000-3000尾/667平方米,投餌量為魚體重的3%-6%,每天投餌2次,投餌時間為上午8時,下午5時,飼料以羅非魚配合飼料為主,管理上注意水色的變化,保持一定的透明度,適當施放微生物製劑調節水質,效果更好。該魚對水質要求與羅非魚對水質要求相同。
成魚養殖:
1.放養前的準備工作
(1)清塘消毒:將塘水排至20厘米左右,清整好塘基,然後每畝用50-80千克生石灰或茶粕30-50千克全池潑灑。
(2)注水放苗前5-6天注入80厘米左右的新水,注水時要用60-80目聚乙烯網袋套在進水口過濾,以防止野雜魚蝦及其卵粒、蛙卵、蝌蚪和水生昆蟲等進入。
(3)肥水魚苗下塘前2-3天,每畝施已堆放發酵的糞便約100千克。也可用大草堆放入塘邊四周肥水,培育水中浮游生物。透明度以25厘米左右為好。
2.魚种放養
放苗時間 因水晶巴丁魚在水溫低於14℃有昏迷現象。所以在放苗時應依據不同地方的生長期安排放苗規格及日常管理與四大家魚相似,水體”肥瘦”可以通過加排水、投料、施放有機肥來調節。水色以綠、黃綠或淺黃褐色為好,水深依據魚體生長來確定,放養前期水不可太深,這樣易於施肥培水;中後期隨魚體生長及水溫的升高加至2米左右。
4.餌料投餵
剛下塘的魚苗為保證其成活率,應投餵一些含蛋白較高的餌料,如鰻魚料、甲魚料等,為防在水中散失,應將揉其搓成團然後分成多點投放在食台上。待魚苗完全適應地塘環境後再逐漸加入一些蝦料或羅非魚料,隨著魚體的生長慢慢改為完全投餵羅非魚料。養殖後期可投餵一些含蛋白較低的餌料,如麥皮、花生麩等,防止魚體內脂肪過多積累。水晶巴丁魚的攝食習慣形成後較難改變,所以養殖過程中不宜頻繁改變投餌地點及餌料種類。
餌料的投餵量前期個體較小,可按魚體重的12%投喂,當完全轉餵羅非魚料後可按魚體重的4%~6%投餵。投料量的增減以投料後2小時吃完為度,收穫前可適當減少投餵量。水晶巴丁魚喜在傍晚攝食.因此,下午投餵要較上午多,可按4:6的比例分8:00、17:00兩次定點投餵。
5.收穫
水晶巴丁魚達450克即可上市。一般條重500-1000克規格的較受市場歡迎。收穫以當地水溫為準,水溫低於18℃時就需起捕。水晶巴丁魚的胸鰭硬棘較尖銳,在收穫拉網時會因過於密集而互相刺傷,傷口感染較易死亡;或者因掛網而導致損失。
病害防治
目前在水晶巴丁魚的養殖中尚未發現較大的病害。防治上保持良好的水所是預防病害的關鍵,刮網後留塘魚可用氯製劑進行消毒預防,暫養時可使池水鹽度為10%,以防傷口在水泥池中感染。定期施放生石灰和對食台進行消毒,也可投放一些水質改良劑進行間接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