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斗老圍村

水斗老圍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油松社區下轄村,位於龍華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8千米。相鄰自然村有上油松村、水斗新圍村。坂田河自南向北從村中穿過。始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因處於河流交匯處呈漏斗形狀而得名水斗村,1960年因生產隊經營需要,分為水斗老圍、水斗新圍兩個大隊,後改名水斗老圍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水斗老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龍華街道油松社區
  • 地理位置:龍華街道南部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龍華鄉;1958 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75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青松鄉;1986年,屬龍華鎮油松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4年,屬龍華街道;2011年,屬龍華新區龍華街道油松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為蘇姓、馮姓。蘇氏先祖蘇民仰早年自南雄珠璣巷遷至東莞莞城豪崗,再遷至虎門國母村;清康熙年間,蘇俊亮之子蘇萬興隨母自虎門國母村遷至水斗村。宋末元初,福建上杭馮氏子孫南遷廣東惠州鴨仔渡,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從惠州鴨仔渡遷至水斗村。
2015年末,戶籍人口300人,其中男性165人,女性135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5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7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30人海外留學1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3萬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人,居住在加拿大。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花生、地瓜、甘蔗等,兼養豬、禽類等。1985 年,開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20世紀90年代,興建集體廠房、宿舍用於出租。現村集體經營以物業出租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工資性收入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圓籠粄、米囅、喜粄、雞屎藤粄、豬肉粽子、糍粑等。
梅觀高速G94線、布龍路經過該村。60年代通電,1991年通自來水、通電話、199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及通網際網路。2015年,全村有健身場所3個。有村民活動中心、星光老年之家。有社區圖書館,藏書1.5萬冊。
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40多座。建於20世紀50—60年代,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為磚瓦房、麻石磚房,多為磚木結構,房屋排列整齊,間距較小,以條石為基,牆體用磚石砌成,屋頂覆青瓦,窗戶多而小,房與房之間建有排水溝渠。自1985年新村建成後,村民陸續搬出老村,曾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現整體破舊,已無人居住。
村中有古井一口,有100多年歷史,現已廢棄90年代建有簡易圍牆2015年,村委會對古並進行重修,加以保護。2015年,重修土地廟,供奉井頭伯公、沙壇伯公、門樓嚇伯公。廟外有對聯一副“廟小神通大天高日月長”。村民過年、過節、娶親、生小孩等重要日子都會前往祭拜,供奉雞鴨等。
該村特色民俗有客家婚俗。
村民生小孩後,女方家會送雞,男方家做糯米酒,小孩滿月時辦滿月酒。舊時老人去世大多土葬,子孫輪流守夜、上香,給逝去的老人蓋“子孫被”,按選定時辰入葬,子孫後輩排隊送葬,抬棺上山安葬。
村中傳說,雲浮旁邊有座山,客家人稱為雞公山,井裡的水是從那邊流下來的,下油松那口井和村里這口井是連通的,如果水斗老圍村的井水變渾濁了,下油松那口井的水也會變渾濁,在水斗老圍的井裡打水時水桶的回音可以在下油松聽得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