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水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水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水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族傳統體育
水族概況,水族歷史,水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扭扁擔,扳 腰,獅子登高,
水族概況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其餘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水族人口為406902人。水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水語大致分為3個土語區。水族文字稱為“泐雖”,意為“水族的古老文字”,漢族多稱“水書”“水文”或“反書”,大約創製於明末清初。如今的水族人在日常生活中通用漢文。
水族歷史
水族自稱“雖”,漢語音譯為“水”。水族與古代的越人有著密切的淵源關係。早在秦漢以前,嶺南地區以及東南沿海一帶就居住著許多部落,如“甌越”“駱越”等,統稱為“白越”。從歷史發展的種種跡象和語言以及文化特點等方面來考察,水族可能是從“駱越”的一支發展起來的。
根據水族的民間傳說,由於戰爭的原因,水族先民很早就離開邕江流域,經今河池、南丹一帶沿龍江湖流而上,往今黔、桂邊境遷移,並定居於此。唐宋時期,中央王朝在水族先民居住的地區也設定了羈縻州縣。其中撫水州的設立,表明水族已向單一民族共同體的方向發展。明末鄺露所著的《赤雅》中開始出現“水”的族稱,清代中葉以後的“水家苗”“水家”等,都與水族有歷史淵源關係。
水族大多分布在苗嶺山脈以南,原始的自然生態,原貌歷史遺存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獨特的原生態水族文化景觀。“乾欄”式建築、鐫刻歷史祥雲的布貼工藝及馬尾繡工藝、反映水族傳統文化的水書等,成為水族數千年文明史的歷史見證。
水族傳統體育
水族傳統體育具有典型的農耕文化特色,以休閒娛樂的項目居多,活動多與農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相關。較具特色的扭扁擔、扳腰、賽馬、獅子登高、翻桌子、斗貴(鬥牛舞)和丟壓(銅鼓舞)等體育活動,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水族人民的生活,成了他們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
代表性體育項目
扭扁擔
扭扁擔,是貴州省三都一帶水族民間流傳的娛樂競技項目,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的表現。
水族的扭扁擔比賽,為兩名選手對壘。比賽過程中,兩名選手各持竹扁擔的一端,分別向正反兩個方向扭動。最後,先鬆手或被對方將扁擔扭轉過來者即為落敗一方。
扭扁擔活動來自於日常生活,因其操作簡單,器具易得,老少皆宜,所以備受水族人民的喜愛。
扳 腰
扳腰,是水族民眾在勞動之餘進行的一種娛樂活動,為一種較力型的競技形式。
水族扳腰主要在貴州省三都縣一帶的水族民間流行。扳腰比賽以兩人相較的形式進行,主要有摟腰摔跤和抬扛相撞兩種。扳腰比賽的場地,是一塊較寬敞的地方,比賽時要在地上鋪一層稻草,這就是水族所說的“扳腰堂”。扳腰比賽無論採用哪種形式,都是以自由組合的方式進行,比賽結果只要摔倒對方就算贏。
獅子登高
水族人喜耍獅子,因而獅子登高技巧,就成為水族民間常見的一項體育技巧活動。
水族的獅子登高,實際上是水族人的一種高空技巧運動形式。其中扮獅頭者,多是武藝高強的人。表演中,有人所扮的獅子,要登到五、六張桌子上。有的甚至登至十張以上的桌子高處耍獅,而最高一張桌子四腳朝天,耍獅者配合默契,做很多驚險的動作。因為只有這樣,方顯出水族勇敢的精神和高超的技巧。每當獅子於高處做出獨特的技巧動作時,圍觀的民眾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